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视无睹与闻所未闻――简评阿尔贝蒂诗集《中国在微笑》

时间:2022-06-16 01:19:22

熟视无睹与闻所未闻――简评阿尔贝蒂诗集《中国在微笑》

我的作曲家朋友方兵有一句名言在“诗江湖”上传播日久,他说:“好诗人要能够于熟视无睹中创造闻所未闻”。读西班牙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拉菲尔・阿尔贝蒂的诗集《中国在微笑》(赵振江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时我就有了这种感觉。感觉阿尔贝蒂能因一次中国的游历,就写出如此新鲜独特的诗集,真是对我们中国诗人“熟视无睹”的生活,进行了一次“闻所未闻”的创造。读着他一首首既新异非常又驾轻就熟的句子,我就想起了古人,想起了诗的即兴式创造的时代――李白、杜甫、白居易们,当年不也是这样写诗吗?为什么到了今天,诗人们反倒越来越出离了人性的兴致,从而失去了即兴式创造的能力了呢?看看阿尔贝蒂的即兴诗――“不亦同样美好”?

是的,投入与专注地创造,无论是熟悉的生活,还是不孰悉的生活,此一优长都是至关重要的。阿尔贝蒂第一次来中国,要说准备,他能有多少准备呢?且不说需要啃读多少著作来补充文化的缺失了,单是对中国的粗浅了解,恐怕也是极为有限的。那他又是凭什么样的自信敢于如此自由地抒写呢?在我看来,这仍然是诗人对诗的本质把握的仰仗与信赖使然,换句话说就是,阿尔贝蒂有自己的心灵,他凭着自己丰富的感受力与娴熟的技艺创作,在此熟悉与否与审美巳经没有太大关系,有关系的是情感的专注与投入的大小。比如他写国画大师齐白石,就与我们的感受方式不同,他写道:“……只是由于你,玫瑰会呼吸/更多的空气,生出更多的翅膀。/蝴蝶飞舞时,会变得更精美。/水果生长时,会变得更清香。”这当然是赞美,但由于他写的是白石大师画作给他的感受,而不是白石大师的思想与经历,这就是感觉层面的认识而非理性的觉悟了。而诗的创造恰恰需要的是感觉层面的意象流动与跳跃,所以他敢写且写得好。再如他对京剧的描绘与赞美,就更是“出神入化”了,他写道:“啊,倘若有花的闪电,/倘若花园能乘着/色彩浓密的长发上升,/倘若春季蔚蓝的天空/月亮和满天的星星/突然化作鸟儿在滑动/羽毛上闪着火星!”“倘若燃烧的韵律,/倘若生着翅膀的书法,/最迅捷的几何图形,/老虎,旗帜,飞龙,/呼啸的长矛/都变成闪电/彗星和旋转的战争!”“啊,倘若空气之声/用羽毛呼吸,/倘若笛子流淌出/浪花的热恋鸟儿的啼鸣,/倘若声音成了/声音的幻想/而姑娘成了哨音的回声!”等等。在诗中,阿尔贝蒂对“京剧”的感受是极其强烈的,“声音成了/声音的幻想”,故在表达感受时,语言也迸发出了鲜活与欢耀的色彩,他把感受彻底意象化了,让意象叠着意象推着句子往前走,一节节既准确鲜活又灵幻无比的诗意表达,彻底避免了陷于对京剧的解说,却更本质地将京剧带给他的强烈印象表达了出来,真乃倾情投入之大得。如果说写齐白石、写京剧是他对中国具体人和物事的表达,那么,他写的《从杭州到沈阳》则展示了其大概括的卓越才华,他写道:“有时,地平线/会消失。无法知道/哪里是中国的边。/只知道无限。/但是,又一户人家/突然出现在远方。家中有一面旗/上面有五颗歌唱的星。/随便在什么地方,尽管/没有人,却在播种并歌唱。”对辽阔中国的表达,他举重若轻,满纸生辉。我以为,阿尔贝蒂的诗艺表达极具匠心,有时急弦密鼓,有时又轻描淡写,真有几分中国画水墨功夫的感觉,令人羡叹。

其实,无论古今中外,艺术的创造都有自身的规律,阿尔贝蒂虽然是西班牙诗人,但他的创作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熟视无睹的生活里仍然有闻所未闻的感受,关键是如何去投入、去获得感受,并表达出来。

上一篇:聆听春天的脚步 下一篇:《朗星》:回到文学艺术表达真美的怀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