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专业开设《3S原理与应用》课程势在必行

时间:2022-06-15 12:43:35

物联网专业开设《3S原理与应用》课程势在必行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3S技术)与物联网发展密不可分,其中,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遥感为物联网感知提供重要手段,而地理信息系统为空间信息处理提供平台支撑,能与物联网进行无缝集成。在高等院校物联网专业开设《3S原理与应用》课程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竞争实力,促进物联网专业和3S技术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3S原理与应用高等教育课程物联网

1引言:物联网专业开设《3S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意义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将物联网定义为: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空间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核心是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通信技术和宽带网络。

空间定位技术作为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可以实现目标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现有的高精度GPS定位技术可以为物联网提供厘米级精度的动态实时定位服务,这将极大地提高物联网位置服务质量,并由此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以计算机为基础,对地理空间位置等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可视化与应用的软件工具[2]。物物相连的网络必须要有相关空间信息处理平台的支撑,尤其是对于大规模的、复杂的、现实的物联网而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支撑技术,它能让物联网更加好用、更加有序、更加智慧。

遥感(RS)技术本身属于传感技术,虽然不是物联网中的主要传感方式和手段,但对于一些特定的物联网应用,如精细农业、环保监测、重要设施状态监测等,遥感所具有的的速度快、覆盖面广、成本低等优势,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随着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的发展以及解译水平的提高,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在物联网时代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综上所述,3S(GPS、GIS和RS)技术与物联网密不可分。但纵观国内物联网专业的课程体系,少有高校设置了以上相关课程。此外,随着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学分制的实行,很多课程的学时都较以前少了很多。因此,单独开设《GPS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原理与应用》几门课程存在较大的实际困难。鉴于此,可在物联网专业开设《3S原理与应用》课程,该课程将以上几门课程综合成一门课程来教学,适应了当前高校课程学时减少的背景。此举顺应物联网专业发展的需要,能够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毕业生的个人实力,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2 开设《3S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基本条件

《3S原理与应用》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要学习好3S(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的基础理论并不困难,学生有较好的物理、数学基础知识就可以理解,而我国高校的理工科专业也基本都开设了这些课程。应用方面,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再具备3S相关软件和计算机硬件,就可以学习3S技术的实际操作和应用技术,这一教学条件物联网专业也能满足。换言之,国内高校的物联网专业具备了开设《3S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基本条件。

3 开设《3S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方式

开设《3S原理与应用》课程,效果最好的无疑是独立开课。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和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实施过程中,教材可以选用刘祖文编写的《3S原理与应用》。这部著作属于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内容主要涉及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中的基本数学模型、原理以及应用。

讲授过程中,第一章可以安排两个课时,首先概要讲解本课程的内容,然后介绍3S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基本组成和应用。而第二章《空间信息技术基础》的内容在教材中属于理论基础知识,介绍了时间与空间参考系统、地图投影和大气构造,这部分内容课时安排较为灵活,一般四个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基本理解参考系统和地图投影,若要深入理解则可适当增加课时。第三~六章为GPS部分,介绍了GPS的构成、定位原理、定位方法和GPS定位测量,其中GPS定位测量需要结合实际操作来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可安排两课时的实验教学。这部分内容总计安排十二个课时,具体的课时分布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设置。第七~十章为RS部分,围绕遥感基础、遥感数据获取、数字图像处理和图像解译与应用来教学,教学过程中可从具体的应用案例(如:精细农业)出发,对遥感和物联网的结合点进行深入讲解,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该部分也需要安排上机实习,通过对常用遥感软件和遥感数据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总计可投入十个课时。第十一~十四章为GIS部分,主要介绍GIS的体系、空间数据表达与获取、空间数据结构和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该部分也应结合物联网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并安排上机实习,建议投入十二个课时。以上三个部分的上机实习都是分别进行的,实际工作中,很多项目和工作都涉及到3S技术的综合应用。因此,在教学时,还应将GPS的操作应用部分、GIS的应用与设计、遥感影像的分析与处理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设计实验项目,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这部分可作为课程综合实习,投入八个左右课时。

综上,独立开设《3S原理与应用》课程,需要48个课时,如果条件允许,还应该设置更多的实验课时,或者根据专业方向的需要增加特定环节的课时。

4 结束语

在高等院校物联网专业开设《3S原理与应用》课程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竞争实力,促进物联网专业和3S技术的共同发展。对高等院校本身而言,开设《3S原理与应用》课程,还可以造就一批熟悉3S技术的教师,促进已有研究方向与3S技术的结合,产生新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桂小林. 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 计算机教育, 2010, (16): 1- 3, 9.

[2]乔彦友, 李广文, 常原飞, 等. 基于GIS和物联网技术的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系统[J]. 地理信息世界, 2010, (5): 17- 21.

[3]徐永清, 刘利. 测绘地理信息与智慧中国建设[J]. 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动态, 2013, (1): 2-6.

上一篇:通过自制教具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真知 下一篇:多角度注重 全方位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