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肿瘤筛查宜先证其利弊

时间:2022-06-15 06:41:41

推行肿瘤筛查宜先证其利弊

如今诊断技术进步,对多数癌症而言,确有可能在某些肿瘤的早期将其诊断出来,进行手术切除治疗,乃至治愈。问题在于,处在肿瘤早期的患者并无症状,不会主动就医检查,而一旦出现症状,多数已不能手术切除,或切除后旋又复发,治愈率因而甚低。

在“正常人”(其中应包括早期、尚无症状的癌症病人)中开展以发现早期肿瘤为目的的检查,称为“肿瘤筛查”。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便开始了针对“正常”的中老年妇女用钼靶摄影法作乳腺癌的筛查,以及用巴氏涂片法作宫颈癌筛查。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反复论证,基本上肯定:确能查出一些早期的病例,并使其中部分病例获得根治,从而降低了这些肿瘤的病死率。

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也逐步开展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除了乳腺癌与宫颈癌的筛查外,还开展了在食管癌、肝癌高发区的一般人群中进行的颇有特色的“食管拉网”筛查食管癌,以及检测甲胎蛋白及超声波筛查肝癌的工作,并使其中的一部分病人获得根治,这些工作都曾引起国际肿瘤学界的重视。

在肿瘤筛查问题上,学术界多认为只有高发、预后严重的肿瘤以及若被早期发现能进行根治性治疗的肿瘤才值得筛查。虽值得筛查,还需要有进行筛查的可能性,包括在人群中有较为明确的易患此癌的“高危对象”与有能用于早期发现的检查方法,而且此种方法极少假阳性(将非癌误认为癌)与假阴性(将癌遗漏)、花费较少、易于操作且受检者有较高的“可接受性”。事实上,能达此要求的肿瘤是不多的。

通过筛查发现早期肿瘤病人并将其治愈应是好事,为什么对肿瘤筛查提出这些限制性的前提呢?这是因为筛查与治病不同,它面对的不是患病的个体、而是“无病”的“人群”。受检者在检出肿瘤之前(而且这个概率很小)是正常人,如遭遇“假阳性”必导致过度诊断、过度治疗,则可谓是人为的无妄之灾;又因为面对的是大量的人群,故除检出早期肿瘤者获益外,其余在受检者中占绝大多数的并无肿瘤者,事实上是受损者、至少是被“劳而无功”者。此外,面对广大人群的检查还必须考虑社会资源的耗费与经济负担的承受等等问题。

近年有些地方开展以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筛查前列腺癌和以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的工作,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现已明确,在高龄老人中的早期前列腺癌并不需积极治疗,只需观察,因此筛查(至少在高龄老人中的筛查)的意义不大。低剂量螺旋CT检查发现了大量(约20%)受检人群中有“小结节”,而“小结节”中可证实为早期肺癌的尚不足5%,其余的“小结节”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轻易否定,因而皆需密切复查,一般建议为每半年一次CT检查。看来低剂量螺旋CT检查对肺癌发现的早期性方面有较X线摄片更多的优势,但特异性(即发现问题即可确定为癌)较差,大量频繁的复查在经济上的花费、医疗资源的被占用是一方面的问题,而对复查者来说,心理的阴影可能是更需重视的另一个方面。

当然,“花费”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心理承受问题也可以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来逐步解决,但终非一日之功,所以,对某些肿瘤的筛查并非不可,而是需要充分的论证,权衡利弊得失,而后再推行方好。

上一篇:阿立哌唑与喹硫平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临床效果... 下一篇:糟钵头 最“上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