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如何搞好课堂教学

时间:2022-06-16 09:05:33

教师应如何搞好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处于课堂的双向互动之中,师生是平等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只有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尊重老师,使学生由喜欢思品老师而喜欢学习思想品德课,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中,老师起主导调节的作用。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个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

一、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好的?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描述了“鼓舞人心”的课堂可以观察到五种品质是:清晰的尊严感、流淌着轻松的活力、自主性、集体感和觉察。新课程强调,知识不是你直接“给”的,是你“导”出来的。应 引导学生经历过程,体会方法。 德国第斯多惠: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二、好的教学课堂教学原则

1、面向全体原则

有的教师上课时喜欢听部分学习优秀的学生的“课堂回声”,只要教室里有部分学生回答,就认为全体学生都已经理解了,于是就放心地继续讲下去;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前或提出问题的同时,就迫不及待地指定个别学生回答,实际上这样做无形中剥夺了其他学生的课堂思考权;有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热衷于拔高知识难度、拓展知识深度,美其名曰“与中、高考接轨”,实际上能够接受的学生只是部分或少数;有的教师则只习惯于站在讲台讲课,很少或几乎没有走下讲台开展课堂指导,并不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可谓“讲功好、导功差”,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个性教学原则

这里的“个性教学原则”,是指在班级授课制下,在“面向全体”教学的情况下,如何体现“关注个体”的教学原则。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最大限度地选择适合每位学生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让学生拥有在课堂上自由学习的机会,从而让每位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个性化的发展。

3、简约课堂原则

判断一位教师教学前途的大小,可以用一个字来衡量,那就是“简”。如果一节课需要教师讲的内容越来越少,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说的话越来越少,需要教师“教”的学生越来越少,那么这样的课就是简约的课,就是好课,这样的教师离“教学能手”就只有一步之遥了。如果一位教师的教学不是越来越简单而是越来越复杂,那这位教师离变成“庸师”就不会太远了。

4、知情并重原则

著名教育家查有梁教授曾撰文公开批评钟启泉教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题组组长)所强调的“真正使每一个课堂都成为落实三维目标的场所”是一种误导;实际上“三维目标”的提法既不符合国际公认的目标分类学理论,也不切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法本身就有逻辑问题,而且过于理想化,能够得到落实的并不多,反而导致“知识与技能”目标被“冲淡”。不少教师为了“全面落实”三维目标,忙于设计表演性强、中看不中用的“热闹课”。

5、直观教学原则

强调直观教学原则,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复杂的概念、规律与原理。教师要围绕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直观性思维到抽象性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完整的思维能力。如果过多过滥地使用直观教学手段解决简单问题,那就相当于降低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而且会把简单的教学过程复杂化,从而违反了上述的“简约课堂原则”。

6、问题教学原则

教师要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简洁化、问题化、趣味化,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捷径。

问题教学原则是对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具体化,使其更具可操作性,能较好地将启发式教学的精髓落到实处。问题教学原则是指教学的过程,应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过程来进行,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

7、先学后教原则

我们今天提出: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协同学习、相互交流、双向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只是课堂学习的主持者,而不是主裁者。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学生意识,可以用“课堂学习”替代“课堂教学”。

8、当堂过关原则

所谓“当堂过关”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必须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基本实现于课堂;二是全体学生都实现了真正的“当堂过关”

9、激励课堂原则

所谓激励课堂原则,就是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中,教师有意识地、不失时机地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有效评价;努力创造课堂上学生个体表现的机会,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课堂上的成功体验;为学生创造渐进式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学习信心与兴趣。

10、永不替代原则

课堂替代是产生低效课堂的主因之一,教师就要自觉强化“永不替代”意识,减少课堂替代现象的发生。

三、教师要怎样才能搞好课堂教学

首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情动作要体现平等、民主。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特别是上课时,老师站在讲台上,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能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 切忌一上课就板着脸或批评、数落学生,这样很容易使师生间产生距离感,互相无法靠近。

其次,老师要善于用眼睛表达自己的情感信息,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走进教室的一刻起,老师就要有意识地用自己和蔼、信任的目光,尽可能平均地投向全体学生,这不仅会大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还会让每一位学生,有一种被重视感、被关注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他们需要理解,需要渲泄,需要沟通,把课堂看作情感交流的场所,用自己良好的情感激发学生说真话,培养学生强烈的爱憎、好恶之情,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唤起学生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欲望。

第三,教师在上课时微小的动作也能消除与学生间的距离。如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老师不要站在讲台冷眼旁观,而是来到他们各小组,认真听,参与其中,有必要时可以在组内发言;看到学生开小差,可以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暗示其改正;上课与学生谈话时,要上身略有前倾。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是真心真意地对待他们,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大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综上所述,教无定法,课堂教学并没有也不能有权威的课堂教学,只有适合教师和学生自己的课堂教学。以上观点仅作为老师们在创建高效课堂方面的一种参考、一种依据,希望老师们灵活运用。

上一篇:浅谈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下一篇: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