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6-16 01:00:05

论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小学教学属于基础性教学,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开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当前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将图片、文字、动画等结合起来,为学生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很好地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孩子的创新意识。本文就小学语文中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跟学习兴趣是存在非常大的联系的。只有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才能很好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由于小学生的定向能力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他们的注意力也只是集中在直观性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更加倾向于教学的形象性。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能够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的时候,这些学生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断地开阔视野。在小学阶段,每个人的可塑性都是比较强的,这些学生对世界上的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在碰到问题的时候喜欢问为什么,如果可以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就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画以及文字于一体,向孩子展示生动、直观的教学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给语文学习创造了一个好的氛围。但是,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软件,特别是辅助课堂教学的软件,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就会适得其反。教师成了信息技术的操作工,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了画面上,教师与学生被这样冰冷的机器隔开,学生的思维也变得僵化,教学活动不断地被打断,造成了课堂主体的转移,信息技术“反客为主”,这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时候尤其要注意。

二、突破时空限制,展现可感形象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很多涉及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动物植物等直接跟人的感官发生作用,带给人们非凡的感受。但是这些事物有的离学生们的生活相对比较遥远,还有的受到时间和时空的限制,不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学生就很难对课文中的事物有个相对直观的感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用多媒体,可以恰当地把事物呈现在学生面前。

比如,在学习《金色的草地》的时候,小男孩通过观察发现了草地的颜色变化,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那些没见过蒲公英的学生来说就比较难理解,这时,老师就可以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跟课文中的小男孩一起去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这样的视觉刺激具有明显的效果,实现了“情景教学再现”,让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中所要表达的主旨。破解了教学中的难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但是,也不能过分追求多媒体的形式,把音频、视频等植入教学课件中,过分追求画面感,注重课件的音质效果,结果就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冲淡了教学主题。

三、借助信息技术,拨动学生情感琴弦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只是把语文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能让学生进入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世界。因为平面式的文字叙述不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情感,难以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面对这样的状况,利用多媒体可以把声音、光线等融合为一体,化无声的书本内容为有声的形象,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

比如,学生对于劳动的辛苦的感受比较少,难以理解《锄禾》这首诗词表达的情感,他们觉得这不会在他们的世界里出现。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时候,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一幅幅农民伯伯在炎炎烈日下劳动的场景:头顶火辣辣的太阳,农民伯伯拿着锄头,弯下腰用力地锄草,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流淌了下来,衣服也被汗水打湿了,汗水滴在禾苗上,沉甸甸的汗水导致禾苗短暂的颤动。在这样的烈日下,农民伯伯不舍得停下,只是时不时地用手捶下肩膀……这时,学生跟着多媒体逐渐进入了诗歌情景中,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切实领会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一步步走向小学语文课堂,走向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这是信息时展的需要。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勇敢地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课程整合,优化教学结构,完成教学任务,切实提高教学成效。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铁南小学)

上一篇:幼儿美术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几点措施 下一篇:忠孝两全的女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