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臂动作对短跑途中跑技术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2-06-17 04:45:47

摆臂动作对短跑途中跑技术的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G8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9-000-01

摘 要 两臂的摆动是短跑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腿的快速交换,要求两臂快速摆动。短跑的整体技术,是靠运动员身体各环节协调配合完成,摆臂是短跑技术中最简单的动作,又是径赛跑项目中最基础的技术环节,由于它的简单而容易被人们忽视。本文通过分析摆臂对短跑技术的影响作用,为广大短跑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摆臂 短跑 影响

无论在训练还是教学中都非常重视下肢技术,而摆臂技术普遍不受重视。有些专家、学者认为:“手臂动作越快,腿的动作也越快”。“跑速是摆臂加摆腿”等,由此认为:摆臂的作用与效果对短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短跑途中跑技术中的摆臂动作分析

摆臂技术由三个环节组成:a摆臂的方向;b摆臂的肘关节角度;c摆臂幅度。现代摆臂技术发展趋势趋向于加大摆臂的幅度,加快摆臂的速度,摆臂的方向前后用力等。

(一)摆臂动作方向性分析

摆臂的方向是指臂的摆动轨迹和速度方向的夹角。摆臂的方向是影响跑的经济性和实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摆臂的方向应是身体纵中线的前方,高度不要超过肩,避免重心过大的上、下跳动。正确的摆臂方向和速度方向相一致,即前后方向摆动。因为臂的摆动存在惯性。前后摆臂所产生的惯性不会产生分力的。向前摆动时要有明显的加速度,从垂直开始用力前摆,使摆臂和后蹬的用力时间相同,加上另一臂的后摆,加大躯干的扭转,共同加大蹬地力量和平衡下肢摆动对身体的影响,这样可起到臂随腿摆的作用。

(二)摆臂动作肘关节角度分析

肘关节角度是指上臂和前臂在肘关节处所形成的夹角。摆臂的肘关节角度及其变化对步频有影响。摆臂的肘关节角度是影响步频的主要因素之一。现代摆臂技术对肘关节角度要求很严格,手臂摆动时期肘关节的角度变化有一定限制。角度过大会影响摆速,过小会影响下肢的动作幅度。因为手臂由前向后摆初始阶段,为了获得更大的加速度,技术上要求开始转动半径要小,前摆时肘关节角度约为60—70度左右,后摆到身体处于垂直阶段时,肘关节角度约为130—150度左右,后摆结束时的肘关节角度约为90度左右。

(三)摆臂动作幅度大小分析

摆臂幅度对步幅和步频综合影响。摆臂的幅度是指上臂摆动时的角度变化,摆臂的幅度是影响步幅和步频的主要因素之一。途中跑段中要对手臂摆动的幅度加大,使身体略为前倾,这样更省力。在弯道中右腿的跑动距离长于左腿的跑动距离,由于臂具有摆动半径小,频率快的潜力,利用臂频率快的潜力加大右臂的摆动幅度来诱导提高右腿的步幅和达到与左腿同步的圆周跑进。摆臂的方向和摆腿的方向一致,运动员在跑动是膝关节的指向是人体纵中线的正前方。

二、摆臂对短跑途中跑的影响作用

(一)摆臂动作对增加途中跑后蹬力量的影响

后蹬是人体获得前进能力的集中体现,而不是孤立的唯一的获得前进动力的条件,后蹬能力来源于人的整体动作,比较明显的是摆臂、摆腿和蹬伸,以及支撑腿本身的蹬地能力。两臂的摆动与腿的摆动是同步的。为了争取速度要屈肘以缩短上臂半径,加快摆臂,使跑的频率更快。在发展频率的基础上应增加上、下肢的振幅,以积极发展步长而促使速度的提高。但通过摆臂可以使后蹬力量增加。这是由于当手臂向前上方加速摆动时,会产生一个向下的作用力,并通过人体作用于地面,使后蹬力量增加,摆臂和后蹬是协调配合的,摆臂的速度越快,越有力,产生的动力也就越大,对后蹬腿产生的附加力也就越大,后蹬的效果越好。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个人站在磅秤上迅速向上摆臂,磅秤的指针上升,这就是由于摆臂加速所引起的惯性力,后摆能加大异侧腿的蹬力。

(二)摆臂动作对增大途中跑步幅度的影响

在跑动中要保持摆臂的振幅及肩部的放松,大步幅,在发展短跑速度能力时,强调在快步频的前提下,充分展开运动员上、下肢的动作幅度,以取得较大的步幅来发展速度。在摆臂动作中,当身体一侧的上肢(下肢)前摆(后摆)时,那么另一侧下肢(上肢)必须前摆,来维持其平衡。因此,在跑动时,当一侧上肢大幅度向前摆动时,异侧下肢也必须大幅度积极前摆来维持其平衡,而当另一侧上肢大幅度后摆时,异侧下肢必须充分后蹬来维持其平衡,所以大幅度摆臂有助于增大步幅。在向后摆时,以手为动点,它的轨迹是向斜后方摆动,以利于摆臂的异侧腿积极下压落地,减少能量的消耗,使蹬地腿短促有力,缓冲腿迅速将重心前移,获得最大的跑进速度。

(三)摆臂动作对增快途中跑步频率的影响

摆臂是跑步周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摆臂动作能维持身体的平衡,有助于提高步频。跑步主要是由两条腿来完成的,但是如果没有两臂的配合,腿也不能很好地完成跑的动作。如果我们在跑步时,将两臂捆住,一定回很别扭,绝不会跑得轻松自如。摆臂与不摆臂对短跑的频率、步幅和成绩影响较大。与下肢相对比,上肢的质量较小,而且下肢相对肌肉力量较强,在摆动时上肢比下肢容易加速,并易于维持高节奏的摆动状态。由相向运动原理可知,人体的运动总量相反的,即上肢摆动多快,下肢也摆动多快。所以上肢的摆动动作对下肢的快速摆动及提高步频起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军,章日均.浅谈短跑运动员摆臂技术[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0(6):45-46.

[2]丁先琼.对短跑途中跑摆臂技术的分析与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2(6):67-70.

[3]冀鹏,李立,陈玉娟.对格林摆臂方式的力学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18(1):67-68.

上一篇:关于如何提高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和准确性的思... 下一篇:幼儿体育锻炼与幼儿心理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