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低段问句教学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6-14 06:04:46

刍议低段问句教学的几个问题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6年第5期刊发了浙江安吉田星老师的一篇文章――《把握特点 分层实践――谈〈最大的“书”〉一文中的问句教学》。笔者涉猎的范围有限,在杂志上读低段问句教学的文章,这是第一篇。读后的感觉是,田老师在教学上是个有心人,问句教学有独到之处,有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下面提出几个问题与田老师商榷,若议论有错误,敬请指正。

一、将问句分属疑问句与反问句两大类型对吗

田老师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关于问句的“特点分析”,其一“类型不同”中有这样一段分析:“七个问句分属疑问句与反问句两大类型, 其中出自川川之口的六个问句属于疑问句,出自地质勘探队员之口的问句属于反问句。比较川川的六个问句,包含一般疑问句两个:‘这上面有字吗?’‘这上面有图画吗?’特殊疑问句四个:‘叔叔,你在看什么?’‘哪里有书啊?’‘这能说明什么呢?’‘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如此丰富的问句类型,体现了汉语表达丰富的特色。”

《语文基础知识(六十讲)》一书中这样表述:“单句,就其内容(《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中改为“用途”)和语气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两本书的分类相同 )“疑问句指的是提出问题的句子。也有的疑问句是‘无疑而问’,并不要求作出回答,而只是用来强调自己某一方面的意思,这就是反问句。”由此可见,反问句并不排除在疑问句之外,疑问句与反问句是“两大类型”之说是不对的。不知田老师依据哪一家出版社的书将疑问句与反问句并列为两大类型,如此说,反问句与单句的其他三种类型又是什么关系?笔者以为,《最大的“书”》中带问号的句子,都是疑问句。不同的是:川川的问是有疑而问(询问);地质勘探队员的问是无疑而问(反问)。“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田老师对这一句的判断没有错,的确是反问句。为了说明“丰富的问句类型”,田老师把川川的六个问句又细分为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笔者以为,两种类型,不宜用“丰富”来修饰。疑问句的分类,英语和汉语有细微差别,教师可研究得深入些,拓展这方面的知识。对小学生来说,能分清有疑而问、无疑而问就可以了。

二、“作用丰富”的分析是否恰当

“特点分析”部分,其二“作用丰富”中有三段分析:“1.刻画人物形象。……2.推动情节发展。……3.提供语言示范。……”(具体分析略)

七个问句在文中的作用到底有多大?笔者还没想好怎样回答。只感觉用“丰富”形容欠妥。“丰富”的解释是(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等)种类多或数量大。“作用丰富”该取哪种解释?这篇课文共有455字(含标点)。七个问句“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提供语言示范”之说,给笔者以扩大夸张的感觉,如此解读课文,就像面对着初、高中学生在鉴赏、评价一篇短篇小说。这篇课文除开头第一、二句是必要的交代外,其余文字都是写两个人物的对话,以对话的形式来叙述,便于低段孩子阅读、接受。教师应贴近低段儿童的实际来引导朗读对话,读懂对话里藏着的地质知识,体会对话里充溢的儿童情趣,感知对话里运用的写作技巧,从而引发他们对大自然的求知欲。川川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对话里去发现、去寻找答案――如好奇、好问、做事认真、爱刨根问底、立志读最大的“书”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答哪一条都不是错的,切忌上升到文章鉴赏的高度来谈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三、给省略提示语的问句填补提示语好吗

田老师在文中有一段教学建议:“第一步: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及引号的使用判断这些问句分别出自何人之口。第二步:联系上下文,尝试着给问句补充提示语。如给‘哪里有书啊’一句补充‘川川不解地问’这样的提示语;给‘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一句补充‘叔叔加重语气说’这样的提示语;给‘这能说明什么呢’一句补充‘川川疑惑地问’这样的提示语。第三步:借助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这个教学建议有两点欠妥。

1.超越低段学生实际知识。低段问句教学的要求是什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只要求“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学生没有学习使用“引号”,如何根据“引号的使用”进行判断?“不解”“疑惑”对他们来说,是生词,如何能补上“不解地问”“ 疑惑地问”这两个提示语?教师硬拽着学生加上有何意义?

2.填补提示语弊大于利。有的教师赞成田老师的做法,说能发展语言;有的教师否定田老师的做法,说是画蛇添足。笔者以为,这是一篇精美短文。川川“怎么问”的提示语,该加的地方,已加上了;该省略的地方,就省略了。可以说恰到好处。川川是主要人物,“怎么问”的提示语先后用了“奇怪地问”“认真地问”“又问”“刨根问底”“高兴地(说)”,已说明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再补上“不解地问”“ 疑惑地问”,的确多余了。地质勘探队员是次要人物,“怎么说的”没有提示,先后两次用了“叔叔说”,其余对话连“叔叔说”也省略了,只有“说了什么”。承前省略,使短文语言更简练,学生能从读中知道是谁说的,不影响理解。教师让学生给“岩石就是书啊!……”补充“叔叔加重语气说”,笔者以为,没有必要。疑问句表达的语气要靠朗读体会,必要时教师可范读、领读几遍。若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说的话,都加上“怎么问”或“怎么说”的提示语,这篇美文就变成丑文了。@样做,对中高段学生习作写人物对话没有好处,凡是人物对话,都加上“××怎么说”,这篇习作就很难说是一篇佳作。

( 山东省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261400)

上一篇:利用网络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下一篇:接受美学和“心里有什么才能看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