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炼字看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

时间:2022-06-16 01:26:00

从炼字看言意统一的语文教学观

[摘 要] 言意统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言文字是作者锤炼语言的艺术匠心的独特体现,而炼字应该是语文教学中言意统一的最精致的体现。在具体教学中,炼字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增、删、换等。其中换字就是用别的字来替换原有的字,借助工具书,依托语境,利用词语感彩等,在比较和辨析中感受和品位表达效果,思想情感等,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 言意统一;炼字;换字

一、借助工具书,从字的基本释义入手

《拣麦穗》中有这样一句话:“等到田野上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为何用“腾”字?不用“升”字?通过查阅字典可以得知,“升”是由低往高移动,跟“降”相对,而“腾”意义更丰,有“升”义,但可以指动作的反复、连续,“腾云驾雾”一词,即能最好的说明“升”和“腾”的区别。薄薄的雾笼罩在田野上,伴着反复连续地升落,用“腾”字方有那份神韵。再如《荷塘月色》:“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把“踱”换成“走”如何?同样只要了解字的基本释义就可以体味到语言的不同表达效果。“踱”是指慢步行走,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张,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而神情似有所思,似有所感等。那么“走”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要直白得多。所以在学习时,查阅字典,弄清字词的基本义,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那份独具匠心,良苦用心,也能丰富我们的积累。

二、联系上下文,从语境入手

“一字值千金”,一字到底值不值千金?我姑且认为应该由语境说了算。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字能传神,能尽得风流。譬如《沙田山居》:“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们的骚音”,文中注释的是杂乱的声音,即噪音。如果换成“噪音”呢?我想余光中先生是万万不会答应的。作为诗人的余先生,在散文创作上特别注重用字遣词造句,读他的散文,比如《听听那冷雨》,我们是真正读到了汉字的美。就如鲁迅所说的:中国的汉字具三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我们不得不为之折服。在这时,如果寻求字典的基本释义就解决不了。“骚”字的注释是举止轻佻,作风下流;或是指雄性的;或同“臊”。只有与“骚客”、“骚人”联系起来方可求得一解。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为骚人,《楚辞》创作风格为“骚体”,后来泛指诗人,也可以泛指忧愁失意的文士、诗人,如:“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李白《古风》)“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基于此,联系上文“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不难解读到“骚音”的这种移用和诗意之美。

再如《荷塘月色》,朱自清对炼字是十分考究的,细腻的内容和悦耳的音调结合,富于韵味。季羡林曾说:“一篇好的散文,读起来虽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他对散文写作的意见是:思想内容要有真情,不能虚情假意,胡编乱造,无病;文章的形式上,要讲究章法,语言选用上要狠下功夫。不能松松散散,随随便便。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将季老的意见发挥至极致,创造了物我同化、心与境谐的清幽而自在的境界。“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倘若把“泻”换成“淌”,把“浮”换成“飘”,一经比较辨析,结合语境,孰好孰劣,自见分晓。若用“淌”字,虽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要凭借依附物,而月光是自空中照下来的,并未依附任何物体。“泻”本指液体快速地流,这里承“月光如流水一般”的比喻而来,又加上“静静地”修饰语,使静态的月光流动起来,但又绝无声响,确切地写出了静谧的景象,真是钦佩于作者的炼字功夫。“浮”字既描绘出青雾与荷叶、荷花的相互贴近,相互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立体感和动感,又可描摹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而“飘”字固有轻柔之态,却无含蓄静谧之美,况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的、密密地荷叶而成,一“飘”就“飘”远了,散了。

三、体会用词,从词语的感彩入手

诗人郑敏说:“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也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并且还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汉字本身具有了某种感彩,词也是一样,有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之分。需要注意的是某些字词放在一篇文章里,感彩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如《拣麦穗》:“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贼眉贼眼”本身是贬义词,但在这篇文章里,结合语境不难得知是贬为褒用了。如果换成褒义词,则又不能突出表达效果。

语文教学是一片沃土,有待我们去开垦,但开垦的工具还得仰仗“锄头”,言意统一就是这把“锄头”。高中语文作为基础性教学,还是简单实用好。在课堂上,让语言文字在师生的品读中灵动飞扬起思想情感,让思想情感幻化落定成语言文字,炼字是学习语言的最基本的功夫,不能忽视。学语言,不能没有“咬文嚼字”。把语言学好,把语言用好,此乃语文教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语文本体教学研究》胡滨编著.

[2]《语文月刊》2009年5月总第331期.

[3]《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王荣生主编.

作者简介:覃飞,男,本科,中教二级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吉首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中学。

上一篇:把游戏引入作文课堂 下一篇:论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