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规律 养成习惯

时间:2022-06-16 06:28:18

语文学习需要积累。积累语言,积累知识,积累生活,积累认识,积累自己的,积累他人的。在这些积累中最为重要的、最能体现语文能力的则是对语言材料的积累。我们常说的“积累和运用”其实是指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运用以及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它们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语文素养的根基。

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运用应该包括对字词、名句、名篇和名著的积累和运用;而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则是在了解掌握各种语文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运用这些知识的实际能力。

积累和运用的方法要求有很多,我们在这里着重谈一谈“抓住规律”和“养成习惯”。

什么是抓住规律呢?比如说汉字字音的复习。在对汉字字音考查的千百道试题中,我们不妨归纳一下,主要都考查些什么呢?只有“七类字”。为什么考这“七类字”呢?因为这“七类字”学生们常常把握不准,在积累和运用的过程中常常出错。一是习惯性的误读,如把“混淆”的“淆(xiaó)”读成“yáo”;“麻痹”的“痹(bì)”读成“pǐ”;“发酵”的“酵(jiaò)”读成“xiào”等等。二是形声字误读。虽然汉字有80%以上是形声字,但由于长期的语音演变,有些形声字的“形与声”已失去了直接的关联。所以“见字读半边”就不可靠了,不能见了“唾手可得”就把“唾(tuò)”读成“垂”;把“拈轻怕重”的“拈(niān)”读成“占”;“酗酒”的“酗(xù)”读成“凶”等等。三是形近字误读。如见了“戊(wù)”、“戌(xū)”、“戍(shù)”、“戎(róng)”便像见了多胞胎的兄弟,搞不太清谁的“痦子”长在哪里了;“己(jǐ)”“已(yǐ)”“巳(sì)”哥儿几个探头多少的区别也分不清了。四是多音字误读。如“拓片”的“拓(tà)”读成“tuò”,“扁舟”的“扁(piān)”读成“biǎn”,“星宿”的“宿(xiù)”读成“sù”等等。五是方言的误读。如东北的沈阳地区常把“日本”的“日(rì)”读成“yì”,“褥子”的“褥(rù)”读成“yù”等等。六是异读字的误读。有些字曾有旧读音,这好比某人有过“曾用名”,但国家颁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之后,就有了统读的规定,再读旧音就错误了。如“打更”的“更”旧读“jīng”,现已统读为“gēng”,“呆板”的“呆”旧读“ái”,现已统读为“dāi”等等。七是生僻字的误读。如“卷帙浩繁”中的“帙(zhì)”,“刚愎自用”中的“愎(bì)”,“摭谈”的“摭(zhí)”,由于平时使用的频率不太高,有些人又没有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便常常读错。这就说明,复习时要抓规律,字音问题就在这七类字之中;还说明语文学习要重在平时养成习惯,养成遇到叫不准的字便查字典的好习惯。但这些习惯需要在长期阅读活动中养成,因为它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再比如“语言的得体”。语言的得体是修辞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语言的得体是指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要注意到对话方的特点,像年龄、身份、职业等等,正确地运用敬语、称谓、术语;要讲究说话的方式,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一针见血还是委婉含蓄、劝谏诱导、谦恭礼貌;要注意场合,注意讲话时间的长短,不同的场合适于不同的话题:人家急着赶车你偏站在那聊起没完,在人家悲伤时你讲笑话,在人家高兴时你偏讲令人扫兴的话,这些都不利于交际。在面陈与转述中,人称、时间、地点都发生了变化,也要有能力准确恰当地调整。这些都是在“语言的得体”中要抓住的规律性的东西,在复习时都要梳理清楚。复习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在平时交际中能够养成“语言得体”的习惯,正所谓“场上一分钟,场下三年功”“用兵一时,养兵千日”。此外,在书面语中,语言还要有文体感,记叙、议论、说明,表达方式与文体相应,应用文合乎格式,语言地道;还有,不论口语还是书面语,语言都要准确,有分寸感。

其实,语文学习不仅在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中要“抓住规律,养成习惯”,在阅读、写作和文言文等各方面都要“抓住规律,养成习惯”。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十分重视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他说:“什么是教育?拧干教育学的全部书籍,只剩下一句话:教育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110032

上一篇:高考语文命题改革例谈 下一篇:中考语文“积累与运用”考查趋势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