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无边,女儿让聋哑50年的母亲开口说话

时间:2022-06-17 04:19:19

孝心无边,女儿让聋哑50年的母亲开口说话

2015年元旦前的一天中午,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的一户普通农家院落里,一位农家妇女正饱含深情地对着一位头布白发的老人喊道:“妈!从单位食堂给你带了红烧肉。”老人笑着回答道:“哎!好呀!”老人这句在平常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短语,却让女儿喜极而泣。原来,老人是一位聋哑了50多年的人。为让她能开口说话,在这个家庭里,延续着一个动人的孝老爱老故事。

女儿报母恩向聋哑宣战

许水花今年58岁,生于安徽黄山市仙源镇竹园村。3岁那年,她得了一场大病,病好后耳朵却聋了,从此她再也说不出话来。19岁那年,许水花嫁给了比她大14岁、患有脊椎病的同村人汪目生。

汪冬青是许水花的大女儿。从小,她就跟母亲特别亲。母亲去锄地,她就送饭;母亲回来,她为母亲捶腿、打洗脚水。母亲打个手势,她就知道母亲想干什么。因为心有灵犀,她渐渐地成了母亲的“翻译”。深知母亲的不易,从11岁开始,汪冬青就接过母亲的扁担,为全家挑水。黄山山区毛竹多,汪冬青经常跟着村里人一起上山砍竹子拿到集市上卖,然后用这些钱给母亲买些护手霜和手帕之类的生活用品。妹妹汪冬红出生之后,她更是全部担负起照顾妹妹的责任,不让母亲劳累。

出嫁前的那天晚上,汪冬青哭红了双眼。想到自己不在家里,没有人为母亲捶背,没有人为母亲当“翻译”,母亲的世界将再次变得寂静无声,她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如今,儿子出生了,会喊妈妈了,汪冬青心潮难平,一个念头油然滑过她的心际:“如果母亲也能听到我和妹妹喊她一声‘妈妈’,那她该多幸福啊!对,想尽一切办法,改善母亲的听力,教她学说话,让她今生能感受到语言世界的美丽。”

从2008年开始,汪冬青走上了为母亲治病的路。

2008年3月底,听说合肥一家医院有聋哑专科,汪冬青带着母亲从家里赶了过去。医生听说许水花已经聋哑了50年后,立刻表示无能为力。5月,她再次带着母亲辗转来到河南郑州,依然无功而返,多位医生都暗示,聋哑这么长时间了,想恢复绝无可能。

这之后,初中毕业的汪冬青就自学起大部头的医学教材。渐渐地,她发现,要想让母亲开口说话,必须先治好耳聋。同时,所有的教材都强调,药物治疗的前提是提供心理帮扶,如果病人家属能激发聋哑人的语言表达欲望,就会事半功倍。还有一些书籍详细讲解了聋哑的原因以及刺激穴道治疗聋哑的方法。汪冬青心想:“医院既然已经下定论说母亲绝无可能恢复,我就试试自己的方法吧!”

从此,汪冬青就让母亲安心地住在她身边。每天,她都会握着许水花的手,按照书上的介绍,轻柔地为母亲按摩手上、耳部和头部的穴位。除了每天按时按摩,汪冬青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她当成残疾人看待,而是越来越多地大声跟她讲话,越来越少地跟她打手势。许水花在变聋哑之前,对自己的名字比较敏感。于是,汪冬青就天天喊她的名字,还给妈妈讲姐妹俩玩耍时的快乐往事……

一周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半年过去了……许水花的脸上依然毫无表情。汪冬青没有气馁,她变喊为唱,一遍遍地为母亲唱自己最爱听的《酒干倘卖无》:假如你不曾养育我/给我温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护我/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是你抚养我长大/陪我说第一句话/是你给我一个家/让我与你共同拥有它……

2008年7月,汪冬青像往常一样,一边为母亲按摩,一边唱《酒干倘卖无》。唱着唱着,她吃惊地发现许水花的眼角里竟淌出晶莹的泪珠……之后不久,汪冬青失手打掉一个铜盆,响声非常大。她注意到,母亲竟然猛地一回头,好像听到了铜盆掉到地上的声音。母亲这些微微的变化让汪冬青兴奋不已。

当年8月,汪冬青带着母亲来到山西运城聋哑专科医院,医生诊断后说:“许水花的听觉意识觉醒,生命张力开始显现。”这之后,汪冬青继续为母亲按摩,为母亲唱歌。许水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一样,倾听着一切声音,然后咿呀咿呀地向汪冬青比画着心中的喜悦。

母亲终于开口说话了

2009年10月,在广州打工的妹妹汪冬红打来电话。汪冬青接了电话后,许水花像以往一样站在旁边比画。汪冬青兴奋地对妹妹说:“妹,你说大声点儿,咱妈能听到了,她埋怨我不让她跟你说话呢!”说完,她把话筒递给了许水花。汪冬红一听母亲能听到了,兴奋不已,在电话里吼道:“妈,你好吧?我是冬红啊,你真的能听到了吗?你埋怨姐干啥,我在这里挺好的。妈,你不要挂念我,你和爸爸在家要注意身体,你听姐的话早点儿治好病……”

汪冬红这么说的时候,许水花就不停地比画着让汪冬青去听电话。汪冬青故意不理,许水花着急得咿咿呀呀,激动得满脸通红。汪冬红听到了,于是说:“妈,你想说什么,我都听着,别急,慢慢说,我能听明白!”这时,汪冬青发现母亲更着急了,呼吸一声比一声急促,憋了半天,终于喊了一声:“啊!”喊出这一声,许水花将电话一放,就抹起眼泪来。汪冬红以为出了什么事,立刻又打了电话过来,问姐姐:“咱妈咋了?你教训她了?”接电话的汪冬青泣不成声地说:“妹,刚才,咱妈是不是喊了一声‘啊’,你说她是不是想叫你的名字?”

那天晚上,想起母亲那句“啊”,汪冬青怎么也睡不着。30年来,她第一次听到母亲发出完整的音节!

2010年春节快到了,汪冬青把许水花送回老家住一段时间。汪冬青知道,母亲此前一直照顾着自己的儿子张乐,离开了就会想念小家伙。因此,她一直忍着没让小乐乐在电话里跟外婆讲话。一直等到大年初五,她才给许水花打了电话。电话打通了,里面只有呼吸声。汪冬青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哽咽着说:“妈,我和乐乐都很想您,您想我们吗?”这时,许水花的脸憋得通红。显然,她听懂了女儿说的话,自己却说不出来话,很着急。汪冬青继续刺激母亲说:“妈,你不想乐乐吗?”乐乐也在电话里奶声奶气地说:“外婆不想我了,我就跟爷爷过了!”这时,许水花急得脸上冒汗,嘴巴一张一合的就是说不出话来。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母女俩就那么对峙着,父亲接过电话,说:“算了,她说不出来!”就在那一刻,许水花终于清晰地“憋”出了一个字:“想!”电话两头,全家人都为许水花在情急之下说出的这个“想”字而兴奋、欢呼。

能听到声音了,能说出一个字了,许水花的心情越来越好。在汪冬青的诱导下,许水花又断断续续地说出了一些简单的字。汪冬青继续努力,常常在电话里滔滔不绝地给母亲说话,母亲却一言不发。有一次,她突然想到,母亲总是被动地接电话,效果当然不会太好。如果她和妹妹长时间不打电话,母亲会是什么反应呢?于是,她和妹妹约好,不给母亲打电话,以此刺激母亲想说话的欲望。果然,好长时间听不到熟悉的铃声了,许水花想大女儿怎么样了?小女儿怎么样了?小乐乐怎么样了?情急之下,她拉着丈夫到电话机旁边,逼着他打电话,还向他做手势,让他问问小乐乐是不是生病了?汪目生知道女儿们的计划,看她这么着急,心里很高兴,可还是装着一副不在意的样子说:“你不会自己打吗?”许水花狠狠地瞪着他。

5月2日晚上,许水花终于忍不住了,颤抖着双手给女儿打电话。汪冬青接通电话,听到电话里传来粗重的呼吸声,她知道是母亲打了电话过来,心里一阵惊喜。可是,她仍然礼貌地说:“喂,你好!”时间一秒秒过去,话筒里还是没有声音。汪冬青故意冷冷地说:“你是谁呀?你再不说话,我就挂了!”她话音刚落,那头传来母亲结结巴巴的声音:“冬青……”这是汪冬青有生以来听见母亲说过的最长的一句话!她战战兢兢地叫着:“妈……”电话里很快传来母亲的声音:“哎!”此刻,汪冬青热泪盈眶,半晌说不出来话,只是不停地在电话里叫着:“妈!妈……”许水花也清晰地一声一声地回答着:“哎,哎……”

汪冬青激动得彻夜难眠。第二天一大早,她就往娘家赶。推开门,许水花正在院子里拾掇毛竹。汪冬青饱含深情地喊道:“妈!”许水花也清晰地应了一声“哎!”这是汪冬青有生以来听到的天底下最动人的声音! “妈妈,您终于开口啦,上天厚我啊! ”汪冬青泪语呢喃,母女俩禁不住紧紧地相拥,喜极而泣……

孝老爱老之心感动众人

2010年10月20日,汪冬青带着母亲再次来到山西运城聋哑专科医院进行检查。这次,医院院长刘效勇亲自接待了汪冬青母女。他对汪冬青说:“在没有吃药的情况下,让一个聋哑了50多年的人突然开口说话,这是个人间奇迹啊!这是一个女儿的爱心创造的奇迹!”刘院长赠予汪冬青价值1000元的药品,嘱咐她让母亲连续治疗,希望许水花能尽快说出连续的句子。医院里的许多员工都对汪冬青对母亲的这份孝心大为感动,自发地为她捐款数千元,让其继续为母亲治病。为了巩固疗效,汪冬青想陪着母亲在运城聋哑专科医院旁边住一段时间,一边打工,一边为母亲治病。10月28日,医院员工张师傅帮汪冬青在医院旁的夜市小吃街上一个生意最火爆的面馆找了份临时工,每晚的工资是40元。

2010年11月2日晚上11点多,面馆进来一位一身名牌西服、老板派头的中年男子。他点了一碗牛肉面后,起身去拿邻桌的辣椒油时,西服上的一粒纽扣被铁质桌角蹭了下来。汪冬青见状,立即说:“老板,对不起,我帮你把纽扣缝上吧。”这位掉了纽扣的男子是面馆斜对面一家三星级宾馆的老总马钧,他感激地将衣服递给了汪冬青。餐毕,马钧掏出10元钱给汪冬青。汪冬青脸一下子红了,直摆手连呼不要。当面馆老板把汪冬青为母亲治病的事告诉马钧后,他郑重地说:“你的服务员人品好、面条味道更佳。从明天起,我的宾馆夜班100多名员工的夜宵全由你提供!”

一次不经意的举手之劳,给一家小面馆每月带来5000多元的利润。次日,从不外传祖传技术的面馆老板爽快地将自己扯面、抛饼等看家的面点制作技艺悉数传给汪冬青。汪冬青动情地说:“我会记住运城这段非凡的生命历程,记住运城帮助过我的所有好心人。等我学好手艺回到黄山以后,就和母亲一起开家面馆……”

2011年1月19日,汪冬青和母亲回到了老家。汪冬青告诉妹妹,母亲已能连着说几个字了。汪冬红不相信,当天晚上就兴奋地给家里打来了电话。当时,汪目生正在院子里与邻居闲聊,许水花接的电话。一听是女儿的声音,她脱口而出:“冬红,广东冷不?啥时回家?”断断续续地跟汪冬红聊了一会儿后,她又风风火火地跑到院子里,叫道:“目生,目生,是冬红,电话,喂喂喂!”结婚20多年了,妻子从来没有喊过他的名字。听到妻子在喊他,汪目生目瞪口呆,邻居们也都惊呆了……

2012年夏季,除了陪母亲继续调养外,汪冬青开了一家小面馆。每天再忙,她总不忘打烊回家后为母亲按摩一个小时,再陪母亲练习发音,教母亲说些简单的口语。

如今,终止药物治疗4年多了,许水花已经不用别人翻译就能和乡亲们正常交流了,甚至能说些外人不懂的方言。

汪冬青催人泪下的孝心故事传遍了新安江畔的山山水水。2013年至今,她相继被公众评选为“安徽省好人”“黄山市十大孝子”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了有更多的时间陪母亲,2014年冬,汪冬青毅然盘掉生意正旺的面馆,在老家附近一家工业园区打工。她还有个更大的愿望,那就是等家里条件好些后,带着妈妈一起去看大海、看草原,让母亲享受生命的美好……

上一篇:用蛋壳敲开剑桥的大门 下一篇:女性生殖器癌前病变怎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