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天宇:将梦想写在脸上

时间:2022-06-15 07:32:05

马天宇:将梦想写在脸上

对于许多人来说,有着一双忧伤而美丽眼睛的马天宇是个安静又简单的秘密,而对他自己来说,成长是体验也是需要去亲自破解的谜。

采访当天,一个爽朗的声音之后便看见身着便装的大男孩走过来和我打招呼,他就是马天宇。马天宇表面上比我想象得还要可爱一些。在大众的视野里,“好男儿”,“该死的温柔”几个字眼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只有22 岁的年轻人。在当今彩铃歌手漫天飞的时代,马天宇甚至被人划进了这个有些尴尬的行列,有人欢喜,有人抱不平。但是,马天宇的坦然远远超出了同龄人应有的反应,或许是经过了过多的磨练。而关于成名与否,他都可以用简单的无所谓来回应。

生活在别处的快乐

马天宇看起来很有贵气,但他却是个地地道道的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家庭条件并不好的他并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艺人。他的父母认为男孩要有一技之长,以后要养家糊口,家里老人常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当时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学习厨艺,做面点,做厨师。马天宇16 岁的时候打了第一份工,就是在餐厅的后厨倒垃圾、刷盘子洗碗、配菜。在村里人看来这是一个不错的行业,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马天宇跟随叔叔来到了北京。初到繁华都市,马天宇依然重操旧业,在工体附近的早市卖牛羊肉,后来还卖过早点,日子比以前好了很多。

可是那年过后,由于种种原因,马天宇和姐姐一起经营的早餐店被迫关门。生活随时可能改变,而感兴趣的事情也随时都在改变。马天宇来到北京后无数次的变数,将他带到了“好男儿”的赛场。

由东方卫视主办的《加油,好男儿》吸引了无数有志的年轻人加入其中,马天宇也等到了这次机会。报名、海选、一关一关的选拔、淘汰。如此残酷的比赛和马天宇初来时的想法截然相反。马天宇说:“其实我没接受过任何专业的声乐训练,当时参加“好男儿”完全就是出来练胆,我在“好男儿”演出之前完全没有在别人面前唱过歌,更别说舞台经验了。我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长大后和姐姐出来打工,卖过烧饼,到北京的时候发现卖烧饼比较困难,就去了一家餐馆打工,最后考虑到挣的钱还是不够,就决定去酒吧当服务生,虽然是晚上工作,但是挣得多些,因为我就负责那几桌客人,找钱的时候他们会经常给些小费。我报名参赛只有两个目的,一是要完成自己的一个梦想――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还有就是锻炼自己的胆量。”

当时的比赛,每一场马天宇都记忆犹新。要候场的时候,他就开始紧张,祈祷台上的选手一直唱下去。他甚至转身离开,但被工作人员拉了回来,“我们是按号来的,你走了,我们缺一个人怎么办?不行!” 就这样,马天宇硬生生地被逼到了舞台的中央。

马天宇说:“每一场比赛我都哭得稀里哗啦的,害怕,不想上台。工作人员拉着我过去,站在升降台上摆POSE,音乐响起, 自己就特别傻地转过头开始唱。当时唱孙楠的歌, 根本没想过自己能唱不能唱, 就觉得好听而已。”

就是这样一个怯场的男孩儿,人气却是众多好男儿中的佼佼者。真实、不做作的个性成就了这颗新星。“当时比赛的时候从没有想过自己专业不专业,敬业不敬业,我就是要比赛,了解了,学到东西了,锻炼了就足够了。舞台的感觉和以前截然不同。这样唱歌我很快乐。”

做简单而真实的自我

那个时候,媒体总是带着某种幸灾乐祸的语气报道这群一夜爆红的年轻人,迅速成名的人大抵都听过类似的喧哗吧,比如赵薇,比如周杰伦。

做明星有时候打得就是一场心理战,不在评头论足中成长,就在流言蜚语中消亡,而在这方面,马天宇和他的前辈们表现得一样出众。铺天盖地的报道中,这个男孩儿始终紧闭双唇、表情倔强,对所有的负面新闻一律不予理会。而另一方面,他马不停蹄地准备专辑,接拍广告, 为新专辑的和电视剧的拍摄做准备。接受各类媒体专访时,他还是那个简简单单的小男孩儿。

“ 我参加比赛也没想过后来会进入这个圈子,现在进来之后真的发现很多事根本不是自己想得那么简单,所以我现在都不上网看新闻,只是偶尔同事说给我听。我从农村走出来,不能说我成功了,但我至少比留在家乡的好多人要幸运一些或者说成功一点。”

毫无疑问,在新人辈出的时代,马天宇以绝对优势胜出。第一张专辑中的主打歌《该死的温柔》一经推出,立即占领各大榜单的前几位,而且更是热门的手机铃声。之后更是一发而不可收,马天宇接连出演了电影《夜玫瑰》、2008 年贺岁电视剧《你是我的梦》,接受了顶级音乐制作人的声乐培训,出席各类颁奖典礼或晚会,用歌声向喜欢和不喜欢他的人证明,给他一只麦克风,他就是舞台上能用歌声散发耀眼光芒的那个人。

当一个人的坚持成为某种标志时,他自然会获得相应的尊重。渐渐地,媒体的态度终于有所改变,他们开始放弃探寻其它,而是将关注点转移到马天宇的音乐上来。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新人里,马天宇轻而易举地成为领军人物,他的音乐专辑里齐聚了歌坛重量级人物,他们挖空心思倾力打磨这颗钻石,好让他折射出当今乐坛最新锐的音乐态度和理念。

坚持自己的梦想

很多人都羡慕马天宇,觉得他如此幸运,这般轻易就实现了梦想。后来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以后,老师都说:“你来的时候,各方面都不专业,就长得还行。但是有点名气,这小孩肯定特别傲。”“我一直到现在都没觉得自己红了。”可他自己却不这么认为。

听起来是不是有种不可思议的冷静和早熟?据说人的视力其实有两种功能:一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而成功的秘诀不外乎是众所周知的几条: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想要的是什么;然后按部就班地去实现。

这种纵深式的探索和自省,说来简单,很多人却寻寻觅觅终生彷徨。好在年轻的马天宇对此有着超乎年龄的清醒认识,“唱歌一直是我喜欢做的事情,以前不经常在外人面前唱,偶尔去KTV 被朋友逼得没办法才开口唱一两首,现在我的目标很明确,尽力做好我最喜欢做的事情。”

好多新人一旦被聚光灯、掌声、欢呼声和赞叹声包围后,会很快迷失自我。马天宇说:“我方向感特别好。我从来没有想过用高傲的眼神看人,我还是以前的那个马天宇。”

记得有朋友这样评价马天宇:看到他成功丝毫不觉得奇怪。他一直都是将梦想写在脸上而不是深藏在心底,他不怕被人知道,也不怕失败之后被人嘲笑。这份自信与勇气,让他在闪闪群星之中异常光亮。

上一篇:真情无限 大爱无疆 下一篇:小匾额 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