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水利工程中堤防防护技术的分析

时间:2022-06-15 09:30:59

当前水利工程中堤防防护技术的分析

摘要:文章结合了笔者多年的水利工程施工经验,总结出了一些对堤防防护技术的见解,从填筑作业,铺料作业,压实作业以及堤防防护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水利工程堤防防护 技术分析

1 引言

堤防是保护耕地、城镇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防洪水利工程。其本身建设标准和施工质量是决定着它的防洪效益。但科学管理, 特别是汛期应急防护亦很至关重要。堤防防护措施的主要功能是防止洪水漫顶溃堤和风浪淘刷;处理堤身裂缝、坍塌、滑坡、渗漏和孔洞;解决堤基的管涌或流土等危及堤防安全的隐患问题。在目前的水利工程中,老堤加高培厚,其清理范围包括堤顶和堤坡。堤基清理时,应将堤基范围内的淤泥、腐殖土、泥炭、不合格土及杂草、树根等清除干净。堤基内的井窖、树坑、坑塘等应按堤身要求进行分层回填处理。堤基清理后,应在第一层铺填前进行平整压实,压实后土体干密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堤基冻结后不应有明显冻夹层、冻胀现象或浸水现象。

2填筑作业面的注意事项

地面起伏不平时,应按水平分层由低处开始逐层填筑,不得顺坡铺填;堤防横断面上的地面坡度陡于1∶5时,应将地面坡度削至缓于1∶5。分段作业面长度,机械施工时段长不应小于l00m,人工施工时段长可适当减短。作业面应分层统一铺土、统一碾压,严禁出现界沟,上、下层的分段接缝应错开。在软土堤基上筑堤时,如堤身两侧设有压载平台,两者应按设计断面同步分层填筑,严禁先筑堤身后压载。相邻施工段的作业面宜均衡上升,段间出现高差,应以斜坡面相接,结合坡度为1∶3~1∶5。已铺土料表面在压实前被晒干时,应洒水润湿。光面碾压的粘性土填料层,在新层铺料前,应作刨毛处理。出现“弹簧土”、层间光面、层间中空、松土层等质量问题应及时处理。

施工过程中应保证观测设备的埋设安装和测量工作的正常进行;并保护观测设备和测量标志完好。在软土地基上筑堤,或用较高含水量土料填筑堤身时,应严格控制施工速度,必要时应在地基、坡面设置沉降和位移观测点,根据观测资料分析结果指导安全施工。对占压堤身断面的上堤临时坡道作补缺口处理,应将已板结的老土刨松,与新铺土料统一按填筑要求分层压实。堤身全段面填筑完成后,应作整坡压实及削坡处理,并对堤防两侧护堤地面的坑洼处进行铺填平整。

3 铺料作业的注意事项

应按设计要求将土料铺至规定部位,严禁将砂(砾)料或其他透水料与粘性土料混杂,上堤土料中的杂质应予清除。铺料要求均匀、平整。每层的铺料厚度和土块直径的限制尺寸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土料或砾质土可采用进占法或后退法卸料,砂砾料宜用后退法卸料;砂砾料或砾质土卸料时如发生颗粒分离现象,应将其拌和均匀边线超填余量,机械施工宜为30cm,人工施工宜为l0cm。土料铺填与压实工序应连续进行,以免土料含水量变化过大影响填筑质量。

4 压实作业的注意事项

施工前,先做碾压试验,确定机具、碾压遍数、铺土厚度、含水量、土块限制直径,以保证碾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分段碾压,各段应设立标志,以防漏压、欠压、过压。碾压行走方向,应平行于堤轴线。分段、分片碾压,相邻作业面的搭接碾压宽度,平行堤轴线方向不应小于0.5m;垂直堤轴线方向不应小于3m。拖拉机带碾磙或振动碾压实作业,宜采用进退错距法,碾迹搭压宽度应大于l0cm。

铲运机兼作压实机械时,宜采用轮迹排压法,轮迹应搭压轮宽的1/3。机械碾压应控制行走速度:平碾≤2km/h,振动碾≤2km/h,铲运机为2档。碾压时必须严格控制土料含水率。土料含水率应控制在最优含水率±3%范围内。砂砾料压实时,洒水量宜为填筑方量的20%~40%;中细砂压实的洒水量,宜按最优含水量控制;压实施工宜用履带式拖拉机带平碾、振动碾或气胎碾。

5护岸护坡的施工措施

堤防护岸工程通常包括水上护坡和水下护脚两部分。水上与水下之分均指枯水施工期而言,如图1所示。

护岸工程的施工原则是先护脚后护坡。堤岸防护工程一般可分为坡式护岸(平顺护岸)、坝式护岸、墙式护岸等几种。

5.1坡式护岸

顺岸坡及坡脚一定范围内覆盖抗冲材料,抵抗河道水流的冲刷。这种护岸形式对河床边界条件改变和对近岸水流条件的影响均较小,是一种较常采用的形式。

(1)护脚工程施工技术

下层护脚为护岸工程的根基,其稳固与否,决定着护岸工程的成败,实践中所强调的“护脚为先”就是对其重要性的经验总结。护脚工程及其建筑材料要求能抵御水流的冲刷及推移质的磨损;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并能适应河床的变形;较好的水下防腐朽性能;便于水下施工并易于补充修复。经常采用的形式有抛石护脚、抛枕护脚、抛石笼护脚、沉排护脚等。

(2)护坡工程施工技术

护坡工程除受水流冲刷作用外,还要承受波浪的冲击及地下水外渗的侵蚀。其次,因处于河道水位变动区,时干时湿,这就要求其建筑材料坚硬、密实,能长期耐风化。目前,常见的护坡工程结构形式有砌石护坡、现浇混凝土护坡、预制混凝土板护坡和模袋混凝土护坡、植草皮、植防浪林护坡等。

砌石护坡应按设计要求削坡,并铺好垫层或反滤层。砌石护坡包括干砌石护坡、浆砌石护坡和灌砌石护坡。

(3)干砌石护坡

坡面较缓(1.o∶2.5~1.0∶3.0)、受水流冲刷较轻的坡面,采用单层干砌块石护坡或者双层干砌块石护坡。干砌石护坡应由低向高逐步铺砌,要嵌紧、整平,铺砌厚度应达到设计要求;上下层砌石应错缝砌筑。坡面有涌水现象时,应在护坡层下铺设15cm以上厚度的碎石、粗砂或砂砾作为反滤层。封顶用平整块石砌护。干砌石护坡的坡度,根据土体的结构性质而定,土质坚实的砌石坡度可陡些,反之则应缓些。一般坡度1.0∶2.5~1.0∶3.0,个别可为1.0∶2.0。

(4)浆砌石护坡

坡度在1∶1~1∶2 之间,或坡面位于沟岸;河岸,下部可能遭受水流冲刷冲击力强的防护地段,宜采用浆砌石护坡。浆砌石护坡由面层和起反滤层作用的垫层组成。面层铺砌厚度为25~35cm,垫层又分单层和双层两种,单层厚5~15cm,双层厚20~25cm。原坡面如为砂、砾、卵石,可不设垫层。对长度较大的浆砌石护坡,应沿纵向每隔l0~15m设置一道宽约2cm 的伸缩缝,并用沥青或木条填塞。浆砌石护坡,应做好排水孔的施工。

(5)灌砌石护坡

灌砌石护坡要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并做好削坡和灌入振捣工作。

5.2坝式护岸

坝式护岸是指修建丁坝、顺坝等,将水流挑离堤岸,以防止水流、波浪或潮汐对堤岸边地的冲刷,这种形式多用于游荡性河流的护岸。坝式防护分为丁坝、顺坝、丁顺坝、潜坝四种形式,坝体结构基本相同。丁坝是一种间断性的有重点的护岸形式,具有调整水流的作用。在河床宽阔、水浅流缓的河段,常采用这种护岸形式。丁坝坝头底脚常有垂直漩涡发生,以致冲刷为深塘,故坝前应予保护或将坝头构筑坚固,丁坝坝根需埋入堤岸内。

5.3 墙式护岸

墙式护岸是指顺堤岸修筑竖直陡坡式挡墙,这种形式多用于城区河流或海岸防护。在河道狭窄,堤外无滩且易受水冲刷,受地形条件或已建建筑物限制的重要堤段,常采用墙式护岸。

墙式防护(防洪墙)分为重力式挡土墙、扶壁式挡土墙、悬臂式挡土墙等形式。墙式护岸一般临水侧采用直立式,在满足稳定要求的前提下,断面应尽量减小,以减少工程量和少占地为原则。墙体材料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混凝土和浆砌石等。墙基应嵌入堤岸护脚一定深度,以满足墙体和堤岸整体抗滑稳定和抗冲刷的要求。如冲刷深度大,还需采取抛石等护脚固基措施,以减少基础埋深。

6 小结

总的来说,堤防工程的保护是保证堤防正常运用;消除堤防隐患; 防汛抢险所必须的重要技术措施。堤防的汛期抢险往往不是采用单一防护措施即可奏效。应分析堤防险情产生的原因采用多种防护方法才可达到预期的效果。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电能计量远程集中抄表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下一篇:论ETC系统在广深高速公路保畅通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