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山区玉米―黄豆避涝减灾栽培技术

时间:2022-06-14 08:29:55

岩溶山区玉米―黄豆避涝减灾栽培技术

摘要:[目的]为破解大石山区低洼农田涝不保收难题。[方法]实地调查山区旱地农作物涝灾情况和山区低洼旱地玉米-黄豆避涝减灾示范项目。[内容]分析山区旱地涝灾的成因,提出玉米、黄豆避涝减灾技术对策。[结论]山区旱地涝灾的成因有自然降水分布不均、山地缺乏排灌设施、避涝栽培措施不当。[建议]选用早熟优质品种,适时适墒避涝播种,实行地膜、秸秆覆盖,推广垄作减涝技术,实行控氮增钾施肥等关键措施,实现春玉米涝灾前成熟与秋黄豆涝灾后保种保收,并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

关键词:山区;玉米;黄豆;避涝减灾;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6)03-0034-03

我国南方雨水丰富,且降雨集中,每年的洪涝期在6~9月,低洼农田易受洪涝危害。广西沿江低水位农田每年涝灾面积近27万公顷,损失粮食近8亿千克,其中3-3万公顷农田几乎失收,严重地困扰着灾区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东兰县地处广西西北大石山区,云贵高原南缘,位于红水河中游流域,境内以喀斯特岩溶地形地貌为主,素有“八山一水一分地”之称,是一个内涝灾害频发、多发、重发的山区农业县。东兰县现有耕地面积1.36万公顷,其中水田面积0.62万公顷,占45.6%;旱地面积0.74万公顷,占54.4%。在全县旱地中,低洼易涝地面积有0.13万公顷,占旱地面积的17.6%。由于自然形成的岩溶峰丛洼地、谷地,使得山区低洼旱地的农作物在夏季易涝成灾,十年有七年涝灾出现,轻涝区作物损失10%~30%,重涝区则造成作物减产60%~80%或无收,给当地春玉米和秋黄豆生产造成重大的影响。玉米、黄豆避涝保收栽培已成为东兰县农业生产的一项重大课题。

1 山区旱地涝灾的成因分析

东兰县山区旱地农作物涝灾的出现有自然客观和人为主观方面的因素。在客观上,自然形成的峰丛洼地、谷地由于地势较低,在盛夏暴雨季节,地下溶洞消水较慢,洞底平台地积水内涝成灾。在主观上,是人为避涝栽培措施不当造成的,主要包括作物品种选择、播栽季节安排、保温保墒覆盖、配套水肥管理等未能达到科学避涝栽培的要求。

1.1 自然降水分布不均

据东兰县气象资料调查显示,2006-2015年全县年平均降雨量为1680.2mm,虽然年降雨量大,但月份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5-9月(雨量为1287.5mm),占年均降雨量的76.6%。而1-4月和10-12月份降雨量分别为170.0mm、222.7mm,分别占年均降雨量的10.1%、13.3%。近十年来,东兰县每年各月份雨量分布见表1。

由于年降雨量集中在夏季,秋、冬、春季降雨较少,因此常有夏涝、秋旱和春旱天气出现。每年夏季涝灾对东兰县低洼旱地春玉米的生长后期和秋黄豆的苗期构成很大威胁。

1.2 山地缺乏排灌设施

由于东兰县岩溶山区旱地主要分布在峰丛谷地、洼地,长年以来缺乏水利灌溉设施,导致旱不能灌,涝不能排,在夏季暴雨过后排水不良造成内涝,因此有“十年七涝”之称。据2013年在东兰县东兰镇达文村、板逢村、乐里村、五联村,三石镇公平村、纳腊村、巴造村、巴王村、纳合村及2014年在泗孟乡钦能村、屯长村、坡里村,兰木乡同仕村、王里村,巴畴乡、安桃村、坡白村、纳浪村,金谷乡接浪村、接桂村、隆通村,花香乡大乐村、英兰村、草坪村、干来村、乐廷村等调查,夏季内涝一般持续时间为17-26d,局部灾区长达37d,东兰县年涝灾面积达0.13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9.6%,因涝灾导致春玉米和秋黄豆减产10%-80%,在重灾区造成颗粒无收。

1.3 避涝栽培措施不当

1.3.1 选用品种熟期不科学2013年以来,东兰县山区春玉米种植品种以“正大818”、“正大999”、“迪卡008”、“南校9665”、“隆玉2号”、“正红6号”、“晋单48号”和“蠡玉16号”为主,全生育期在128-135d。由于玉米生育期较长,在春季播种后于7月中下旬成熟收获,生育后期遇上了夏涝灾害(6月20日~7月25日)。同时秋黄豆也是采用本地品种,全生育期112-115d,当地农民为赶上播种季节,也习惯在6月上、中旬套播在玉米行间,受夏涝灾害的风险很大。如果黄豆推迟播种,又将受到秋旱、秋冷天气的影响。

1.3.2 播种时间安排不合理东兰县山区传统种植的春玉米在3月10-18日播种,秋黄豆在6月5-15日播种,造成春玉米成熟期和秋黄豆苗期遇上夏涝天气,导致种不保收。

1.3.3 缺乏配套栽培技术东兰县山区玉米种植以露地栽培为主,缺少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等措施,加上偏施、重施氮肥,导致春玉米贪青迟熟,在涝灾到来之前未能收获。

2 玉米、黄豆避涝减灾技术对策

针对东兰县低洼旱地春玉米、秋黄豆常年内涝灾害问题,在农业生产上除加强改善水利防洪、排洪设施外,同时应采取科学有效的农艺避涝措施,把涝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2.1 选用早熟优质品种

为确保春玉米在生长期间安全避过夏涝天气,在品种选择上应采用早熟鲜食甜、糯玉米良种,如“金糯卡001”、“兆香糯2号”、“京科糯2000”、“中海珍”、“华珍”等特色品种。上述鲜食品种从种到收约需92~95d,收获期比普通饲料玉米(如“迪卡007”、“迪卡008”、“正大818”、“正大999”、“先达901”、“临奥1号”、“南校9665”等)成熟期提早25~28d,于3月上旬播种,可在6月5~10日收获鲜穗上市,能安全地避过夏涝天气。而秋黄豆可选用“桂早一号”、“桂夏3号”、“华夏4号”、“桂鲜豆1号”、“桂春6号”等品种,秋播全生育期86~90d,比本地黄豆提早成熟9~12d,可安排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避涝播种,而不影响到秋黄豆生长与产量收成。

2.2 适时适墒避涝播种

前季春玉米应适当提前早播,掌握气温稳定在12%以上、土壤持水量达70%时即可播种。根据东兰县的气候特点,山区低洼旱地春玉米于2月28日至3月5日播种,至6月上、中旬收获鲜苞,可安全地避过夏季内涝灾害。秋黄豆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退涝后及时整地抢播,至11月上、中旬成熟收获,可安全避过秋冷、秋旱天气为害,实现避涝、避旱保收。

2.3 实行地膜、秸秆覆盖

为使春玉米提早成熟收获,在播种时应采用地膜覆盖栽培,以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增强玉米抗旱保墒和抗“倒春寒”能力,促进春玉米提早成熟4~5d,为避涝保收争取主动。秋黄豆在播种后,要充分利用前作玉米秸秆覆盖地面保墒、抑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秋季干旱而影响黄豆产量。实践证明,春玉米采用地膜覆盖比露地栽培每667m2增收鲜苞200kg以上。秋黄豆实行秸秆覆盖比对照增收黄豆20~30kg/667m2,增产效果显著。

2.4 推广垄作减涝技术

山区低洼旱地在炎夏多雨季节,轻涝灾区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渍涝灾害,内涝重灾区会造成玉米、黄豆绝收。对地势较低的旱地,在整地时可采用高垄深沟栽培方式,遇上中、小雨天气能及时排除田间过多的水分,减轻玉米、黄豆涝害。一般整地垄宽高为30~35cm,沟深宽25~28cm,以能及时排除田间的渍水为度。生产证明,短时间的轻涝渍水旱地采用高垄栽培,能有效减轻作物的涝害发生。

2.5 实行控氦增钾施肥

为使玉米、黄豆作物按期成熟,提高产量与品质,在施肥上应以有机肥料为主,适度控制氮肥用量,合理施用钾肥、硅肥,可防止作物贪青晚熟和倒伏,确保按期成熟收获。前作春玉米在整地时,每667m2可施用腐熟有机肥1000~1200kg,同时施用复合肥(N15P15K15)30~35kg、硫酸钾10~12kg。在秋黄豆播种时,基肥每667m2施用复合肥(N15P15K15)15~20kg、农家火灰200kg或硫酸钾12~15kg,促进豆苗健壮生长。至初花期每667m2喷施0.4%~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50~60kg,以提高黄豆结荚率与百粒重,增加秋黄豆的收获产量。

上一篇:一种鲁棒的稀疏信号重构算法 下一篇:农户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