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化中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时间:2022-06-17 04:35:39

在变化中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教学方式变化的几个方面是:教学目标的变化、教学关系的变化、教学方法的变化以及教学思维的变化。

[关键词] 有效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关系 教学方法 教学思维

教学是艺术,也是科学,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简而言之,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面对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教师在追求有效教学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教学方式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的变化

教学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人,使人获得更多的知识、更聪明、更高尚、更有价值。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目的。然而,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以知识的传承与获取为目的的,对知识的追求是教师和学生直接的意愿。《新课程标准》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从根本上明确了“学生为什么学数学”,“学生应该学哪些数学”和“数学学习将给学生带来什么”。首先,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其次,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此外,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效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突出表现在:把过程与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而在课程标准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认知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以上两点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生活中实现的,同时也是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课堂中的数学教学活动作为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不能仅仅关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应当把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落实到位。

有效教学彻底扭转了教师在教学实施中的固有地位和作用,为“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找到了出路和切入点。传统与现实教学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而后者是以教师为中心;前者的交流是双向的,而后者往往是教师一统天下;前者的学习过程是开放的、民主的、轻松的,后者是严肃的;前者以能力素质为本位,而后者是以知识、技能为基础。总之,前者学习是为了发展、为了生存,而后者是为知道而学。

二、教学关系的变化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学校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的性质制约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教学曾被简述为:“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这样过于简单。传统的师生关系,由于受传统社会制度和社会伦理的规定,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威依从关系,忽略学生权力的师生关系。其实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就是通过这种对话和交流来实现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的。

参与互动式教学需求民主的、平等的、对话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向对方敞开心扉、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互动交流。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也需要尊重;学生需要爱,教师也需要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当的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才是民主的、平等的、互动的师生关系,才是参与互动式教学所要求的。

三、教学方法的变化

相对于传统注入式教学而言,有效课堂教学实践的重心出现了两大变化:教学目标中心的迁移,即从知识的存储转向素质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方法逐渐从“教”向“学”转移,实现基于“学”的“教”;教学活动重心的迁移,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学习环境的营造着,使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实现基于“互动”的有效“注入”。

对于以知识、技能为目的的传统注入式教学,确有变革途径,这就是互动参与式教学。在注入式教学中,由于知识是预定,结论是唯一的,教学活动因此少有风险。互动参与式教学则不同,知识结论要靠对话生成。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建构合作性的关系,将学习转化成一种认识活动,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这样数学课堂就充满着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色彩,富有活力和魅力。

四、教学思维的变化

1.教师的角色变化

教师成为主导,并非主宰。教师虽然仍要实际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但他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统治者,而是组织者和合作者。在有效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样,成为对话者,不同只在于教师安排“话题”,艺术地控制着教学过程,统治学生的权力在理论上被剥夺了。

2.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效教学遵循新的教学伦理原则,主张新的教学理念,要把学生从被动的世界中拯救出来,让数学课堂上较多的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让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学生在有效教学中成为与教师完全平等、相互开放精神的对话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

3.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人类知识及其他精神产品的精华。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对教科书中的知识懂了没有,学生最关心的是自己对教科书中的作业能否顺利完成。知识成了目的,成长与发展被置之脑后,教学失去了教育的色彩。在有效教学中,教材成为素材而并非“圣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成为目的。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实现学习材料的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和谐统一。在丰富的“数学现实”中学习数学,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活动,让数学学习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总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形象将发生改变,创新思想开始融入教师的血液中。数学教师的知识构成也将发生变化,我们的科研方向也应从单纯的“解题”走向全方位的数学教学规律的研究。虽然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以“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主旨和出发点,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有更加精彩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

[3]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上一篇: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减负增效问题 下一篇:整合课程教学资源,生成语文课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