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宿舍“民汉混住”模式

时间:2022-06-14 06:50:06

浅议高校宿舍“民汉混住”模式

摘要:

近年来,进入内地高校学习的民族学生日趋增多,长期以来实行的民汉学生“分而居之”的做法是否合适?“民汉混住”的模式会存在哪些问题?高校该如何管理“民汉混住”的学生才更有利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笔者认为,思想的教育应该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高校实行“民汉混住”模式更有利于营造民族团结的和谐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民族生;混住;民族团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个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是中国长期面对的敏感问题和重要问题。当前,民族分裂组织和我国境内外的敌对势力不断破坏着我国民族团结的和谐氛围。因此,加强民族团结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民族团结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十报告提出:“高校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认识,建立完善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使大学生了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性,并安排丰富的教育内容来提升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民族院校应结合学校的实际,切实有效地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然而我们看到,高校常规的民族团结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实效性相对缺乏。目前很多普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仍停留在作报告、出板报的教育方式上,这种教育形式收效甚微,所以民族团结教育应该走进学生的心里去。高校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社交的重要场所,笔者认为,宿舍才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宿舍中如何有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目前大多数高校民族生和汉族学生的住宿情况。民族生进入内地的高校后,大多数内地高校管理者就会把这部分学生作为一个敏感的集体,对他们“重点保护”,所以一般高校的宿舍实行的是分楼层,分宿舍住宿,民族生大都分住一栋楼或一层楼或单独住一个宿舍,即使民族学生到专业学院学习,宿舍也不做调整,这部分学生和周围的汉族学生“分而住之”“邻里不相往来”。大家互不往来,自然也很少有什么冲突,然而表面看似平静,一旦有冲突便会汹涌澎湃,一发不可收拾。

那高校为何一直以来要都坚持实行这种民汉分居的住宿模式呢?

首先,高校是为满足学生的自身需求而采取的住宿模式。因为从民族的特性来说,民族是一种排他性的文化共同体,各个民族都会产生对本文化的“寻根”、对外文化的坚决抗拒的情感,只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盲目夸大本民族文化存在的合理性[1]。所以同民族之间会形成一定的归属感,会产生对其他民族,个体或群体的一种排他的情绪。那么在大学生之间也是这样的,他们拒绝和其他民族的学生生活、居住,为了便于管理,高校自然而然的就采取了民汉分住的住宿模式。

第二,高校是基于维稳的思想,怕出冲突,所以分开。民汉学生由于,民族习惯不同,地域差异,思想观念及生活习惯等不同,加之固有的民族排他性的存在,不可避免的导致一些矛盾和冲突,各高校为了避免和减少民族冲突,长期以来都实行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分居”的做法。

然而,长期以来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住宿模式只是表面上的安静和谐,经不起任何外力的冲击,一旦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分子从中破坏,这种和谐团结的局面就一碰即破。所以笔者认为,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和谐社会,高校要做的不是实现表面的太平景象,而是真正的民汉融合。

笔者认为,高校宿舍实行民汉混住是促进民族团结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第一、 住在一起,更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消除对其他民族的心理隔阂。民族生和汉族学生同处一所学校,甚至同处一个班级,但大多数时候不同民族之间是不进行交流的,多的只是好奇和不认同。除了语言交流障碍,大多数同学还是怕冒犯到对方,之所以怕冒犯还是彼此缺乏了解,所以民汉混住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同寝室的同学长期相处之后,改变了长期隔离的局面,在彼此长期的接触和交流过程中,揭开了彼此神秘的面纱,大家会豁然开朗,原来人和人之间的情况都是相同的,这就逐渐去除了对其他民族的错误印象,改变了对其他民族不完整,不清晰的认知,情感的桥梁搭建起来,就为促进民族团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

第二、 住在一起,有利于民汉文化的融合。寝室就是大学生的家,研究表明,寝室是大学生逗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民汉学生长时间共同居住,吃喝拉撒都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自然会比较亲近,这种亲近就会逐渐产生对对方的生活观念、思想观念、文化、情感等等的认同。这种认同对促进民族团结至关重要。这种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阵地放在学生宿舍,民族团结教育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能够使民族团结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第三、 住在一起,更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3]。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基础教育阶段基本采取民族语言进行授课,因此高校的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相对较弱,少数民族学生考上大学之后,想突击学好汉语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民汉混住对少数民族学生在短期内学好汉语提供了很好的语言环境。

第四、 住在一起,更有利少数民族学生拓宽人际关系网,为自身未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少数民族学生多来自偏远地区,相对封闭落后,又加之专业知识、实践技能、适应能力等方面比较欠缺,自信心相对不足,这都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业规划,民汉学生混住,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扩大了信息来源渠道,有助于他们改变就业观念,制定可行的职业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信心。

民汉混住对于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好处一目了然,毋庸赘述,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从实践经验来看,这种住宿模式虽然有很大的优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出大问题。

第一、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会出现一些小摩擦。高校学生住宿都是学校随机安排的,这些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生活习惯和文化差异的人同处一个屋檐下,小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例如饮食问题,如果汉族同学没有顾忌少数民族同学不吃猪肉的习惯,在宿舍吃或者谈论猪肉的问题,就会伤害少数民族同学的感情;

第二,个人卫生习惯的差异,会出现一些小摩擦。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和从小形成的一些生活习惯,让他们看不惯汉族学生的一些做法。比如,汉族同学看似普通的擤鼻涕、吐痰等问题,也会让少数民族感到极为不舒服。

第三、对一些时事敏感话题的讨论,会出现一些小摩擦。比如,汉族学生在宿舍谈论民族分裂分子,新疆势力等时事新闻,语言不当也会伤及民族感情。

第四、少数民族同学被“特殊照顾”的心理没有得到满足[4],会出现一些小摩擦。我们国家一向对少数民族学生有一些优待政策,在高校也不例外,例如在成绩核算,奖学金评定,特困补助等方面民汉政策不一样,在同一宿舍面对这些利益的时候,可能会发生一些小矛盾。

那么,在民汉混住的模式下,针对这些问题,高校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干预呢?

首先,在宿舍内要互相尊重,加强沟通,对人坦诚相待。要教育学生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能对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有任何不尊重甚至歧视行为,组织学生学习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比如不能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同学面前吃猪肉,最好不要在宿舍用餐等等。教育学生讲卫生,注重个人修养。比如不随地吐痰等。

第二,要教育学生学会包容。善于看到对方的优点,对别人的缺点要能够宽容,采取恰当的方式和对方沟通,即使沟通不了也不能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要及时求助于其他同学或老师。

第三,辅导员要勤下寝室,对民汉混住寝室要特别关注,及时了解这些同学的思想动态,及时处理各种矛盾。另外,当寝室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要及时进行宿舍调整,以避免发生不可预期的冲突。

目前,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学习,目的是为了促进民汉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目前国内外民族分裂分子和恐怖活动猖獗,不断破坏着民族团结的和谐氛围,那么,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民汉混住的模式更有利于内地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更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更有利于实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马蕙兰.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路径选择[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2] 谷建杰,李凤兰,董虹媛,孟琪.群际接触理论视角下民汉大学生混合住宿模式探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479期.

[3] 孟琪,谷建杰.民汉学生混合住宿与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科技信息.

[4] 田小院.浅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住宿管理.高校后勤研究,2013,(1).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4)

上一篇:荣格与佛教关系之浅析 下一篇:无线传感网络中基于数据融合的路由协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