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引情 因疑设境

时间:2022-06-16 10:30:50

摘 要:精心设置教学情境是贯彻“新课标”所要求的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情境化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实施策略——创设生活情境,以问题导入新课;巧设游戏情境,从学生体验入手;从学生兴趣出发创设故事情境,并不失时机渗透以德育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186-0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可见,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创设生活情境,以问题导入新课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贴近的问题情境,以有效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联系,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好奇中,带着愉悦的心情主动地探索新知,发现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减法》第一课时时,笔者以观看公园花卉展览入手,创设情境:“春天来了,鲜花盛开,花团锦簇。植物园正在举行花卉展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咦,这两位小同学在干什么呢?(数花)”“我们也一起来数数这些花儿吧!”“数完了,你们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再如有位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练习时,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路边的杨树上长出了嫩绿的叶子,一片片醉人的绿,无不透着春的气息,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心情,(出示图片,杨树上写着四则混合运算的题目。)可是有的绿叶上长了小虫子,它们要咬坏绿叶,破坏美丽的春天,“小朋友们,你们能利用自己的智慧帮杨树捉掉这些害虫吗?”在此情境中,学生们顿觉数学原来是那么的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学好数学还可做许多有意义的事情。

可见,单纯的计算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枯燥乏味的,若能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与学习新课有关的真实的问题,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并不抽象、枯燥,而是来源于生活,与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呈现出生命态”,学生就会积极地调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储备以满足自己的需要,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精神。

二、巧设游戏情境,从学生体验入手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正是爱玩的年龄,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不能太长。因此,在设计一节课时,力求形式的多样化,不断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体验到学习的快乐的同时掌握知识。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可能性》时,笔者拿一个装20个玻璃珠的不透明盒子,其中13个红色的,5个蓝色的,2个黑色的。说明游戏规则后(“一等奖”是黑色的珠子;“二等奖”是蓝色的珠子;“三等奖”是红色的珠子),让学生排队来摸奖。学生兴趣高涨,跃跃欲试,都想中头彩。活动结束后,摸到“一等奖”的同学自然是少之又少,而“三等奖”的很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这每个孩子都参与的有意义的数学游戏活动中,在具体体验的过程中,孩子们已经对可能性大小的原因有了初步的感知,获取新知自然水到渠成。同样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第一课时的时候,有位教师以变魔术的游戏入手,让孩子们猜猜看,老师能够变出什么。然后在变的过程中以“一个苹果,一个梨,又一个苹果”的方式,让孩子们猜到下一个是梨。上课伊始,通过有趣的师生互动游戏,轻松自然地切入课题,学生很快进入状态,为后面的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创设故事情境,从学生兴趣出发

交流方面的专家吉姆·卢卡谢夫斯基曾经说过:“一张图片可能相当于一千个单词,但是一个好的故事却抵得上一万张图片。”教学活动中,要想有效地设置情境,巧妙借助故事不失为一个简单而又见效快的好方法。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就以“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导入新课:话说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一天,他们走得又累又渴,幸好路过一块瓜地,化缘得到一个西瓜。唐僧对徒弟们说:“悟空,把西瓜平均切成4块,每人吃1块吧。”猪八戒嚷嚷着:“每人才1块,太少了!”唐僧吩咐悟空:“那就把西瓜平均切成8块,每人吃2块吧。”猪八戒还嫌不够,说最少也要3块才够。唐僧只好叫悟空把西瓜平均切成12块,每人吃3块。猪八戒于是便高高兴兴地吃起西瓜。接着出示问题:“同学们,请你们判断一下,猪八戒吃3块与原来的吃1块,他真的多吃了西瓜吗?”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这样从学生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情境,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使学生在兴味盎然中初步感知到1/4、2/8和3/12实际是相等的。

笔者在讲授教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时,以请学生讲《盲人摸象》的故事开头,并让他们发表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看法以及分析为什么不同的盲人会摸到“不同的大象”。如此这般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故事入手,初步使学生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以“故事”代替“说教”,为接下来的教学打好基础。同样,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关于对策论时,可让学生讲《田忌赛马》的故事,就在不知不觉地对孙膑的佩服中,对孙武、齐王、田忌、庞涓等历史人物的了解中,潜移默化的对对策论有了一定的理解。同时,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四、巧设具体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通过巧设具体情境,深入挖掘这些德育因素,“在传播数学知识以及培养能力的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品德教育,从而把意识和行动、个体与群体联系起来,形成完善的德智结构,使教育教学之境界再上一层次。这不仅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如笔者在教学二年级《认识时间》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出示“神州六号”着陆情境:“2005年10月12日9时整,搭乘两名宇航员的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州六号’在长征火箭的推动下,腾空飞向太空。”“经过五天的飞行,‘神州六号’已经返回了。请同学们看这是几时?”(4时15分)“此时,飞船的主伞舱盖已经打开,我们来看看这时是什么时间?”(4时19分)在激发同学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同时,顺利切入让学生“一分一分认识时间”的教学。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掌握概念和知识,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借此情境勉励同学们“为中华崛起”而发奋读书,很好地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实际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并不能如此泾渭分明,大多时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注重学生生活体验和渗透学生德育教育以及各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融汇,都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只要教师精心设计每一个情境创设,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无论对于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基本功和素养的提升都是不无裨益的,日常的数学课堂也将因此而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索桂芳,高翠任.新课程体系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5).

[2]黄雄杰.巧妙借助故事增强演讲效果[J].应用写作,2007,(6).

[3]张石耐.试论德育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5).

[4]李忠衡.巧用数学故事唤醒课堂活力[J].教学与管理,2009,(10).

[5]叶厚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0,(2).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急诊开胸手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