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高峰体验学诗词

时间:2022-06-15 03:08:13

巧借高峰体验学诗词

摘 要:高峰体验不能按个人的意愿而发生,但却有可能通过安排自己周围的环境提高它发生的可能性,例如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创设条件,激发学生获得高峰体验的可能性。可以从诗词吟诵、背诵竞赛、歌曲哼唱、游戏活动等角度引领学生获得学习的高峰体验,这不仅能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并且能在背诵中培养语感,提高自学能力,积淀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峰体验 诗词 背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2-0042-03

作者简介:张西云(1980―),广东南雄人,教育硕士,中学一级教师,广东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语文教师。研究方向:课外阅读、初中文言文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调查一批有相当成就的人士时,发现他们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马斯洛把这种感受称为“高峰体验”。

常有高峰体验的人最接近真实的自我,能够最佳和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与智慧,因此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富有责任心,更富有主动精神和创造力,他的行为更具有自发性、表达性、纯真性,更加自然、公正、坦率。因此这种人的潜能与价值更能得到充分实现。

虽然自我实现的人更容易有高峰体验,马斯洛也承认有些还没达到自我实现阶段的人也有可能有这种体验。高峰体验不能通过个人的意愿而发生,但却有可能通过安排自己周围的环境提高它发生的可能性,例如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创设条件,激发学生获得高峰体验的可能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古典诗歌是最容易让学生产生高峰体验的载体,笔者也试着从各个方面引领学生获得高峰体验。

古诗文背诵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和必然路径。叶圣陶先生曾说:“读,原是很重要的,从前的人读书大都不习文法,不重解释,只知死读上用死功夫。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明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然而,不少学生认为古诗文枯燥无味,尤其讨厌背诵。学生在背诵时死记硬背,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本文从诗词吟诵、背诵竞赛、歌曲哼唱、游戏活动等角度引领学生获得学习的高峰体验,希望不仅能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并且能在背诵中培养语感,提高自学能力,积淀人文素养。

一、以诗词吟诵引发高峰体验

吟即吟咏,按照汉语特点和诗词格律拖长腔地唱。吟诵即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区别在于吟咏有曲调,诵读没有曲调。古诗文是以吟诵或唱的形式创作的,白话诗文是以朗诵形式创作的。故古诗文吟诵之,白话诗文朗诵之。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样写道“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吟诵的感染力可见一斑。

在学习古诗词时,笔者先给学生播放了吟诵专家徐健顺的七绝《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这首仄起七言绝句中,用的是“麻(a)”韵,这个韵比较单纯直白。这首诗每句的前半部分都比较低回顿挫,后半部分比较明朗上扬,这种音韵上的对比,吟诵起来正符合诗歌所表达的古今对比之意。吟诵之时,无限感慨尽在其中。燕子年年寻旧巢,辈辈相传,而此屋主人已经数易,旧时贵胄华堂,今成百姓人家。

吟诵时应拖长的字有:边、花、衣、阳、斜、时、前、常、家。入声字读短音。这些字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诗意,也牢记了字词,不易写错。

然后,笔者也依样画葫芦,引领学生尝试着吟诵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也是初唐古绝。从格律角度来看,亦可视为押仄声韵的仄起五言绝句,所以吟诵时用古体诗的调式和近体诗的调式均可。按照吟诵专家的指点,这首诗中有三个闭口音的字,比较有特点。“琴”“深”“林”,这三个字现在收音收到-n上,过去是收到-m上的,所以在吟诵这三个字时,尽量闭口走鼻音,才更有古韵。如果按照近体诗吟诵,则应拖长的字是:篁、琴、啸、林、知、相、照。入声字读短音。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体悟中,颇受感染,亦深解其中滋味,这种别样的体验,震撼着学生的心灵。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也说:“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声音是对生命的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会让学生感动。”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教学高峰体验的第一步就是倾听诗中个性的声音,让学生在吟诵中沉入、陶醉、忘我,引领学生获得高峰体验。

二、以背诵竞赛激发高峰体验

人皆有好胜之心,中学生更是如此。少年不识败滋味,表现欲很强,屡败屡战,更容易激发其兴趣。背诵竞赛可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现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内容为例,以小组为单位举行背诵竞赛。比赛项目有:其一,“非你莫属――指定背诵”。即人员由老师随机指定,背诵篇目则在附录的《山中杂诗》《竹里馆》《峨眉山月歌》等古诗中,由被指定的学生抽签确定。指定背诵是为了确保将基本的背诵篇目准确、熟练地背诵出来,考量的主要是准确度,而抽签则让比赛充满戏剧性,也要求学生充分准备每一首。其二,“狂飙突进――速度背诵”。顾名思义,比拼的就是在准确背诵的基础上的背诵速度,限定背诵《木兰诗》和《口技》等较长的诗文,一声令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各小组派出的背诵快手就迫不及待地开背了。眼看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背诵的学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气呵成,快速背完,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全班学生都屏息凝视,目不转睛地盯着背诵者,神情紧张,场面热烈,气氛火爆,扣人心弦。学生梁家健背诵《口技》全文仅用44秒,可谓神速。其三,“击鼓传花――接力背”。由每个小组的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背诵附录的课外古诗词10首,每人限背一首,不得重复,在准确的基础上以时间决胜负。这个项目是为了保证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轮番上阵,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考验学生小组的和谐和分工合作能力。其四,“独此一家――挑战背”,即各小组的背诵高手毛遂自荐,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文,只要没有其他小组的学生能背,即可得分,反之,则挑战不成功。这个项目是为了鼓励学生积极背诵课外古诗文,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背诵面,增加学生的积累量。

在背诵竞赛中,学生踊跃参与,背诵中的表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充溢着高峰体验。而观摩比赛的学生也倾心投入其中,与之感同身受,同样体验到背诵的和乐趣。

三、在歌曲哼唱中享受诗词

优秀的古典诗词大多语言精练、意境优美、意蕴深远,富于形象性。一些具有深厚古典文化底蕴的当代流行歌曲词曲作者,将古典诗词重新谱曲,巧妙地化用古典诗词的语句、意境或意象,将古典诗词的精华融入当代流行歌曲中。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著名歌手邓丽君、王菲等人都曾演唱过,流传甚广。再如由徐小凤演唱的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别亦难),同样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歌。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月满西楼)近年经安雯演唱后,更是不胫而走,颇有后来居上之势。

学生在对流行歌曲的哼唱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诗词的熏陶影响,不知不觉就能入脑入心。笔者常在课前、课间播放由相关的古诗词改写的流行歌曲,带领学生哼唱,让学生既得到音乐的享受,又受到古典诗词美的浸染,深受学生的欢迎。

中小学各版本教材的课内及附录的课后诗词,迄今已被谱曲传唱的详见附表。

四、以游戏活动触发高峰体验

开展《我爱记诗词》等活动,以游戏活动、比赛形式,通过朗诵、吟诵、背诵、接龙、默写等,寓教于学,寓学于玩,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在游戏活动、竞赛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加速诗词的背诵,享受运用诗词的,体验学习诗词的乐趣。

环节一,诗词接龙,主持人说上半句“海内存知己”,选手就得迅速接下半句“天涯若比邻”,或者先说下半句“长河落日圆”,选手就得迅速答上“大漠孤烟直”;如此这般,循环往复,让人乐此不疲。

环节二,按图索诗。展示一幅图画,选手须猜出相关的诗词。

环节三,说名道诗。主持人报一个诗人的名字,选手马上背出所提诗人的一首诗;或主持人说出一个关键字,选手需要说出一句包含这个关键字的诗词,例如说红,选手可说“落红不是无情物”。

环节四,描诗猜景――主持人会描述一位诗人或一个场景,猜出答案的选手可随时举手回答,答对得10分,答错将失去再答这道题的资格,本环节共10题。这一轮主要考验选手对诗词、诗人与诗词知识的了解程度。

古诗文背诵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乐趣是强大的内在动力,如果能带着乐趣去探求,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奇妙和,学生将充满探求的动力。诗文的背诵也是如此。引领学生去发现背诵的快乐,经常获得诗词学习的高峰体验,学生将会进入乐此不疲的忘我境界。

参考文献:

[1]张海明.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上一篇:中考新政解读 下一篇:感悟文章从品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