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混凝土楼面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6-15 05:58:50

现浇混凝土楼面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 要】现浇楼面裂缝是当前建筑存在的质量通病之一。本文分析了现浇楼板的种类及特征,分析了裂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裂缝的具体处理办法及一些措施。

【关键词】现浇楼面;裂缝;原因;措施

伴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飞速发展,传统的预制楼板被现浇楼板代替,房屋的整体性,抗不均匀沉降性,结构安全性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也产生了楼面开裂的质量通病。本文笔者结合多年来施工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阐述了裂缝的种类及其特征,并从施工方面、材料原因方面分析了楼面裂缝的原因。提出了处理裂缝的具体方法及防治对策。

1 现浇楼面裂缝的种类及其特征

1.1 现浇楼面裂缝的种类

结构裂缝。虽然现浇楼板承载力均能满足设计要求,但由于预制多孔板改为现浇板后,墙体刚度相对增大,楼板刚度相对减弱。因此在一些薄弱部位和截面突变处,往往容易产生一些结构性裂缝。例如:墙角应力集中处45°斜裂缝,板端负弯矩较大处的板面裂缝等。

温差裂缝。由于温度变化,混凝土热胀冷缩而形成的裂缝,此类裂缝一般集中在东西单元的房间以及屋面层和上部楼层的楼板。

收缩裂缝。混凝土在塑性收缩、硬化收缩、碳化收缩、失水收缩过程中易形成各种收缩裂缝。

1.2 现浇楼面裂缝的特征

裂缝的位置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约束,二是抗拉能力。对楼板来说,约束最大的位置在四个转角处。因为转角处梁或墙的刚度最大,它对楼板形成的约束也最大。同时沿外埔转角处因受外界气温影响,楼板成为收缩变形最大的部位。一般来说,楼板内配钢筋都按平行于楼板的两条相邻边而设置,也就是说,转角处夹角平分线方向的抗拉能力最为薄弱。故大多数板上缝都出现沿外墙转角处,而且45°斜向放射状。

2 楼面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楼面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在设计、施工、材料等几个方面引起的。下面从这几方面进行分析。

2.1 设计原因引起

从设计方面来看,现在的设计首要考虑的是楼面的强度,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温差和混凝土收缩性等多种因素,配筋量达不到要求。混凝土在自然硬化过程中,由于水分不断蒸发而体积渐渐收缩,但板四周受支座的约束,不能自由伸缩,所以当混凝土的收缩所引起现浇板的约束应力超过一定限度时,势必引发现浇板开裂。而且裂缝部位多发生在应力比较集中地地方——板角处,并与墙阴角线相垂直。同时,大家知道,水泥在常温下具有凝结硬化快、水化热大等特点,尤其在夏天,混凝土浇筑后,水化热释放量大,混凝土在高温下得不到及时浇水养护而失水收缩,使混凝土发生干裂,最终导致开裂。调查中发现,大多板角裂缝都处在遭受太阳直接暴晒的朝阳面。因此,在温差和混凝土收缩变化时,板面在配筋薄弱处首先开裂,产生45°左右的斜角裂缝。

2.2 施工原因引起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过分振捣,模板、垫层过于干燥。混凝土浇筑振捣后,粗骨料沉落挤出水分、空气,表面呈现泌水而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落,造成表面砂浆层,它比下层混凝土有较大的干缩性能,待水分蒸发后,易形成凝缩裂缝。而模板、垫层在浇筑混凝土之间洒水不够,过于干燥,则模板吸水量大,引起混凝土的塑性收缩,产生裂缝。

2.3 建筑材料原因引起

建筑材料不符合要求,如砂、石粒径过细过小、含泥量过大等,都会降低混凝土强度,最终会使混凝土产生裂缝。

3 现浇混凝土楼面裂缝的处理

3.1 裂缝的判定

当发现楼板有裂缝时,不能盲目的处理,应观察裂缝的宽度、长度、是否是上下贯通裂缝,裂缝是否还在继续变化,做好记录,以此信息判断此裂缝对结构安全是否有害,一般判断标准是(1)小于0.3mm以下的非贯通裂缝为无害裂缝;(2)小于0.3mm但形成通缝的为有害裂缝;(3)大于或等于0.3mm的裂缝为有害裂缝。无害裂缝可以不作处理或做一些简单的处理。

3.2 有害裂缝的处理

当施工单位发现楼板裂缝,应用刻度放大镜观察裂缝的宽度,在有裂缝的部位倒水,看是否是通缝,如发现时有害裂缝应立即报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三方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复查,如确认是有害裂缝,施工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技术鉴定。一般的过程是,(1)用石膏在裂缝上铁灰饼,观察裂缝是否在变宽;(2)抽芯取样检查混凝土的强度是否满足要求;(3)钻眼量板厚度;(4)用仪器检查钢筋间距,直径及保护层厚度;各种数据经验算后,分析裂缝的原因,出据加固方案,裂缝处理好后经各单位验收合格签字盖章后报质检部门备案。

4 防止措施

4.1 设计过程中防治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认真设计图纸,充分考虑建筑的具体地区和时间变化,充分考虑到温差及混凝土收缩性等多种因素。配筋量达到标准化。密切关注混凝土的浇筑和季节温度的变化,严禁混凝土发生暴晒产生开裂的想象。

4.2 施工过程中

在混凝土浇捣前,应先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避免过多吸收水分。浇捣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既振捣充分又避免过度。在楼板浇捣过程中更要派专人护筋,避免踩弯面负筋的现象发生。通过在大粱两侧的面层内配置通长的钢筋网片,承受支座负弯矩,避免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裂缝。

混凝土楼板浇筑完毕后,表面刮抹应限制到最小程度,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刮抹,并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楼板浇筑后对板面应及时用材料覆盖、保温,认真养护,防止强风和烈日曝晒。

施工后浇带的施工应认真领会设计意图,制定施工方案,杜绝在后浇出现混凝土不密实、不按图纸要求留企口缝以及施工中钢筋被踩弯等现象。同时,更要避免在末浇注混凝土前就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而导致梁板形成悬臂,从而造成变形等现象发生。浇注后,当楼板出现裂缝面积较大时,应对楼板进行静载试验,检验其结构安全性,必要时可在楼板上增做一层钢筋网片,以提高板的整体性。

4.3 施工材料

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研究开发泵送条件下的低收缩率的干硬性混凝土,专门用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工程上。严格控制水灰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减少收缩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有条件的不妨采用“放”的特殊构造措施。例如,可将端跨设计成简支板的形式,即在楼面与梁之间设置施工缝隔离。对于一般混凝土楼板表面的龟裂,可先将裂缝清洗干净,待干燥后用环氧浆液灌缝或用表面涂刷封闭。施工中若在终凝前发现龟裂时,可用抹压一遍处理。

严格施工管理,浇捣楼板混凝土时,必须铺设操作平台,防止施工操作人员直接踩踏上皮负弯矩钢筋。同时加强浇捣楼板混凝土整个过程中的钢筋看护,随时将位置不正确的钢筋复位,确保其位置准确。设计楼板底模及支架时,应充分考虑能够满足承受各种可能的施工荷载的需要。混凝土浇捣后,必须留有足够的养护时间。

以上几种方法由于受到不同条件的限制,故应以提高楼板含钢率为主,并可以有针对性地在外墙转角楼板处增配放射性配筋,提高部分外墙的保温隔热标准。特别是对外墙转角处的里墙面,要采用加贴保温隔热材料的方法,使温差对楼板变形带来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5 结语

在施工过程中,还要适当地控制施工速度,严格施工操作程序,不盲目赶工。杜绝过早上传、上荷载和过早拆模。做到科学施工,坚决摒弃违反科学的蛮干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当前民用建筑楼板结构裂缝的这一质量顽症得到有效遏制。

参考文献:

[1]李果萍.多层房屋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裂缝产生原因及对策.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2).

[2]杨如军.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江苏建设,2008(09).

上一篇:房屋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浇筑技术分析 下一篇:不良地基加固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