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从“功能院校”走向“文化院校”发展路径研究

时间:2022-06-16 07:48:47

试析从“功能院校”走向“文化院校”发展路径研究

论文摘要:针对一些高职院校新校区在规划和建设中,过分注重校园规模档次,追求仪器设备现代化,把院校建设成为重规模轻内涵、重硬件轻软件、重活动形式轻文化品质的“功能院校”问题,从人文教育角度,提出高职院校走向“文化院校”的发展路径:彰显人文精神秉承红色文化;营造人文氛围打造环境文化;体现人文理念繁荣学术文化;提高人文素养丰富社团文化。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功能院校;文化院校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出现了一批由中专合并、重组,升格和扩建的高职院校。这些院校在教育资源得到不断优化和加强的同时,新建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又成为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有些院校在规划和建设中,过分注重校园规模档次,追求仪器设备现代化,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操作实施,把院校建成重规模轻内涵、重硬件轻软件、重活动形式轻文化品质的“功能院校”,这就引发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高职院校如何从“功能院校”走向“文化院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把“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全国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审视和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认识人文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内涵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

人文教育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人文学科知识,使其在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 当代人文教育的特征是以人为本,崇尚人的自由和尊严;注重个性,把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和独立个性当作优先发展的目标;重视人的感性,强调和谐发展,引导人们回归人的内心价值情感体验中。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人在大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反映大学师生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团体意识、群体心态、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独具特色与魅力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构成的系统。高等院校培育人才,不仅是传授知识、弘扬学术,更重要的是传承文化和价值观,传递理想和信念,对人综合素质及健全人格的塑造。所以说,人文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高职院校,其数量已占全国高校总数的一半以上,同样担负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使命,通过培养人才、传承文化薪火、传承创新精神来推动国家软实力,特别需要把人文教育纳入到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通过人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发展学生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影响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增强学生的本质力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最终实现高职院校教育目标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审视高职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现状

众所周知,受社会经济发展影响,高职院校新校区文化反映社会文化发展态势,成为社会文化微缩景观。具有优秀品质和先进性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同时又会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方向。审视当今高职院校新校区文化,因建设时间短,文化沉淀不足,而突显的校园文化问题纷繁复杂。

(一)互动性不足

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在时代大背景下,与所在城市及社区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丰富的。基于城市总体规划和地价的考虑,高职院校新校区的选址建设,大都在远离老校区和城市中心区的郊县,缺乏老校区悠久文化的辐射与滋养,又很难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熏陶与感染。因交通、地域、设备、经费、人员等方面的“屏障”,人文环境相对较为薄弱,而且很难从校外汲取人文资源,形成文化互动。由此受损的不仅是城市和社区,还有高职院校及其学子。

(二)人文性欠缺

校园物质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建设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然而,一些高职院校新校区却急功近利,出巨资搞建筑,购设备,扩道路,竖塑像,下力气花功夫进行校园绿化、美化,而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了增强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过分强调市场化和商业化,又使高职院校容易出现人文教育的“盲点”。学生的业余活动形式比较单一、休闲文化比较单调。另外,当网络、通讯和电子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时,人们的沟通方式日益呈现数字化和虚拟化态势,导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生态”环境也逐渐变化,从实体到虚拟,从厚重到快捷,从内涵到实用,无不表现出多元化文化生态关系的失衡,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

(三)承载性不够

学校的特点、面貌和个性源自于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历史文化传统和大多数师生员工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的体现。校园精神文化是通过历史沉淀、传承发展,深深根植于师生心中,并蕴含在学校建设中的。只有让师生员工对学校有强烈的归属感,与学校共荣辱,才能使学校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可现实中的高职院校新校区教师住房难于满足教师生活需求,教师有课则来,无课就走,与学生交流机会少。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不够,缺少应有的文化传承,不利于丰富高职院校学生的精神生活,更难于发挥文化对学生的思想熏陶作用。

(四)特色性不强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同质化倾向,不少高职院校新校区文化建设中过多地采用了“拿来主义”而忽视了自身的的特点和潜质,过分注重向名校文化标准看齐,没有形成各自的文化建设特色。

三、建设“文化院校”的具体途径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优良的校园文化犹如一种无形力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可以通过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渗透到社会各阶层,也将对社会主流文化乃至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针对高职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的纷繁复杂问题,有必要从人文教育着手,努力建设高品位的校园精神文化,使现代化的校园与校园精神文化交互融合,相得益彰,充分展示“文化院校”的魅力。

(一)彰显人文精神,秉承红色文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思政教育是校园文化的精神支柱。高职院校理应秉承红色文化,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红色教育与教学基本规律相结合。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当代马克思主主义最新成果,并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聚集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通过国情校情教育,帮助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红色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组织学生投身于勤工俭学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在解决问题中完善自我,在团队合作中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在亲身参与中提升道德素养,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红色教育与学生心理需求相结合。为学生排忧解难,帮助学生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把人文关怀贯穿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

(二)营造人文氛围,打造环境文化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成长与校园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的。构建生态、和谐、具有导向性和系统性的高职院校生态育人环境,对于推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的作用。

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它浓厚的文化,能使学生产生深层感受和体验的强度。在校园环境的布局上,要讲究整体性和宏观性,让校园的每一处角落都成为焕发生命气息、充满人文精神的绿洲。重视新校园内建筑、景观和道路的命名工作,处处都应体现浓郁的人文底蕴。尽可能创造富有传统历史文化元素的景观雕塑,让优秀的精神文化蕴含在物质文化建设中,为师生营造出健康向上的情趣、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团结友爱的氛围,凸显校园环境的文化品位。强化管理与优化环境相结合。应当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及高等教育规律,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对学生宿舍实行科学管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在创新与稳定中形成高品质的社区文化。定期开展“我的宿舍、我的家”宿舍文化节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学生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展示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队伍建设与工作机制相结合。建立组织严密、以学生为主的校园安全信息员队伍,及时掌握学生动态,有效地处置可能发生的校园矛盾和问题。着力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使校园网络成为教育、引导和疏导学生的有效载体。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引进专业保安队伍,狠抓校园秩序整顿。积极开展警校共建、校所联防的有效联动工作机制,为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提供保障。

(三)体现人文理念,繁荣学术文化

高职院校培养创新人才有赖于优良的学术环境,要以内涵建设为抓手,发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努力建设独具特色且又适应社会发展的学术文化。

以宽容的态度鼓励创造,积极服务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问题研究促进创新,聚焦课堂,根植问题,注重实效,内外兼修,让课题生成于真实的问题中。在传承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育科研模式,激发师生刻苦学习、诚信科研、诚信应考的责任感和价值取向,加强学风考风建设。以学术自由繁荣论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师德师风建设,营造一个心情舒畅的工作氛围和政策环境。加强对论坛、讲座、研讨会的宣传与管理。不定期地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专题讲座,让师生在交流中激发思维,扩大视野,夯实知识,实现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统一,文化传承与思想引领的统一。开通网上在线交流栏目,加强与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强化主流言论,正确引导论坛区言论、提高网络舆情引导效果。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创造出健康民主和谐的校园网络环境。

(四)提高人文素养,丰富社团文化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就要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

学生社团是由学生在共同爱好、特长、观念的基础上自发组织起来的,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巨大作用。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参与面广的大学生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精心打造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辩论赛、大学生从业技能大赛等校系文化活动,实现立足地方的校企文化互动,使校园文化活动体现职业文化,并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引导大学生合理安排休闲时间。可结合个人职业规划需要,不断学习研究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努力建构起符合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知识系统;还可立足个人兴趣特长,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内容非常丰富。深化人文教育,以学校办学理念为主线,秉承红色文化、打造环境文化、繁荣学术文化、丰富社团文化,使高职院校从“功能院校”走向“文化院校”,既给身处其中的学子以人文滋养,又使得高职院校文化底蕴越发深厚,愈加生机盎然,必然会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人才。

上一篇:探析新时期如何提升职业中学财会教学质量 下一篇:当前中职学校学生不良道德行为矫正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