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致富加快农民奔小康

时间:2022-06-16 04:41:54

脱贫致富加快农民奔小康

摘 要:文章论述了当前的贫困标准和农村农民收入状况,分析了把贫困线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持续地“动态挂钩”,提高贫困标准的必要性,综合提出了一些战略性的脱贫致富加快农民奔小康的对策。

关键词:贫困标准 脱贫致富 提高农民收入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68-02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日前全国扶贫工作会议上将贫困标准上调到人均纯收入1500元,比过去的标准提高了25%。我国目前的贫困线是2008年确定的,农村(人均纯收入)贫困标准为1196元,农村贫困人口为4007万人。2009年继续实施上述标准,统计局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仍有3597万人。今年实施新标准后,不少原本已经“脱贫”的欠发达地区的县市将会再次戴上“贫困”帽子,同时贫困发生率也将可能有较大幅度提升,一些中西部省份的贫困人口总数将比2009年大幅增加,原本已“减少”到数千万的贫困人口会陡然增加,可能“破亿”。而我国大部分贫困人口分布在中西部农村,受自然灾害严重威胁、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提高农民收入、脱贫致富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一、当前农村农民收入现状

1978年,农村居民年收入只有134元,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5153元,但是和城镇的17175元和中国平均的7370元比较,还有不少差距,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还有数量庞大的贫困人口。

为了解决贫困问题,我国是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指标的国家,成为全球减贫的主要贡献者。《纲要》实施10年来,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从2000年底的9423万减少到2009年的3597万,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3.8%;但是随着我国近两年来经济有所增长和通胀压力,如果按照原先的贫困线标准实施扶助,将不利于困难群体保持生活水平。把贫困线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持续地“动态挂钩”,持之以恒地展开“脱贫”行动,意义重大。

二、提高贫困标准的必要性

在现行“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的基础上,再将贫困标准大幅提高到1500元,无疑很有必要。

1.在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各种物价尤其生活资料价格都在涨,生活成本不断提高,“贫困标准”若不做同步相应的提高,那么,势必意味着实际贫困标准的不断下降。更不用说,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对于通货膨胀最为敏感、抵抗力也最差的,正是低收入的贫困人口。

2.因为我国近两年来经济有所增长,百姓平均收入有所增加;与此同时,在通胀压力下,如果按照原先的贫困线标准实施扶助,将不利于困难群体保持生活水平。

3.从我国原先的贫困扶助政策看,力度上有所欠缺;近年来国家税收大幅度增长,政府有能力相应增加扶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财政投入。

4.从理想的角度看,我国的贫困标准即使大幅提高到1500元,与世界标准相比,仍然并不算高,甚至还不能算达标。如印度的扶贫标准接近人均每天消费1.2美元的水平,而世界银行确定的标准是人均每天消费1.25美元,这些标准实质上都明显高于我们的“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贫困标准。

三、脱贫致富,加快农民奔小康的对策

要尽快的脱贫致富,就“要进一步抓好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和产业化扶贫三项重点工作”。

1.做好整村推进工作。整村推进就是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为对象,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为目标,整合资源、科学规划、集中投入、规范运作、分批实施、逐村验收的扶贫开发工作方式。“整村推进”是新阶段为如期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简称《纲要》)目标所采取的一项关键措施。(1)强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长期以来,各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农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尽管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不断加大,特别是通过专项扶贫开发,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与群众的实际需要和发展期望相比还相差很远。为增加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和收入水平,整村推进工作要抓好“五通、两有”(通路、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贫困乡有卫生院、贫困村有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解决贫困村主要发展瓶颈问题,为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打好基础。(2)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农村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更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目前,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些地方还存在着学生因贫辍学、拖欠教师工资、学校危房年久失修、经费短缺、教育负债历史包袱沉重等突出问题。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卫生机构设施条件差,公共卫生和预防保障得不到有效保证。农村文化建设尤其是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电视难的情况在一些地方仍很普遍,一些偏远山村的农民甚至很少能看到报纸、杂志。农村公共事业薄弱,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制约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全面建设农村小康,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丰富农民精神生活,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逐步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2.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要脱贫致富,推进农村小康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1}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是拓展农村就业领域,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要做好这项工作,当前应主要做好两点:第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营造有利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氛围和环境。要坚持所有制的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多层次性,放手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无论什么所有制形式,只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都要鼓励发展。二是支持乡镇企业搞好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加快体制创新,提高发展水平,特别要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农民增收拓展新的门路。{2}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虽然到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已上升为46.6%,但是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十几个百分点。而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城镇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在今后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中,我们要大力加快城镇化建设,要把小城镇发展带来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逐步体现,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的作用,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开辟新的途径,也为农民增加收入开辟新的渠道。{3}有条件的地方要做好农民的劳务输出。多年的实践证明,劳务输出,输出的是劳力,赚回来的是钱,解放的是思想,开阔的是眼界,带回来的是信息,辐射的是邻里,富裕的是家乡。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已成为目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来源。

3.做好提高农民素质的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制观念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和全社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农业的竞争,说到底是农民素质的竞争。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是农业竞争力的源泉所在。各级政府必须把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提到重要日程。{1}积极引导农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没有农民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也就没有今天农村的巨大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农村,谁的观念转变比较快,谁的思想适应比较快,谁的胆子比较大,谁就能早富、快富、再富。时代需要造就善于独立思考,接收新事物意识强的新一代农民。政府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换脑筋、拓宽视野,克服小农意识和小富即安的思想,鼓励他们面向市场,发挥所长,艰苦创业,勇闯新路。把他们培养成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2}积极开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业科技的发展、推广和运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强大推动力。当前,表现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农业科技发展方面普遍存在着农民科技素质低,缺少农业实用技术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培训方式多样化。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长短结合、虚实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对年龄偏大、文化基础差的劳动力重点开展进村入户、现场服务指导等形式的短期培训;对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重点开展中、长期的就业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相应条件的人员,组织开展脱产的专业培训;鼓励园区和企业开展以招收本地农民为主的定向、订单培训;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及信息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体开展远程培训。二是培训内容合理化。坚持因地制宜,按需培训的原则,认真研究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准确把握农民需求,依照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培训时间科学设置培训内容。三是培训组织项目化。一方面通过增加投入有针对性的设置农民培训项目,进行项目化管理,要有计划、有目的、分层次提升农民素质;另一方面依托其他各类农业项目,开展短期培训、技术讲座和现场指导,通过项目的组织实施,带动农民素质的提高。

4.做好产业化扶贫工作。{1}认真落实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强他们对贫困农户的带动、辐射能力。要认真落实好中央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和地方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要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用好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只有切实落实好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别是龙头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才能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更快更好地发展,才能做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扶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订单规范双方权利与义务,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采取建立风险准备金、保护价收购、农资供应、技术服务、利润返还和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从加工、流通环节获得利益,逐步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要打破所有制、行业和行政区域界限,大力扶持与农民有着比较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能够带动农户和生产基地发展,使农民真正获益的龙头企业。

参考文献:

1.肖明.我国提高贫困标准可能致贫困人口增至上亿.深圳新闻网,2010.12.24

2.今年又有1.9万个贫困村完成整村推进.光明日报2010.12.22

3.我国贫困标准提至1500元与世界标准相比没有达标.新浪山西房产.2010.12.25.

4.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年―2010年)

5.百度百科.公益事业

6.回良玉副总理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5.3.15

(作者单位:中共晋中市榆次区委党校 山西晋中 030600)

(责编:李雪)

上一篇: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低碳经济背景下减排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