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精神,青春奉献

时间:2022-06-15 05:31:53

专业精神,青春奉献

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是美好的人生追求,也是成就事业的前提。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志愿助残之路,可以追溯到2003年。春秋风雨十二载,社发学子在发扬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过程中,累计策划并开展助残活动1200场次,直接帮助残疾对象计437人。因与扬州市广陵区残疾人联合会合作,成立“扬州市志愿助残总队”和“助残学士工作站”,间接使3500名残疾人受益。

专业精神,种下助残情根

2003年,经整合后的社会发展学院成立社工专业。该专业的宗旨为“助人自助”,为实现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更好地结合,发挥专业优势,社会工作2003级的学生与扬州市广陵区汶河街道荷花池社区建立了结对子关系,利用课余时间到荷花池社区开展志愿活动,包括无偿辅导困难家庭学生文化课,帮助残障儿童解决学习上的困难,陪社区老人聊天等。社会工作学生的付出和努力,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认可和赞扬。

在此基础上,社会发展学院于2004年成立社会工作者协会,并与荷花池社区共同创建了“阳光学堂”。该学堂主要面向残疾人家庭的孩子以及自身残障的儿童进行课外无偿辅导,帮助他们尽快掌握所学知识,提升文化成绩。正是在荷花池校区的志愿活动,种下了扬大学子的助残情根。

爱心轮椅,终获重生奇迹

2005年夏季,社会发展学院档案专业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学生。她叫冷琳,6岁时因患急性脊髓炎,造成双下肢二级残疾,16年来一直无法正常行走,拐杖和轮椅成了她生活学习中的重要工具。进入大学以后,为了方便冷琳的活动,学院领导积极与宿管方面沟通,将其安排在宿舍一楼,这样,同宿舍的室友就能方便地推着冷琳往返于教室、宿舍,帮助其正常地度过校园生活。另外,全班32个女生还自发行动起来,分成16个小组,建立“值班”制度,制定锻炼计划,对冷琳进行“跟踪照顾”,其中一个必备内容是帮她练“站立”、练“走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学期、两学期,细心的同学发现,冷琳的双腿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在大家一天不落的执着坚持下,从没有力气到有了点力气,再到有了不小的力气;从不平衡到平衡,再到可以借助双拐或者在同学的搀扶下“走两步”。凭借着自己的乐观坚强和身边志愿者们的爱心呵护,2007年冬季,冷琳终于能丢开双拐,正常站立达半小时了。

正是在学院领导、老师、同学以及宿管阿姨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和鼓励下,冷琳始终坚强自信、乐观积极,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勇敢地接受各种挑战,克服了常人无法体验的痛苦与压力,顺利大学毕业,她所在的班级也被评为“扬州大学爱心班集体”。

此外,在校期间,冷琳曾将自己在扬州市残联举办的一次活动中获得的3000元奖金全部捐给班级,令广大师生深受感动,钦佩。同时,她在校期间参加演出的话剧《轮椅上的大学》受到了扬州大学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和好评,可以说,冷琳就是对“身残志坚”、“残而不废”最好的诠释,她所在的班级就是助残志愿者积极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者精神的典型代表。

十二年间,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在志愿助残的道路上涌现出一批批典型事例:

2007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黄鹂在班主任老师“残疾并不等于残废”、“做生活强者”的鼓励下,以超乎平常人想象的毅力刻苦学习,踏实面对生活,并积极将自己得到的爱回馈到社会。在担任扬州市志愿助残总队队长期间,黄鹂热心结对残疾儿童,用自己的事例鼓舞他们乐观面对生活。

2006年,扬州市“班”在社会发展学院成立。为传承伟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培养青年学子正确的价值观,一届一届“班”的学子在助残道路上帮助了很多人。如志愿者经常去辅导、看望位于扬州市石塔市社区的智障儿童东东,志愿者对东东的长期照顾和付出得到了东东奶奶的高度赞扬;此外志愿者还积极进入社区,为低保户残疾人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提供无偿家教。

2012年,在扬州市助残总队的联系下,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班志愿者三年如一日地坚持每周每天去辅导智障儿童吴紫雯的功课。目前,“爱心家教”已经连续交接了三届,在未来的日子里,作为吴紫雯成长中的“小爸爸、小妈妈”,社会发展学院会一直将爱心接力棒交接下去。

2013年,为实现团体助人的目标,社会发展学院志愿者成立西湖镇儿童助残队伍。两年来,团队志愿者每个月坚持去看望西湖镇的残障儿童,给他们送去学习用具、陪他们玩耍。志愿者奉献爱心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感动。

走进社会,形成体系

为了将志愿助残的精神与服务社会的实践相结合,2008年7月,社会发展学院与扬州市维扬区残联联合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专项调研工作,参与该项目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被表彰为2008年扬州大学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他们所做的成果报告荣获扬州大学优秀调查报告和扬州大学第五届“挑战杯”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二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使得专业知识与社会优势资源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使得助残工作有了学术理论的指导,还丰富了大学生的社会课堂学习。正是在此基础上,社会发展学院在维扬区残疾人联合会建立了第一个“助残学士工作站”,该站的建立,使得更多的青年学生加入志愿队伍,接过了助残的接力棒,逐渐将助残视为自己大学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随着助残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影响不断加深,2010年4月21日社会发展学院与扬州市残联联合成立了“扬州市助残志愿者总队”,随后不久,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被中央文明办、民政部、中国残联联合命名为“全国志愿助残示范基地”,至此,志愿助残活动走出学院、走出校园,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专业服务,多元汇聚

自“助残志愿者总队”成立至今,5年来,社会发展学院的助残系统不断完善。自成立之初,团队就以思想助残为切入点,增强残疾人自信自强意识;其次,团队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坚持以知识助残为立足点,提高残疾人,尤其是残疾儿童的知识文化水平,为残疾儿童辅导功课,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团队坚持以经济助残为支撑点,改善残疾人基本生活质量。团队大学生志愿者定期在校园内外组织义卖、募捐活动,用于帮助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除此之外,能力助残也是社会发展学院大力提倡的助残理念。多年来通过组织学生志愿者担任聋哑学校助理教师、到社区或是残疾人家中辅导计算机、帮助残疾人开网店、联系相应资源为残疾人提供专业康复训练等方式,为残疾人自理能力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团队坚持以精神助残为提升点,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需求,如举办残疾儿童画展、残疾人创业报告会等,加强青年学子与残疾人的思想文化交流,切实为残疾人提供精神文化服务。

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是美好的人生追求,也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只有脚踏实地、甘于奉献,才智才会在实践中闪光,青春才会绽放出异彩。十二载的风雨助残路,十二载的坚守,当代大学生诠释了奉献的真谛,让淮扬古城沐浴着爱的春风。

上一篇:开拓特色志愿新局面 下一篇:难忘挂职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