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液体系在稠油开采中研究与应用

时间:2022-06-15 07:39:42

微乳液体系在稠油开采中研究与应用

摘 要:锦州油田是一个以稠油开发为主的老油田,稠油产量占70%以上,为达到更好的开发效果。深入开展了油田化学剂的研究与应用工作,本文介绍的是一种新型复合表面活性剂,在稠油开发中可以起到降粘、调剖、防窜等多种作用。

关键词:微乳液;表面活性;界面张力;驱油助排;封窜

前言

锦州油田历经二十多的高效开发,采出程度不断提高,未动用稠油粘度高,储层物性较差,常规的表面活性剂应用空间越来越小,急需新型实用的技术来实现稠油井的稳产工作。微乳液体系采用广谱预膜减阻剂、有机溶剂与助溶剂,按一定的比例混配而成的透明微乳液体系。其形成的微乳液体系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趋近于零,可有效降低原油粘度,具有更强的驱油助排效果,实现提高单井原油采收率的目的[1],同时加入的添加剂具有较好的封窜调剖作用,起到防止井间汽窜的作用。2013年,该技术在锦45块现场应用5井次,有效率100%,累计增油1523吨,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1. 研究内容

1.1不同浓度微乳液与原油间的界面活性

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微乳液浓度的增加,油水间的界面张力随之降低,降低的幅度在10-2mN/m的数量级内,图1给出了界面张力随浓度的变化曲线,从曲线中也可以看出,浓度增大,界面张力减小。图2给出了不同浓度微乳液与原油接触后,界面张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从此图中可见,同一浓度下,界面张力随微乳液与原油接触时间的增加而降低,高浓度效果比较明显,见图中浓度为2.0%微乳液曲线,维持界面张力在10-2数量级内达1115S;其次是浓度为1.5%。

表1 不同浓度微乳液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

1.2不同浓度微乳液的驱油效果

由表2可以看出,相同驱油试验条件下,微乳液浓度越增加,驱油效果越好。浓度为0.3%时,水驱时驱油效率为50.91%,注入0.5PV的微乳液后再进行水驱,含水率略有降低,驱油效率增加的幅度较大;综上所述,试验条件相同,对于微乳液来说,浓度增加,界面张力降低的效果较好,驱油效率提高的幅度相对较高。

表2 不同浓度微乳液的驱油效果对比表

1.3基础管式物理模拟试验

1.3.1试验方法:

对制备好的填砂模拟岩芯A和B进行300℃蒸汽驱,在产出液含水达到98%后,分别注入0.4Pv、浓度各为1%和0.5%的需要进行评价的微乳液,恒温静置24 小时,再进行300℃蒸汽驱至产出液含水达到98%以上,结束试验。通过对油、水的分离与计量,计算前后过程的驱油效率,二者的差值便是所注微乳液提高蒸汽驱油效率幅度的大小。

1.3.2 模拟岩芯的制备:

a.模型装填(岩芯为不同目数的人造刚玉砂)

b.测定空气渗透率

c.抽真空、饱和水(蒸馏水)、测定孔隙度

d.饱和油(脱水原油)、测定含油饱和度

具体数据见表3的模拟岩芯的部分参数。

表3 模拟岩芯部分参数

1.3.3试验过程及结果

对模拟岩芯A和B先进行300℃蒸汽驱至产出液含水达到98%以上,然后分别注入浓度分别为1%和0.5%的化学剂,恒温静置24 小时,再对A和B进行蒸汽驱至产出液含水达到98%以上;通过对油、水的分离与计量,最后分别计算出单一蒸汽驱(300℃)的驱油效率和加入段塞后的最终驱油效率。得出微乳液提高驱油效率幅度的大小。结果见表4的驱油效率数据。试验结果表明,注入1.0%浓度化学剂后,能够提高驱油效率12.58个百分点。

表4 不同浓度微乳液提高蒸汽驱油效率的试验结果

1.3.4实验结论

A.微乳液使用浓度0.5-1%(与注汽量的比例)。

B.采取段塞注入工艺,在油井注汽前注入。

2. 典型井例评价

锦45-024-183井,生产井段1123.90m-1167.00m 兴1+2,23.2/7。共生产6个周期,累产油5877吨,累产水10980立方米,上周期累产油784吨,累产水2713立方米,原油粘度较高,周期产油较少,符合微乳液驱油的选井要求。该井于2012年11月5日进行现场试验,注入药剂17.5吨,注入压力为2MPa,设计注汽量2831立方米,药剂使用浓度为6.2%,该井注汽后生产338天,生产原油1149吨,产水3826立方米,周期对比增油365吨,同时,所对应的024-173、024-175、24-161三口井起到了一定的防窜效果,避免原油损失143吨,合计增油为508吨。

3、结论与建议

1、该体系是与单纯的表面活性剂溶液相比较,会具有更强的驱油助排效果,可以瞬间解除近井地带有机堵塞,降低注汽压力。

2、室内研究表明,微乳液浓度越高驱油效果越好,使用浓度应为0.5-1%。现场试验采用段塞注入方式。■

参考文献

[1] 赵福麟.采油化学[M].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89.

上一篇:关于铁路行车组织与铁路市场营销探究 下一篇:螺杆泵井偏心测试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