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06-16 06:10:32

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说得顺口,听得悦耳,品得出味儿,写得出内心的感受才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要达到这目的,在阅读教学法中就要让学生既要看也要读,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总之阅读教学要实现其有效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应该体现语言课的特点,学生多读,教师恰当指导。

关键词:品读;指导;实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280-01

在阅读教学法中要能实现在效性,就要保证学生有阅读的时间。“语文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学语文得多读、多背多写。”“三分文章七分读”等古训,都说明语文教学离不开读,要给学生足够自主的阅读时间。目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几点误区:一课堂讨论逐渐趋多,为了时间讨论,有的教师只让学生粗略读一下课文,甚至不读课文。而对学生的认识见解不论对错,教师则一味叫好,这便认为是一种新的阅读方法。二是满堂问,教师问、学生被动的回答。问得好,答得对,便认为是读懂、读明,但学生读书的机会还是少。怎样才能确保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在阅读中品出味呢?

一、让学生读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篇幅,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诗歌、短小的散文,这些文章情感丰富,内容短小,语言朗朗上口,可以比较多的采用朗读法,通过多读熟悉文章内容,领悟作者感情,体会语言魅力。短小的议论文也可以用朗读法来让学生熟悉课文,如《纪念白求恩》就有一位教师以朗读教学为主。她先让学生整体朗读把握课文内容和文体;再分组朗读把握每段的中心句,找出叙述的句子和议论句;再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原因;然后齐读最后一段,把握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中心。整节课以学生读来带动整个教学过程,很符合语言科的教学特点,既训练了学生读的能力,也让学生熟悉了课文,并体味了作者的感情,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手法。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教师除了要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默读完课文外,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要求,检查或督促学生认真、快速地阅读。如要求学生找出精彩语句、段落、中心句、主人公等等。如《范进中举》,我就要求学生找出几个人物,找出精彩段落进行朗读。通过默读、精读等方法让学生熟悉教材内容,体味作者情感及作品的语言特点。

二、要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需有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

作为语文基本能力之一的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良好的读书习惯,主要是自能读书的习惯叨唠课前自学预习、边读边思考,抓重点要点的习惯等。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习惯等。在阅读教学法中,学生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自学地认真阅读,潜心体味,对提高阅读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划出重要词语、重点句等,并把精彩语句抄写摘录,课前查相关资料,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背景,内容等材料以使学生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课中随时查字典,课后补充相关资料。只有养成了这些习惯,才能达到积累词语,丰富知识,提高理解能力的阅读目的。

三、要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

目前的教学观点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种观点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权威地位,剥夺了教师的话语霸权。但教师因其专业修养、社会阅历、理解能力等,对内容的把握,理应比任何一位学生都更全面,更深刻,理准确。语文课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装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他人的表达方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在教学法中教师给予学生正确引导会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他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如在朗读教学法时要有示范朗读,学生才能准确地读出语调,理解作者的感情,在阅读指导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文体传授相关的文体知识。并根据相关性的文体特点的文体知识进行指导阅读,让学生觉得阅读有路可走,掌握了阅读的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应试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也不必把课文变成剧本来让学生去表演。特别是像没有先进教学设备的农村学校,能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用好黑板和粉笔也是很不错的。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教法和教具的选用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看看能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上一篇:谈体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下一篇:浅谈写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