与张长江对话:建筑色彩的“界”与“戒”

时间:2022-06-17 05:10:45

与张长江对话:建筑色彩的“界”与“戒”

每个城市都有她独特的色彩,雅典的小白屋,巴黎的奶酪色系,罗马的橙黄与橙红,北京皇城的红墙黄瓦与民居的灰砖相映,杭州的水墨色一如水乡的温婉,哈尔滨的米黄色……提及这些城市,无一例外我们在自己的头脑中自然会有一番独特的色彩解读。

城市的色彩,仿佛在吐纳之间,令人耳目一新。

与张长江老师关于建筑色彩的对话,始于他定居的城市--大连。

大连人爱海,这是众所周知的,在2005年“色彩大连”的方案中,张长江提出了“海浪、沙滩、彩色树”的构思。寥寥数语,已经勾勒出令人神往的美景,海的气息,缤纷的色彩扑面而来。蓝白色的海浪,黄红灰砂石的沙滩,还有自北欧引进的彩色树种--紫叶李、蓝粉云杉、北美红枫等,共同描绘出色彩丰富的海滨之城。在城市的交通上,色彩的运用也讲求与城市呼应,出租车也采用了蓝白色调,与地标性的建筑相得益彰;坐在车上游览,便仿佛海中踏浪,别有浪漫情趣。

这样的提案,自然有其道理。沙石与泥土的颜色,是建筑材料的本色,具有丰富与稳定的特点,构成了城市色彩的基调与秩序。花与树追随季节变换的色彩,为城市带去不仅是绿,还有多彩纷呈与芬芳的艳丽。这一年,大连获得了“城市色彩大奖”。

作为中国京津之“喉”,大连这个海滨城市历来被视为兵家重地,晚清重臣李鸿章曾在此建军事船坞,屯北洋水师,在旅顺与大连之间有一个“水师营”,就是那时留下的地名。而由于沙俄与日本曾在旅顺交恶,因此这片土地上也留下了具有俄国与日本风格的建筑,并对大连的城市规划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俄国在建筑色彩运用上采用树叶状铁片“鳞瓦”,漆中绿色,墙身红砖本色或抹灰涂浅黄色,白色勾勒线脚与门窗套,与本土建筑相同。日本的建筑体量上明显小于俄式建筑,烧结黑色的“之”型瓦,墙身也是红砖,但重要的建筑贴赭石色或浅黄色面砖。这些色彩大连都予以了较好的保护。

建筑色彩与生活息息相关,对人和自然,都有同等的意义。

大连的标志色是白与蓝,应用恰当是加分,若是不慎滥用,则会造成不可预知的后果。比如在旅顺海边的一个鸟类迁徙通道,有三栋小房子刷了天蓝色,晚上灯光一照,鸟类误以为蓝天,结果仅一天晚上就撞死了几百只。这说明颜色的使用是有科学性的。

另外的例子是:一家医院的建筑墙身刷上了粉红色,很容易让患者联想到出血的颜色,自然会产生惧怕感。大多数医院一般会采用浅蓝灰色,这样就会产生安全、镇静与康复感。这与宁静的音乐能抚慰人心,对伤病愈合起到好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是粉红色,在马来西亚太子广场的水上清真寺,在顶上加以采用,一改黄、绿、蓝色,不仅与朝觐者服装颜色一致,对郑和把中国的回教清真传到了马来西亚也是很好的纪念。

建筑从外而内的色彩,每天与工作生活相伴而而行。

家居的室内色彩,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由和开放的色彩,也是个性化的色彩。与居住者的文化、修养和喜好有关。有人喜欢温馨浪漫,有人愿享安静舒适,也有人钟情简约大方。洞房的色彩与医生和护士家的色彩是截然不同的。

采访互动的当天,正好是百年一遇的2010年10月10日,全球众多新人选择这一天结百年之好,在对话中也恰巧提起了新房布置的“趣闻”。

一般来讲,家居的色彩宜温馨、安宁,可营造出港湾般的宁静,但也不可追求所谓的时尚感,而布置成黑色,易造成压抑或恐怖的气氛。

有一次某电视台的“交换空间”栏目,还真有设计师这样布过色,结果一对新人,眼罩一摘,当场就懵了,差一点眼泪就掉下来了。尽管设计师可能觉得黑色很庄重,也有品位,但对于家居来说,大面积的使用,还是很特别的个案,赢得新婚小夫妻钟情,胜算极小。后来听说,节目过后,黑色立即就被“革命”了。

宜居城市,就是身心舒适之所。

提到宜居性城市,你第一个直觉反应会联想到哪里?是幸福指数超高的小国不丹的本塘市,还是美国的第一都市纽约?是江南水乡杭州,还是热带风貌马尔代夫?

其实很简单,我想一个令你身心舒适的城,就是你的宜居之城。

我们回到曾获“全球500佳”和“国际花园城市”等美誉的大连。

我国自古就推崇“天人合一”,在建筑环境上讲,就是讲求人工建设如何与自然相协调。大连作为宜居性城市,得天独厚地拥有三面环海与中纬度的地理环境,夏天高温一般不超过30℃,冬天低温一般不超过零下10℃。

大连最早的房子为“海草、石屋、金香玉”, 翻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连的老照片,我们会发现在石道街、李家屯、老虎滩等居住区有大量石头墙、海草顶的民居房,异常的朴实但却给人以惊艳之感,朝阳,背对土坡卧于坎下,洞口与墙角灰砖杩头,墙身石灰大白。用海滩石头垒起墙身,两坡屋顶上用从大海中捞起厚厚的海草搭压的住屋。就地取材盖房,这应该是先人既节约,又方便的住宅建筑方案。可见先人对“低碳”生活的理念身体力行。

还有宜居的建筑,也要考虑动物的迁徙,这一点西雅图这个城市就做的比较好,他通过城市建设规范,要求给动物的迁徙留出通道。

色彩运用的“界”与“戒”。

如果说“界”是指地域而言,这是有的。离太阳或赤道越近,人的肤色就越黑,而建筑色彩就越浅;反之,离太阳或赤道越远,人的肤色就越白,而建筑的色彩就越重。如果说“戒”是指有限定而言,这也是有的。比如说,如果对于商业竞争的色彩,不加以限制,那么城市的色彩污染就会出现。例如国内住宅的玻璃窗,一度热衷于海洋蓝或宝石蓝,这种色彩会将自然光进行过滤,短波将对眼睛的眼底会造成损伤。

自1988年至今的20多年的时间,张长江论证了“环境色彩管理学”的理论,论证了色彩导则与立法的重要性。这也就是“界与戒”的关系问题。法律可以制裁随意乱用色彩的行为,是控制人居环境色彩的有效手段。

环境色彩控制,简单说来就是建筑色彩宜丰富、稳定、彩度低,明度适宜。在交通工具中,公共汽车是流动色彩,宜采用双色调或含有中性的多色调。在现代化服装中,职业服装宜色泽偏灰,这些色彩是对大众开放的,不宜受个别人色彩偏好所左右。相对而言,室内色彩,家庭用品、个人服装色彩可以放任一些。这也是社会公平性的问题。

旅顺的死鸟事件,也同时告诫我们,人类尚未揭开生态的谜底,但生态的危机却到了千钧一发的关头。面对地球变暖,城市色彩如何应对“温室效应”,这也是我们要考虑的新问题。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提出要把地球建筑的屋面刷白,把太阳光反射回去;另外还要考虑用金属包装建筑的问题,因为这样可以同时解决太阳辐射与地球辐射的问题,还可避免雪盲等问题。实际上金属幕墙,玻璃金属镀膜等方式我们已经开始做了不少。诚然,有人会说“界”似乎在消失,实际上只要处理好色彩的地域点缀与构成,收藏“古董建筑”色彩,城市色彩的多样性照样会很精彩。

上一篇:田子坊也有代言人逗号先生闪耀上海时尚地标 等 下一篇:抱朴怀玉 观费名瑶先生篆刻艺术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