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面上的春天

时间:2022-06-16 10:00:42

纸面上的春天

在经济下滑、宏观政策微调的背景下,民营资本又迎来了一个“纸面上的春天”。

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铁路、能源、电信、医疗等领域建设。铁道部、交通部、卫生部、证监会、国资委、银监会等部委纷纷支持民资进入的相关文件。这被视作是过去“非公经济36条”细则的落实。

对于这次的“春天”,从宏观层面上来理解,决策层有将经济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的意图,而并不仅仅是像2008年那样单纯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反而将结构矛盾问题进行了固化。

不过,和“调结构”这样的老调重弹一样,这一次的“春天”,看起来依然是口号大于实际。

“铁路负债累累,拉民资埋单;医院仅允许非营利的;小贷公司可转村镇银行,但至今没转一个。山西煤矿、陕北油田‘国有化’,过河拆桥,侵犯民间产权,从没有个说法,这让人如何能有信心?”有经济学家质疑。

在“稳增长”的宏调基调下,放开民资甚至被怀疑是一场“鸿门宴”。

导致这样的怀疑,与过去民资在进入垄断领域时所遇到的一系列“玻璃门”、“弹簧门”有关,是折戟而回的经验总结。

以民航领域为例,2005年政策放开后,民营航空公司的发展曾出现一段小高潮,但很快就死的死,散的散,多数重归国有化。在这其中,黄金航线、机票价格、银行贷款的受限都是重要的原因。民营航空反被国营航空斥为搅局者、低价恶劣竞争者。

在铁路领域,也曾有民营公司介入货运领域,但因铁路的运营、定价、结算等环节依然是铁道部管理,最终也是无功而返。在其他一些公用事业领域,民资进入的效果也并不理想,退的退,没有退的,也饱受“逐利提价”的指责。

过往的经验予人提醒,所谓竞争格局中的“调结构”,并不是简单地对民资说,你来吧,大门为你敞开,也不是简单在书面政策制定上列出多少细则。改善竞争结构,还在于体制改变的深度。

民资之所以进进出出,并非是那些行业涉及“国计民生”,根本不是民资的逐利之地,而主要是因为无处不在的行政管制。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经济还是没有摆脱“审批经济”,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要审批,企业向各级政府要审批,价格审批、牌照审批、贷款审批,各种审批使得民资在进入之后缺乏足够的经营自,处处受限。

而由于垄断领域长期由国有企业经营,民资进去之后,因为体量小,背景弱,难以和享受政策及财政补贴的大型国企平等竞争,最后或因亏损选择退出,或在夹缝之中生存。

由于缺乏真正有效的产权保护,民资在进入初期虽能与政府握手言欢,但在碰到困难之时,可能就会面临着政府部门的“清理”,出现像太子奶李途纯、东星航空兰世立这样的悲剧,哀叹自己“夜壶”的命运。

这些,才是“非公经济36条”所遭遇的“玻璃门”的真正含义所在。这其实不是玻璃门,而是体制性的“钢门”。

如果不改变这些问题,民资在进入前后,只能攀附权力和大国企,而这只会催生新的腐败,再次被贴上权贵资本主义的标签。

因此,放开民资,并不仅仅是下几个文就万事大吉,而是要改变这种“审批经济”,破除行政垄断和国企垄断,树立公平竞争的理念。

另一方面,对于民资而言,进入垄断行业需要保持健康的心态,这些行业一般投资回报周期长,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急功近利只会助长腐败之风,导致民怨,在道义上,丧失民众的支持。

上一篇:情境教学法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下一篇:“敢动中国”未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