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动起来

时间:2022-06-15 12:46:16

让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动起来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它活动。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因此,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研究他们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活动中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一、游戏表演――自主感悟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将书本上的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小学生天真活泼,好玩好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常采用表演、游戏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悟道德观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案例:《下课了,放学了》片断

师:下面由××同学俩人合作演一个小品,一人扮演一位放学回家的学生小明,一位同学扮演家长,请同学们认真观看,想一想小明做的对吗?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样做?

表演:“小明”一蹦一跳走进家门产,书包一扔就看起电视上的动画片来,嘴里一边叫着“打得好”,一边手舞足蹈。正在做饭的妈妈喊到:“小明,帮我把垃圾倒掉!”。“我没空儿。”小明头也不抬地回答。饭做好了,妈妈叫小明吃饭,小明叫妈妈给他端去。一直看到下午上学时间快到了,才想起作业没有完成,只好自我安慰,到学校再做也不迟,背起书包匆匆走了。

生1:我觉得小明只想看电视,什么也不想做。

生2:妈妈让小明倒垃圾,他应该去干。

生3:看电视把作业都忘记了,真不应该。

师: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做?

生1:先做作业,再看电视。

生2:要主动帮妈妈干家务活动。

生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生4:我觉得还可以干点其他自己想干的事情,不能老守着电视。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生活实际着手,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行为,使品德教育做到“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使儿童在表演中真正走进生活,知道放学了应该做什么。

二、换位体验――激情感悟法

体验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人的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体验是促使行动产生的催化剂,只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思考、感悟,进而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才能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教材中出现的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生活问题,通过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引导孩子参与角色扮演,亲身体验他人的与此处境与内心感受,从而提高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道德价值的判断能力,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

三、分享感受――汇报交流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可见尝试成功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啊!在教学《走进聪明屋》时,学生小组合作,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图,我就采用了汇报交流型的学习方式,学生小组合作,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图,学生积极参与,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欣赏、学会了创造……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他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利用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快乐。”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到:凡是学生能想的、会说的、可做的,都要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大脑得到了解放,个性得以张扬,在汇报交流中分享感受快乐。

四、品德实践――课外活动型

新课程以学习活动为线索设计教学,开展活动要求每个学生行动起来。但教室里的一排排桌椅,限制了学生们活动的空间。这时,我们的课堂就不必拘泥固定的座位,可采用“扇面式”、“圆弧式”、“自由组合式”等有利于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沟通信息、传达感情的座位形式;也不拘泥于学校范围内,要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就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学生的品德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反复训练、螺旋上升的过程,要想单靠某一课的教学就能达到目的,无疑不切合实际。因此,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留存着大量的实践空白,让学生课后操作、延伸。“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的实施其实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它并无固定的模式、严格的结构。学生实践的空间应等同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空间:①在家庭生活中实践,从做家务到搞种植。②在学校生活中实践,如做游戏,又比如让学生搞一些小制作,比如做尊师卡片、感恩卡,用秋天的种子拼出秋天的景色等。③在社会生活中实践,比如欣赏田园风光,参加田地劳动和社区服务活动,访问成功人士,参加节日庆典活动等。教师要为实践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提出恰当的要求,还要给予必要的指导,甚至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

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动起来,学生才能真正在课堂上放松自我,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观点与思想,真正自觉自愿地积极参与活动、讨论。这样,才能全面地、整体地实现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标准: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上一篇:创建良好班集体的六要素 下一篇:毛毛虫的梦想(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