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力共治 共享食品安全

时间:2022-06-15 08:10:54

多方合力共治 共享食品安全

6月14日,以“尚德守法,共治共享食品安全”为主题的2016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场活动暨“第八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在北京京西宾馆正式拉开帷幕。主场活动现场,关于食品安全的声音此起彼伏,一次又一次冲击着人们的视听神经,让人们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以及食品安全建设的未来趋势。

保障食品安全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公众的共同努力

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在主场活动上作了重要的讲话。他表示,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但监管必须“零容忍”。1%的食品安全风险,落到一个消费者、一个家庭头上,都是100%的不安全。因此,我们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坚持德法并举、社会共治,加快推进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确保“产”得安全、“管”得到位,切实防范食品安全风险,让人民群众早日共享食品安全发展成果。

他强调,保障食品安全,政府要强基固本,完善尚德守法制度保障。企业要诚信经营,坚守尚德守法道德底线。媒体要监督引导,弘扬尚德守法的正能量。公众要积极参与,传承尚德守法优秀品格。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毕井泉在致辞中提到,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宣传周的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张高丽同志为这次宣传周活动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对于动员全社会参与食品安全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以‘尚德守法 共治共享食品安全’为主题,很有意义。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和“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推动贯彻食品安全法,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发挥舆论建设性监督作用,形成德治、法治、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让全体人民共享安全放心食品”。

三部委共同发声 权威

在主场活动上,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药总局也分别了最新的食品、农产品、进出口食品抽检监测信息,推动食品安全监管进入全程控制、透明公开的工作常态。企业代表、媒体代表、专家代表、消费者代表分别就各自所在领域发表主题演讲。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巡视员广德福表示,今年1-5月,农业部组织92家部级、部级农产品检测机构,开展了二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共抽检全国31个省(区、市)、152个大中城市、5大类食用农产品、92个品种、22056个样品,检测指标94项,监测样品总体合格率为97.2%。其中,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6.8%、92.9%、99.7%、99.3%和96.3%,畜产品瘦肉精监测合格率99.9%。监测结果显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向好。

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林伟表示,今年上半年,质检总局对进口乳制品、食用植物油、水产品、肉类、酒类等五大类重点产品进行专项检查,1―5月,全国检验检疫机构从37个国家或地区进口的上述产品检出不合格产品共275批、2.7万吨,占不合格进口食品总重量的93.1%,其中检出不合格进口乳制品83批、170.6吨,主要为包装品质不合格、食品添加剂超量或超范围使用、微生物污染等;食用植物油不合格产品共计26批、2.6万吨,原因主要为污染物超标和品质不合格;水产品49批、373.6吨,主要原因为品质不合格、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超量或超范围使用;肉类21批、274.6吨,主要原因为品质不合格、标签不合格、货证不符和农药残留超标;酒类96批、164.8吨,主要原因为标签不合格、食品添加剂超量或超范围使用和品质不合格。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食品监管三司司长王红表示,2016年1-5月组织监督抽检并公布了5447批次样品信息,不合格96批次,其中,近半年内连续2批次以上样品抽检不合格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有16家。此外,同一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也存在多批次抽检不合格的问题。

风险交流与食品安全

与此同时,“第八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风险交流与食品安全”分论坛和“第八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落实四个最严,重塑中国乳业形象”分论坛上,来自食品领域的专家就食品风险交流与食品安全现状进行了论述。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食监三司副司长杜晓溪表示,风险交流工作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制度机制、人员队伍,方式手段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我们还有自己的国情,整个社会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水平不高,食品安全话题热度高、传播快、辨识难、易发酵。与此同时,食品生产经营诚信体系尚不完善、食品产业发展尚不平衡。“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日常基本消费品,老百姓关心食品就是关心自己,关心食品安全就是关心自身的健康。面对当前形势,下一步我们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将坚持以科学为准绳,以维护公众饮食安全为根本出发点,强化交流预警的专业性、敏感性和常态性。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就是各利益相关方围绕食品安全风险及其相关因素交换信息、意见和看法的过程。“各利益相关方”包括监管者、生产经营者、消费者、行业组织、媒体及其他主体,单凭某一方努力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交流的实质强调信息、意见和看法的双向交换,而不仅仅是告知、传达,交换意味着“有来有往”,要把我掌握的信息告诉你,然后听取你的意见看法,接下来我还要做出回应,形成良性互动。交流强调“过程”,从发现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的全过程进行交流,而不是仅仅交流最终结果。风险交流遵循科学客观、公开透明、及时有效、多方参与的原则。充分的风险交流有利于科学理解风险信息,有利于提高监管部门公信力和消费者信心,有利于促进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有效施行,有利于推动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风险交流仍有不足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体系,开展了大量具有高广度和强度的风险交流工作,公众逐渐趋于理性。然而,在交流效果上仍有不足。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形势越发严峻,交流的无效甚至反效的问题异常突出,究其原因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能力问题。风险交流还是缺乏技巧。二是动力问题。激励不够,专业人员缺乏。三是效力问题。及时主动的交流不够。新媒体时代,交流即有效的陈腐观念必须放弃。流于形式、枯燥乏味、自说自话的交流模式,风险交流不但会无效,还会反效,成为高级黑。是一门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新兴科学,学界应围绕“交流效果”这个关键词,深入开展研究,完善风险交流的策略方法,建立基于人民群众需求的、符合公众认知规律的以效果为导向的精准风险交流新模式。

行业发展面临不平衡 需推行供给侧改革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伟表示,我们国家用三十年的时间,食品工业和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得到了一个高速的发展,我们用三十年的时间演绎了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到现在为止,我们是恩格尔系数小于0.4,有些发达地方小于0.3,说明我们在关注营养和健康方面,尤其是安全方面,营养、健康、安全是我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发达地区大量的食品是由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提供的,发达地区对食品安全的要求高,我们提供的这些原料和它的乳产品相对低一些,这就是一个矛盾的条件。这种条件下可以看到我们国家面临的凸显的情况,消费者消费水平日益提高,我们提出供给侧改革,但是我们的产业发展,还达不到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消费水平的需求。

保障食品安全 政府及监管部门责无旁贷

“我国农产品合格率近年来一直持续稳定在96%以上,尤其是去年到今年连续97%以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质标所政策信息研究室主任李祥洲说,据日本的一位专家统计的数据,在日本检测的境外的农产品,中国农产品安全检测不合格率是0.21%,而日本农产品不合格率0.3%,美国的不合格率是0.81%,我国农产品的不合格率远远低于美国,反过来说我们的合格率还是比较高的。

我国消费者更多喜欢生鲜农产品,觉得越鲜活越新鲜的农产品越受欢迎,有一个粗略的统计,我国居民一天至少吃40万吨粮食、10万吨肉、50多万吨蔬菜,20多万吨的水果和其他的食物,加起来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据。不管是检测,还是我们的监管,应该说每天把这些东西都及时地检测出来,有时候有很大的难度。尤其是早上上市的,检测结果还没出来中午就已经被消费掉了。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小康社会的基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各级政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法定职责,责无旁贷。

风险治理理论是食品安全法律设计的基石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法制司司长徐景和表示,《食品安全法》这一规定确定了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三大基本原则,或者说是三大基本理念,就是风险治理原则、全程治理原则和社会治理原则,或者说风险治理理念、全程治理理念和社会治理理念。其中全程治理和社会治理是风险治理在时空方面的安排。所以说风险治理理论,是食品安全法律设计的基石,它是理解整个食品安全工作的金钥匙。找到这把金钥匙,就找到了食品安全治理的切入点,抓住了食品安全治理的着力点,抢占了食品安全治理的制高点。在2009年《食品安全法》初步引入风险治理理念,2015年《食品安全法》在风险治理上有三大亮点:第一,从风险治理地位上看,《食品安全法》把风险治理作为法律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理念,以风险治理来统领食品安全的各项制度设计。可以这么讲,理解了风险,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全部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全部食品安全法律行为、全部食品安全法律责任的本质和精髓。第二,从治理结构上看,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新的《食品安全法》增加了风险交流,虽然只有一条,但是它是一个“篇章”,风险交流从此成为一种制度安排。我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体系,从制度上、理论上得以完善。第三,过去风险治理理论主要通过体现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和标准等抽象规则上,新的《食品安全法》,将风险治理从抽象转向分类管理、责任约谈等具体规则,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不断深入。

互联网食品监管须高度重视

国家食药监总局食监二司副司长柴保国表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方兴未艾,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现在互联网食品经营者是越来越多,大家可能感觉到互联网食品经营的问题好像也很多,由于互联网经营的虚拟性、跨地域性,对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来讲挑战也是比较大的。尽管说互联网食品安全,大家觉得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分析一下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很大程度上跟我们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深度不够,或者是力度不够。从政府监管方面来讲,新的《食品安全法》要求,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的提供者应该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要审查许可证,对违反相关规定的要追究相关违法行为,要向监管部门进行报告。这是新《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交易做了相关规定。从监管执法方面来讲,我们也采取了相关的手段,比如说打击互联网假冒伪劣、虚假宣传,这也是我们一直打击的重点。从信息公开角度来讲,总局对食品安全信息交流、互联网信息公开一直是抓得比较紧的。

落实四个最严 重塑中国乳业形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监一司副司长王平表示,婴幼儿配方乳粉是广大婴幼儿在特殊时期,在母乳不足或者缺乏时期的必须主食,它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为了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的要求,进一步保障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安全,规范并促进产业健康发展,6月6日食药总局毕井泉局长签署了“第26号令”,了《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这个《办法》的出台表明,中国政府持续不断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监管、不断提升中国乳业健康水平的决心。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一直也是我们食品安全监管的重中之重,严格配方的管理是整个监管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是在原有生产许可的基础之上又一项新增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措施,是进一步把监管的关口前移,加强源头治理,规范并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这里还是要强调,产业需要科学和健康的发展。

交流是重塑公众信任的基石

欧盟食品安全局前主席、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国际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席Patrick Wall表示,不同的国家在树立消费者信心方面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其中包括食品供应的安全性、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管理以及食品企业生产安全食品的决心。在欧洲我们有疯牛病,大概是维持了10年的时间,我们的政府告诉人们,现在是安全的,可以食用了,人们才放心。除此之外,我们还有禽类中的沙门氏菌,最近我们又有马肉的风波,因为人们都说牛肉可能被马肉代替了,所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交流是重塑公众信任的一个基石,在每个社会当中都是这样的。我们要想成功地去重塑公众的信任,首先我们需要耐心,因为如果你过度地去宣传的话,可能反而使得公众对此失去兴趣。

加大处罚力度 有利于消除食品犯罪

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部主任Peter Ben Embarek表示,整个行业实际上对于标准来说已经非常重视了,我们已经提高了一系列的标准,所以对消费者信心的重塑来说,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消除这种食品犯罪的选择方面。这里面我列出了一些选择方案,首先对于这样的行为,我们相信处罚力度应该是非常重的,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处罚行为让他们永远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如果犯罪的话,成本太高了,他就不会再做了,所以我们想强调,可能当时利润驱动他们犯罪,之前他们的犯罪成本很低,但是现在我们对他们这种刑事犯罪的打击是非常严重的。

从源头保障乳品安全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表示,中国的奶源这些年提升非常快,尤其是“四个最严”,第一就是我们国家的标准。原来的国标是在三聚氰胺的背景下建立的,现在经过八年的发展,尤其在现在我们在转型,现在河北省已经没有散养奶牛了,而且河北省今年提出养殖区基本上要全部转型为规范化的牧场。包括伊利、蒙牛95%以上的奶,来自于自建牧场,来自于合作伙伴。所以有一个农业部的数据,现在中国八千多个奶站,三分之一是乳企自建的,还有三分之一是规模牧场的,像现代牧业等将近40多家,还有一些合作化的养殖区。和三聚氰胺的时候相比,那时候流动奶站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现在奶源的供给结构是最优化的,包括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引进了七八十万头奶牛,中国现在有二百多万头奶牛养在这些好的企业,现在我们的乳蛋白率已经很高了,我们的国家标准也在提升,中国奶牛养殖的结构和转型升级,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的环境。

食品安全系你我 企业在行动

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表示,“尚德”和“守法”都是维护食品安全缺一不可的,特别是“尚德”,是做企业之大道,食品企业若失德早晚会惹祸。现在我们都在提倡企业要有工匠精神,在我看来,发扬工匠精神不仅仅是要有对事业的执着,精益求精、追求品质、追求完美,更重要的是要有对社会的责任感,要始终坚持诚信、坚守底线。

蒙牛集团总裁孙伊萍在论坛上表示,乳品的安全无可非议,但是营养健康、产品的天然性、高蛋白含量,包括个性化定制都会成为乳品的消费主流。所以我觉得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从原料、品类包括营销模式、销售手段上都要有很大的改善,营养创新、全方面的关注消费者需求,也是重塑品牌的关键。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表示,对中国乳业而言,我想只有严于修身、扎实研发和不断生产出高品质的牛奶,才能赢得更多的消费者的信赖,支撑起我们企业以及这个行业的繁荣发展,保证我们国家的民生,进而最终为全球乳业不断深度融合贡献中国智慧,也贡献中国力量。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历俊表示,作为乳品企业来说,第一个我们做的对不对,或我们现在、过去、将来做的对不对,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我们自己的产品和每件事,是否利于国民的健康。每个人做的工作,是否利于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中粮集团质量与安全管理部副总监杨志刚在主题演讲中提到,作为一名企业食品安全的管理者和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我理解食品安全应该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科学意义上的食品安全,即《食品安全法》所定义的“食品无毒无害,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第二个层次是社会学意义上的食品安全,即消费者感知到的食品安全、食品安心。无论是科学意义上的食品安全,还是社会学意义上的食品安心,风险交流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食品安全关乎每一个消费者最基本的权益,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人们关注食品安全的体现,食品安全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公众的共同努力,当每一个消费者始终关注、关心食品安全,对身边的不安全食品说“不”,那么每一餐都将是“阳光下的盘中餐”。

上一篇:基于“双创”战略的高职教育“工、商融通”型... 下一篇:窃取信用卡信件并激活使用的行为定性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