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时间:2022-06-15 04:02:21

大学生自我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摘要:实施大学生自我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推动教育方式、思维的革新,有利于真正做到人才的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相结合。然而,长期以来大学生自我教育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研究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现状和分析其成因,将成为大学生教育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

G641

在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和谐发展及文化的多元化的推动下,如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顺应时展所需要的栋梁之才,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1.大学生自我教育现状

自我教育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什么是自我教育,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自我教育,学者王雪生认为:“自我教育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与教育相伴随、贯通个体生命全程的一种现象,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基本条件之一,是个体在一定社会要求下按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培养和自我实现的活动。”狭义的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即自己做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

1.1自我认识不足

随着大学生自身生理的逐渐成熟,心理上也随之产生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成人感,且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强烈地要求别人将自己看成是社会成年人。

这表明当代大学生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和独立感,但同时他们也常常会表现出矛盾和不稳定的特点。虽然大学生有着较丰富、深刻的情感体验,但两极性也比较凸显。当他们因取得成绩而得到赞许时,就会表现出愉快等积极的情感体验;当他们因自身的某些行为导致失败的结果而自身感到受挫或被批时,就会导致忧郁、低沉等消极的情感体验,有时甚至会自暴自弃。

1.2自我要求不够

当代大学生缺乏自己向自己提出要求的意识,过于依赖教育管理,从而导致他们缺乏自强的品质。

大学生的自强缺乏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两方面。学习上,高中时,学校对学生几乎都是采取强制性的监督管理,其学习目的就是要考上大学。然而,到了大学后,学校的强制性措施不如高中了,也没有什么升学的任务了。因此,大部分大学生失去了奋斗目标,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也没有养成一种自己向自己提出学习要求的习惯;生活上,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过于随意。就金钱消费方面而言,大多数大学生的自我要求不够。为此,必将助长他们的攀比、从众心理,从而引发各种问题。

1.3自我践行不够

当代大学生缺乏勇于实践,并能够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且能够扎扎实实地实现自己对自己所提出的要求的意识;缺乏自立的品质。

大学生的自立缺乏主要体现在他们的独立性与自控性两方面。独立性方面,大多数当代大学生还是较有责任心的,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并不是很擅长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缺乏自信心、决断力,依赖性较强;自控性方面,自控能力较差是当代大部分大学生的共性问题。一些学生很清楚学习的重要性,但总不能坚持刻苦学习;一些学生迷恋于网络,无法自拔;一些学生则高消费,盲目攀比,不能控制自己的消费欲和物欲。

1.4自我评价认知不足

当代大学生自我评价认知水平良莠不齐,从而导致其不能深刻认识到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的统一,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进而缺乏追求社会价值的意识。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个人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就不可能脱离他人及社会而进行,社会评价是个人自我评价的基础。而个人是否能够实现其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关键则在于是否被社会认可。当个人的活动得到社会认可时,个人的自我价值就体现出了社会属性,自我评价也就凸显出社会评价的因素,所以,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是统一的。

2.大学生自我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2.1大学生个人能力和心理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部分大学生极易受到外界干扰,情绪化明显。此外,部分大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常以自我为核心,自以为是,当面对他人的建议或意见时,常常不予理睬,而一旦自己遇到问题时,便束手无策。

当代大学生虽然思维活跃,反应敏捷,且擅于独立思考,拥有较为顽强的探索精神,但是他们的思想很不稳定,阅历尚浅,缺乏社会经验。由于大多数的当代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必要的意识和能力,当遇到某些问题时,常常不知所措。他们这种思想和心理状况,降低了高校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而使自我教育的开展受到严重影响。

2.2对自我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传统的中国教育表现为重灌输,轻素质,从而导致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比较淡薄。可以说灌输教育强制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而使其缺乏自我学习与自我发展的能力。而大学生对自我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只有让受教育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教育的预期效果,进而实现教育目标。

众所周知多数当代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学习上,他们处于被动;在生活上,喜欢依赖他人;在成长中,希望被呵护,这就使得他们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方面的意识显得十分有限。

2.3网络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电脑和手机已不再是奢饰品。加之网络的飞速发展,它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虽不具有任何的政治色彩,但是被不同的人使用,它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因此,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大学生自我践行的能力不够,致使大多数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极大地影响了自我教育的效果。

网络的开放性使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网络上的一些负面信息不可能完全被过滤掉和消灭掉,他们会直接呈现在大学生面前,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教育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对它的需要极容易被网络上一些具有吸引力的负面信息所压制,进而淡化自我教育效果。一旦自我教育的需求被淡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及能力也就很难得到提高。

2.4 环境对自我教育的影响

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既能受到环境的影响,也能在一定的环境下能动地进行自我发展。只有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使个体自我教育与集体自我教育相结合,才能使自我教育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思想文化正影响着大学生的三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三观,就需要提高其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大学生的心智正处于没有完全成熟的阶段,考虑问题不够深入、全面,极易受到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

因此,环境的影响易导致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和自我评价有偏差,甚至会严重影响自我教育的整个过程,削弱自我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晓静.自我教育论[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怎样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 下一篇:高职机械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