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对外援助中的公与私

时间:2022-06-15 10:03:37

试析中国对外援助中的公与私

摘要:中国对外援助发展至今,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这其中中国历史、社会及政治中形成的“公”与“私”与之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的对外援助在许多方面体现了对公与私的一种独有的价值取向。本文以公与私的视角为切入点,对中国对外援助的理念及目的、援助主体及援助对象等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

关键词:中国 对外援助 公与私

一、基本概念的阐释

1、对外援助的概念

“对外援助”是涵义面最广的概念,指援助国以政经和人道为原由,无偿或优惠地向受援国家提供人员及财物上的帮助,从而达到维持世界及本国利益与发展的国际行为。学者周弘指出:“外援是国内政治的拓展,是国家推行其外交政策的工具” 。由概念内容中可见,对外援助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 ,体现了公与私的观念在其中的立足点与重要性。

2、公与私的含义

公与私是一对彼此对立又互有牵绊的概念,有实然与应然两种意涵。在实然方面,“公”指包括公务、公众和公产的国家事务,而“私”则指非国家集体的个人与社会团体。在应然方面两者为道德准则的标杆,“公”指不为个人谋利,“私”则指利己主义 。从含义来看,“公”与“私”在不同的语境中能产生许多不同的含义与指代。本文所采用的视角就是运用公与私在含义上的丰富内容,从而形成中国对外援助所涉及的道义与利益,官方与民间,同等与差异这三组公与私的对比。

二、援助理念及目的的公与私:为道义?为利益?

公与私在中国对外援助的理念及目的中主要体现为道义与利益这两方面。利与个人或特殊集团相联系,利之间并不一致,因此如果以此为唯一原则,则不可避免造成冲突。相对利而言,义超越了个体,具有普遍性的特点,是能起某种调节作用的普遍的公利。所以义与利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便表现为公利与私利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公私之分”。

1、为道义而进行对外援助

在对外援助问题上,理想主义学者阿尔弗雷多・C・罗伯斯就提出“提供援助是为了增进正义 。”中国古代的思想大家墨子曾云:“顺天之意何若?曰,兼爱天下之人”。中国对外援助正是秉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的理念,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德怀远”、“乐忧天下”的外交思想为指引,强调“重义轻利”及援助国与受援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在这样的理念下,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真诚无私的援助。例如在非洲,中国一贯重视为了人道主义的援助。无偿的派遣医疗人员及物资,援建基础设施等都是中国长期坚持的援助方式 。非洲人民对此也普遍欢迎和认可 ,并通过援助加上对中国的信任和合作,使得双方成为盟友。

当代中国即是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又是社会主义国家,致力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同时更是正在和平崛起的大国,必将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刻影响。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各国紧密相联,“和谐世界”的思想更加明确地指出了中国负有为世界人民进步事业而不懈努力的“公义”国际责任以及我国对外援助为了道义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2、为利益而进行对外援助

与上述相对的是,现实主义学者摩根索在他的《对外援助的政治理论》一文中指出,对外援助具有政治性的本性,保护援助国的本身国家利益是目的之一。现实很多情况也确是如此,西方国家的诸多对外援助,实为谋求扩大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统计,发达国家对非洲每“援助”100美元,通过贸易等其它方式将最终从非洲拿回106美元 。

实际上,利益目的性是几乎所有国家对外援助中所考虑的,中国也不例外。作为外交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对外援助也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因此,在《中国在非洲、拉美和东南亚的援助活动》报告中,就认为中国对非洲援助主同样是处于本国经济发展并以试图保障石油和矿产渠道为目的的 。

对外援助确实是个带有多重目的性的复合体。中国的对外援助既有道德主义倾向,关注发展中国家及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又有国家利益的权衡,为了追求包括短期的经济和贸易利益及长期战略和安全利益,所以即为公也为私。但从中国对外援助的理念及目的发展来看,尽管其不再强调纯粹“大公无私”的国际主义转而以与国家利益相结合方式进行思考,但强调无附加条件的援助以及“公”的道义仍然是我国对外援助的基调。

中国侧重道义的援助效果显著,其中的援助理念和目的与传统的西方援助国有较大差异,国际援助竞争市场由此形成了另一可靠选择。对于现由西方国家所主导的国际援助体系来说,中国作为一个新兴捐助大国的崛起确实构成了不小的挑战。

三、援助主体的公与私:由官方?由民间?

从对外援助的主体上来分析,公与私是指官方与民间的分别。官方援助是由国家政府出面实施的对外援助活动,非官方援助是由民间机构开展的对外援助活动。

1、以官方为主体的对外援助

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政府是唯一的援外主体,对外援助由外交部及商务部等国家部委负责。1979年之后,我国的对外援助除了逐渐加入国际组织合作参与外,民间企业、社会团体也都逐渐开始参与其中。改革开放逐步发展后,援外主体进一步多元化。我国扩大援助资金来源,开始吸纳非政府组织等的团体的加入,更多的企业单位、金融和教育机构等都可以经济技术合作形式开展援外项目,政府援助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逐步缩小。

2、以民间为主体的对外援助

我国以民间为主体的对外援助主要通过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等民间团体进行,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一些企业也参与到国际救援中。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给东南亚各国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而中国也开始了历史上迄今最大规模的中国民间对外援助。捐赠活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募集到了近5亿元的捐款 。这些民间对外援助的实际行动都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东南亚及国际社会的形象。

于此同时,一些中国的大型企业如宝钢、中建,海尔、中兴等都逐步打开国际市场,开始跨国经营和投资,并积极参与到国际救援的援助中。如2004年印尼发生海啸灾害的时候,中国的华为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就以提供无线通讯设备的方式进行援助。当今,不少海外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存在不少风险,但以对外发展援助的形式则可以吸引商业资金跟进,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中国民间参与对外援助的热情和力度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提高和公民社会的日益成熟及企业的壮大,也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对外援助格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上一篇:钢材贸易企业可视化风险库存预警浅谈 下一篇:公司处理性骚扰程序及如何预防性骚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