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年级差异

时间:2022-06-14 11:33:14

试论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年级差异

摘要: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因年级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针对大学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表现差异进行了分析和探,以期使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的关注。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适应能力 年级差异

中图分类号:B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107-01

一、引言

作为青年期的重要发展时期,大学生有着共同的心理特点。但是,由于所处的学习阶段、成长经历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等多方面的不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有所不同。通过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掌握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确保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二、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表现差异及其成因

(一)一年级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表现及其原因

与其他年级相比,一年级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适应较差、经济负担较大、人际关系不适应和对专业不满意方面。不少学生表现出缄默孤独、情绪激动和紧张不安等心理特征。这些负性心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导致一年级大学生出现这种心理适应能力的原因主要包括:(1)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导致其在心理上产生失落感。这种落差主要表现为:a.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生活条件与理想中的象牙塔之间形成强烈反差;b.紧张、单调的学习生活与理想中富有情趣的大学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c.屡受挫折的现实生活与自我想象中的理想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2)对大学生活适应能力差导致其产生焦虑和紧张等情绪。一年级大学生出现学习不适应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a.对大学繁重的学习任务未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b.未按照大学学习的特点及时改变学习方法;c.不善于支配时间。因此,一年级大学生自控、自制能力差与大学学习要求加强自主性这一对矛盾是导致一年级大学生不适应的主要原因之一。(3)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导致情绪不稳定。一年级大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在入学之前长期形成的依赖心理,同时大多是第一次远离父母家人,进入陌生的环境,一切日常生活都必须自理。在新的大学生活环境里,原有的平衡在短时间内打破,新的平衡又尚未及时建立和维持,导致一部分一年级同学感到比较茫然。这势必会给其生活带来许多不适应,从而引发其情绪出现不稳定的状态。(4)人际交往上的不适应造成孤独感。由于初来乍到,一年级大学生远离家庭,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亲力亲为,加之青年期封闭心理的影响,进入大学后一年级大学生就会感到寂寞、孤独。

(二)二年级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表现及其成因

与其他年级相比,二年级大学生具有明显的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特征。导致二年级大学生出现这种心理适应状况的原因主要包括:(1)人际关系不和谐造成悲观甚至敌对情绪。由于个性差异以及自己交友态度的不同等原因,二年级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了距离。主要表现为:性格开朗、喜欢交友的同学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或各种文体活动等逐渐结交了许多朋友;性格内向、敏感、自卑的同学由于以前的成长环境,一直喜欢独处,不喜欢人多热闹,不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一部分人因担心与同学交往而耽误学业,不主动与别人交往;部分同学由于生性自卑、敏感,担心别人看到自己的缺点或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逃避与人交流,不敢参与社团和文体活动,从而失去了与人交往的载体,逐渐与其他同学疏远而孤独。(2)学习任务重和方法不得当等加剧焦虑、抑郁和强迫症状。进入二年级后,学习上的矛盾更加明显,主要表现为:部分同学在专业学习上的矛盾更加突出;部分同学由于不喜欢所学专业,导致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下降;部分同学由于学习方法不当,不会主动学习,学习比较吃力,效率不理想,导致其学习兴趣降低。部分有强迫症状的同学会因为焦虑而加剧强迫症状。(3)性困惑以及渴望爱情导致二年级大学生出现焦虑不安的心理状况。

(三)三、四年级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表现及其成因

与一、二年级相比,三、四年级大学生均明显地表现出去集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症状。其中,导致三年级大学生出现这种心理状况的主要原因包括:(1)人际关系不和谐;(2)就业压力;(3)考研压力。导致四年级大学生出现这种心理状况的主要原因包括:(1)毕业走向选择冲突;(2)就业冲突;(3)考研冲突;(4)恋爱冲突;(5)离别感伤;(6)经济压力增加。

三、结语

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存在年级差异,其成因也各有不同之处。因此,针对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年级差异及其成因,应该分年级开展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教育工作。但是,在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进行教育的同时,高校还应该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以大学生为整体进行教育,从而有效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新颖.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年级差异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6-89.

[2]李俊茹.地方院校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特点[J].科教文汇,2014(2):187-199.

上一篇:胶州湾跨海大桥海洋环境下环氧涂层钢筋的施工... 下一篇:现代大学教育发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