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腔北调各不相同

时间:2022-06-14 08:44:28

“方言”就是地方口语,是一种语言在其分布区域内不同地区的交际工具。对于存在方言差异的语言来说,方言是这种语言在不同地域的主要存在形式,这种形式跟这种语言所分布的其他地区的方言或共同语存在不同,也跟这种语言的共同语不同。

例如汉语,在汉语的分布范围内,不同地区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官话方言、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等等,这些方言分别跟其他方言不同,跟共同语也不同。

一、宁夏方言的形成

宁夏方言的来历和我区人文、地理、历史沿革、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的迁徙等因素息息相关。

宁夏水洞沟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产表明,大约在3万年前,宁夏境内就有人类居住,到了殷商时期为北羌、熏粥(音“勋玉”)所居,春秋战国时期则为西戎、匈奴活动地。后来,秦并六国,蒙恬将汉族人移入,并在这里兴修水利,屯田种植,为宁夏平原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宁夏方言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明代及其以后的移民,明代迁来的“五方之人”语焉不详,但后又有载为“实以齐鲁燕晋周楚之民”、“吴越居多”;清代“齐鲁燕晋陕甘之民趋赴”以及近现代的移民情况,都为宁夏方言的形成提供了确凿的资料。

明代移民在民间散布较广,宁夏川区的一些老户都盛传祖先从大槐树迁来,大槐树在今山西洪洞县北的广济寺旁。广济寺碑文表明,这里确实为明代洪武至永乐年间移民的集散地,各处移民(即五方之人)先到这里集中,由官府编队发给“凭照川资”,然后向中原各地及西北边陲迁移,可以说明代移民不仅为宁夏人口,也为宁夏方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元代到清代,从山陕、冀鲁豫、江淮吴越甚至湖广各地迁徙而来的戍边屯垦的兵士、军余、移民、罪囚以及官宦、属吏、从眷等在这里杂居共处,他们的语言相互影响,共同融合,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宁夏方言。

宁夏方言的构成以山陕人的“秦晋话”为主,并杂以齐鲁燕赵语、江淮语、甚至吴越川滇语。此外陇语(甘肃话)对宁夏方言也有一定影响,最初宁夏方言应该是“五方之语”,南腔北调各不相同。经过漫长的磨合,逐渐形成了一种属于官话范畴的新方言。直到今天,宁夏有些地方的语言仍然带有混合型或过渡性的特点。

二、宁夏回族方言的特色

宁夏的回族方言是宁夏方言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有两个特点:

1.所有的汉语方言都采用,因为回族早在明代就已通用了汉语,现在回族的语言就是汉语,宁夏的回汉儿女一起沿用、一起发展着西北方言。

2.由于历史原因和宗教关系,在回族内部沿袭下来的经堂语中所保存的阿拉伯、波斯语语汇,至今在回族中普遍应用。这也使得回族方言更加独特、更加丰富。这种方言是中外语言相结合、回汉语言相融合的产物。

当然有些阿拉伯、波斯语语汇早已变“音”改“调”,甚至连一些不能更改的“经名”也变成了方言。例如:在汉语中,把小孩的名字习惯性地叫成“平平”、“安安”、“秀秀”、“花花”、“囡囡”、“彤彤”或“悦悦”等,回族虽然通用汉语,但是小孩的名字全是阿拉伯语的“经名”,在小孩刚出生是由阿訇给起的,比如有个小女孩叫“阿伊社”,人们逐渐叫她“社社”;有个小女孩叫“麦尔燕”,人们却叫成“麦麦”或“燕燕”;有个小男孩叫“阿丹”,他的家人却喊他“蛋蛋”。

这些名字的变化无不受汉语习惯影响,它们早已变成了方言的“经名”,是阿拉伯人听不懂的,它的意义只有回族人自己知道。又如阿语中的“啊哪”意思“在什么地方”,回族人又把“啊哪”融进了汉语语言习惯之中,与“在啊呢哪啊”是同一意义。阿拉伯语、波斯语语汇在汉语语言中的夹杂、改变和融合是宁夏回族方言的主要特色。

今天的宁夏方言,从语言面貌上看,除固原、泾源、盐池话外,语音一般分为3个声调,阳平(二声)和上声(三声)合在一起,入声消失。声母系统与兰茂的《早梅诗》(《早梅诗》是明朝兰茂在《韵略易通》里作的,它给出了明朝官话的全部声母)大致相同;话语中保存了一部分古代汉语和比较多的元明清词语,如“社火、口外、支应、营生、怪道、包弹、待诏、迭办、赍发、耳风、路数、剪绺、一世界、打平伙、不上串、白眉赤眼、爱口识羞、不当豁豁”等,语法和西北其他方言大同小异。

三、宁夏回族方言词语与意义对照

四、活动感悟

我们小组通过对宁夏方言的调查研究,对母语有了较深的认识。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的表达、交际、团队协作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重要的是,我们结识了很多新朋友,相互间加深了了解,也有很多体会。

这次活动引起了同学们对家乡方言文化的关注和认识,使大家意识到必须通过努力学习,进一步传承方言文化,以便将来更好地营造地方文化的氛围建设家乡。

(指导老师:马海艳 马 文)

上一篇:火星草 第1期 下一篇:电脑伴侣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