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

时间:2022-07-13 01:22:12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

摘 要: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影响重大。结合课堂教学实例,从“读”有所得、“思”有所得、“品”有所得、“悟”有所得四个方面着重论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旨在增长学生知识、熏陶其思想、提高其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 熟读 精思 品味 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2-0051-02

作者简介:蔡军伟(1981―),江苏泰兴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泰州市孔桥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中学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大多为古代文学作品精华,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吸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文学素养。然而,文言文的教学效率低下却是不争的事实:缺少语言学习的现实语境,学生怕学古文,总觉得“之乎者也”深奥难懂。因此,文言文教学策略值得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去研究,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厌恶和畏难情绪,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言文教学承担的是培养学生“读”的能力的任务,而不要求学生写文言文、说文言文、运用文言文进行写作。为此,笔者结合这一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策略试图改变文言文教学现状。

一、“读”有所得

于漪说过:“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熟读课文可以弥补学生学习文言文没有语言环境的缺憾,缩短他们和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增强其感悟力。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逐字逐句地认读、朗读,理解其中大意,做到有节奏、有停顿地朗读。在学生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辅之以默写增强记忆。

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孟子非常富有救世责任感,因此,此篇文章的气势应该是比较强的。笔者要求学生首先读准字音,字音的正确与否会影响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其次注意停顿,学会断句。有些文言句子非常长,一口气念完会使语气急促,没有节奏感,而读出语气感情,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切入点。比如文章的开始可以平缓叙述并注意停顿:“舜发于畎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在读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时,要注意开始提速和声调微高;而在读文章的最后一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时应平缓而悲凉,尤其在“死于”这两字上要拖一拖,“安乐也”三个字也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说。

教师要在字音、语气、诵读、感情等方面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尤其是气势磅礴的排比句,做到深情并茂地朗读、熟读,体味主旨,从而“读”有所得。

二、“思”有所得

初中文言文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是丰富的,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文化教育因素。文言文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与之创作的年代有着遥远的距离。尤其是古今字与通假字、词义的活用,如果选用词义不对,不能正确解析词义,那便不能顺利理解句子,更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语境,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地去精思课文中的每一句话,理解作者所想要呈现的意蕴。

例如《孟子二章》中的通假字有:“衡于虑”中“衡”通“横”,梗塞的意思,指不顺;“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畔”通“叛”,背叛的意思等。古今异义词有:“亲戚畔之”中的“亲戚” 指父母兄弟;“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城”指内城,“郭”指外城;“池非不深也”中的“池”指护城河等。一词多义现象有:“地利不如人和”中的“利”字表示有利的意思,而“兵革非不坚利也”中的“利”字表锐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以”字表示凭的意思,“以天下之所顺”中的“以”字表示用的意思等。

一篇古文或诗词虽然篇幅短小,但它涵盖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实词,通过对文中内容的阐释、文言文用词的特殊语法的运用,才能在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当时的特殊时代背景、风俗习惯、人物心理等展开合理想象,了解孟子在战国这一特殊时期所提出的治国理想,并体会作者精妙的构思和布局,品味古代文学的精华,真正“思”有所得。

三、“品”有所得

古代文言文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和动人的情感,想要体会语言的精妙传神,只有通过细细的品味与反复的推敲,才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品味文本,让学生在品味文本中与作者、文本进行多元对话,领悟古代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微妙。而不是把一篇篇精美的作品拆成一句句毫无语言美感的文字,让学生死记硬背已经嚼烂了的知识,要让学生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从而使之有新的感悟。

例如《桃花源记》一文,语言隽永优美,朗朗上口,值得品味。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功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慢慢品味,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引路人,让学生如临其境,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从而让学生不仅能够在优美、精练的语言里欣赏这虚幻的桃花源风景,更能让学生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写作意图,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

通过在熟读和精思之后自主品味文本,一个个活生生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源源不断地涌现,在含英咀华中与作者心神相通,学生就会真正进入文章所描绘的美景之中,由飘渺虚无转到现实无奈,再发出一声嗟叹,真正“品”有所得。

四、“悟”有所得

文言文记载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辉煌文明,蕴涵着我国我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和民族精魂。缺少了对文字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批判能力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从现代的角度去感悟文言文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之相应的道德观,细细体会文言文中蕴涵的人生哲理,使学生不仅能感悟古人的写作特色与要领,同时也要精思古文精深丰富的思想内涵,学习做人之道,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素质。

例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教师可以在课上向学生介绍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史实,以人民的英勇善战和锐不可当来进一步说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以军队的节节败退来进一步说明“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从而一下子拉近了古文与现代学生的距离,使其理解文中的名言警句,引起感情的共鸣。

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让学生更深入地去领悟文章的深意,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熏陶其思想,让学生逐渐领悟到文言文的文化底蕴,进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素质。

五、结束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文言文作品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在教学过程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去熟读、去精思、去品味、去领悟,而教师则应以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读”有所得、“思”有所得、“品”有所得、“悟”有所得,如此才能真正沿着古代文化长廊之曲径,引领学生进入古风幽幽、余音袅袅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陈敏.文言文教学中的“熟读”与“精思”[J].中华活页文选,2013,(4).

[2]吴然.熟读精思学文言[J].中国教育现代化,2004,(9).

[3]张继英.巧用三种方法学习文言文[J].学苑教育,2012,(9).

[4]沈奖材.文言文教学模式的现状与创新[J].语文天地,2013,(6).

上一篇:论写作前指导学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 下一篇:中考新政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