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睁大“灵魂之眼”

时间:2022-06-13 11:19:19

新闻摄影有“三只眼”,第一只是镜头,第二只是肉眼,第三只是心灵,即我们常说的“灵魂之眼”。而真正好的新闻摄影作品,是最后那只眼――“第三只眼”抓到的。这是我在2008年3月7日举行的2007年度河南省新闻奖图片类评奖现场发出的感慨。

在评奖现场,满屋子摆着300多幅新闻照片,这些新闻摄影作品来自全省36家报社,既有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又有突发新闻;既有重大建设项目,又有民生题材。这么多新闻摄影作品放在一起,真的让人眼花缭乱。哪些是好照片?你就看吧,看哪些照片能吸引住你,让你心里一动;能让你心里一动的,就一定是好照片,因为,好照片会从众多的照片中跳出来,跟你招手、跟你说话,让你眼睛一亮、心头一热!

就说获一等奖的作品《为了六十九个矿工兄弟》吧,这一组照片记录的是2007年轰动全国、举世关注的“7・29”陕县支建煤矿淹井事件大营救的场景。由于这个事件中69个矿工全部获救的美好结局而影响深远,被称为“中国救灾史上的奇迹”。都知道这是容易获奖的好题材,所以4家报社都上报了这个题材的参赛作品。同一题材的作品放在那里,就是一场比赛。比什么?比深度。最后,河南日报摄影记者李建峰和陈伟的一组两幅作品脱颖而出。

为什么是这两幅?你看,第一幅作品,构成主画面的是一个营救出井的场面。一边是一位蒙着眼、光脊梁、被人搀扶着的获救矿工;而他的对面则是迫不及待地走上前,搀扶、问候获救矿工的省委书记徐光春,还有省长李成玉。当时,我就在采访现场,亲眼目睹了这个感人场面。那是2007年8月1日中午,天气异常闷热,徐书记、李省长,还有许多领导,一个个汗流浃背,不,简直是汗如雨下。他们在营救现场焦急地等着,等待着获救矿工的出现。终于,第一个获救者出现了,徐书记大步迎上去,就像迎接九死一生的亲人。那一瞬间,徐书记好像还没有从极度的焦虑与期待中回过神来,面部表情中交织着对遇险矿工的牵挂与看到获救场景的欣喜。瞧,徐书记那张激动的脸,还有李省长那急切地、正向获救者伸出去的手,让你深深地理解了什么叫爱、什么叫关心、什么叫牵肠挂肚。徐书记那掺杂着紧张、焦虑、欣慰的极为复杂的表情,还有获救矿工透过黑布条流露出来的那一丝微笑,真的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我们的摄影记者就抓拍到了这个瞬间。抓住了这个“决定性瞬间”,就为我们的新闻摄影赢得了荣誉。这就是一图胜千言,这就是新闻摄影的独特魅力所在!面对这样的场景、这样的画面、谁不为之动容?

这一组的第二幅照片同样令人震撼。一位获救的矿工被一位武警战士背着、被几位营救队员托着正在迅速离开矿井。看那矿工,虽然眼上蒙着黑布,你依然能感觉得到一个获救的生命对生的渴望和挣脱死神魔掌后的欣喜。他获救了,就要见到自己的亲人了,可以自由地呼吸,可以再次面对太阳、看到鲜花、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了!他的表情让人想到这样一句话:活着,真好!而那位背负矿工的年轻武警战士,坚定的目光写满了专注、坚定和义无反顾,他在急切地奔跑。向前、向前、向前,他的肩膀上是亲爱的矿工兄弟,是走出死亡之地的生命;而他的身后,是幽暗的矿井出口。那姿势让你仿佛听到了这位武警战士内心的呐喊:让我多救出一个人吧!面对这样的场景、这样的的画面,谁能不为之心动?

东方今报记者沈翔拍摄的《买票的母女》也获得一等奖。那是2007年9月28日,在郑州火车站售票大厅,黑压压的人头像漩涡、像河流,突然,在一片拥挤的、深黑色的人流中,出现一对母女的脸。瞧,那位母亲,大概在售票大厅站立很久很久了,加上抱着孩子,或许还有行李吧,她显得如此疲惫和痛苦,但她高高抬起的脸,像是在支撑着、护卫着什么;而她的怀中,那个孩子却安详地睡着,那睡姿、那梦中的笑容,是何等甜蜜!这幅照片,题材并不大,记者想表现的是“十一”黄金周人们出行的艰难,以印证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取消“五一”黄金周的合理性。由于记者睁开了“第三只眼”,捕捉到了这个极富人情味的细节,这幅照片就突破了一般的纪实意义,而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正是对人性、母爱的展示,才使这幅照片获得了动人心弦的力量,从而强化、提升了记者想表达的新闻主题。

河南日报记者王天定拍摄的《让残疾人做生活的强者》之所以获奖,也是因为它触动了人们心灵中最柔软的地方。画面上最突出的部分是一个双腿瘫痪的残疾人,他挥动画笔正在作画。他画的是人流如潮的火车站站台,这仿佛是他的一个梦境,关于行走的梦境。这个作画的人,只能坐在轮椅上,他不能行走,但画面让你感到他的心灵是站立着的、是行走着的,他要用这样的方式站立起来,走向阳光,走向世界。这是人的灵魂永不向命运屈服的力量,是一种自强自立、永远向上的力量。这种信息是通过影像传达给我们的,这种传达超越了文字,显示了新闻摄影直达心灵的表现力。

面对这些优秀的新闻照片,我情不自禁地陷入了“什么是好照片”、“新闻摄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等问题的思考。我曾经从事过新闻摄影工作,现在又担负着党报总编辑的职责,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我对新闻照片特别敏感,对新闻摄影工作特别关注。这次评奖活动,使我超越了具体一张报纸文图关系的构架,而是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角度上来思考这些问题。

我们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媒体尤其是平面媒体,都在主张“两翼齐飞”、“文图并重”;全新的办报理念,已经使新闻摄影由从属、配角位置上升到主流位置,新闻摄影当之无愧地成为与文字并重的一翼,成为重要的新闻表达方式之一。但是,面对“读图时代”,我们的新闻队伍尤其是摄影记者准备好了吗?我们是否能拿出与这个读图时代相匹配的新闻摄影作品?换句话说,我们是否已经具备与“读图时代”相适应的素质了呢?

“读图时代”不仅要求我们的报纸要更多地使用图片,而且呼唤高质量的图片,这就要求我们的摄影记者拿出真正能反映时代精神、反映人民的生活与喜怒哀乐、足以打动人的新闻照片。我们的报纸,每天见报那么多照片,究竟有多少幅让人眼睛一亮、怦然心动?有,但还是不够多。为什么有的照片看起来很花哨,也不缺乏视觉冲击力,却总是不能打动人?其实并不是技巧不够成熟,而是对生活、对人性的理解不深,在新闻的主题开掘方面缺乏。因此,我们应该牢记的一句话是:功夫在摄影之外。我们的摄影记者要不断学习,从而提高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提高把握事物本质、找新闻眼、挖掘新闻主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上时展和新闻改革的步伐,真正做到“两翼齐飞”。

先说摄影记者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我们经常说这张照片“抓人”、那张照片“不抓人”。什么叫“抓人”?就是吸引人的眼球,就是“抓”人的心。就是说,好的新闻照片要体现灵魂深度;好的摄影记者要具备把镜头伸向人的内心的能力。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还是我们前面说的,要睁开“第三只眼”――灵魂之眼。在新闻摄影界,有这样一句很经典的话:“好作品出自右食指轻按一下快门,但轻按一下快门出来的未必都是好作品。”这句话的意思是,摄影是要靠手指的,但决定照片质量的却不是手指而是思想。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思想贫乏、缺少对生活的独到见解、缺乏对人性的洞察和终极关怀能力的人,能拍出真正打动人心的照片。因此,不断提高思想文化素质,是我们摄影记者成为新闻摄影大家、新闻摄影大师的必由之路。

许多时候,一些摄影记者忙于跑场、疲于应付工作、满足于完成工作任务,在学习上往往下工夫不够。有的摄影记者甚至认为,搞新闻摄影主要是体力活,只要勤奋、多跑路,就能抓拍到好图片。这是不对的。你看,世界上那些著名的新闻摄影大师,都是有很深的哲学和思想修养的人,他们对社会发展、时代精神、世道人心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不是见啥拍啥,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决定性瞬间”按下快门。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同样面对一个新闻现场,为什么有的人能拍出很生动、很感动、能本质地反映新闻事件的好照片,而有的人拍出的照片却不感人、不生动,甚至有一种虚假的感觉?其中的差别,就是有的人睁开了“第三只眼”,有的人却没有。由此可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尤其是思想修养,练就深广、锐利的“第三只眼”,是多么重要。

怎样练就“第三只眼”?途径只有一个:学习。一是向书本学习,要读书,不仅读专业书,更要读政治、哲学、社会学、美学、文学等方面的书;二是要向社会学习、向时代学习,也就是读社会这本大书。记者,包括摄影记者,只有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时代精神、时代本质、时展走向、普通民众的渴求等,进行本质性地把握,才能真实地记录历史,留下时代前进的脚印和这个时代的精神影像。

再说摄影记者新闻素质的提高和新闻理念的转变。新闻摄影整日面对的是“新闻”,其工作的核心就是抓“新闻”,它与文字报道的差别仅仅在于表现手段的不同,前者靠的是文字,后者靠的是影像,但本质却是相同的,即都是新闻。所以,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一样,首先要懂得什么是新闻,什么是好新闻。也许有人会说,干新闻这么多年了,咱还不懂得什么是新闻,什么是好新闻?不见得。看看我们的新闻照片,包括这次参加年度评奖的新闻照片,你会发现,有的是新闻,有的却不太像新闻,至少称不上是好新闻。其中的差异,首先是新闻理念上的差异。

为了说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回到问题的原点,即“什么是新闻”上来。有人会说:难道搞新闻的人不明白这个基本的概念吗?不是懂不懂这个概念的问题,而是如何看待新闻的问题。现在有一些记者,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新闻与宣传的概念混为一谈,习惯于图解政策,往往是上头刚刚提倡什么,马上就能给你拿出“经验”来,这就造成了不少假新闻。具体到新闻摄影上就是摆拍现象屡禁不止的根源所在。摆拍,即使不是有意地造假,至少也是对新闻摄影这个神圣职业的不尊重。读者面对摆拍出来的所谓“新闻照片”,不能不对照片所反映的“新闻实事”的真实性表示质疑,这样的“新闻”还有什么价值?记得有一位摄影记者曾经拍了一张反映入党宣誓场景的照片,结果宣誓人面朝相机,党旗却在宣誓人背后,这岂不是笑话?

诸如此类的现象,不能单纯地归结为新闻摄影的技术问题,在更大程度上是新闻理念的问题,包括人生态度问题。干新闻这一行,最基本的从业要求是真诚。记者这个职业,要求我们必须真诚地面对生活、思考生活、领悟生活,然后真诚地记录生活、反映生活。因此,我们必须用心去做事,也就是要睁开“第三只眼”,用心灵去捕捉和表现新闻。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不会去搞假新闻,就不会去摆拍。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改革的时代,时代的进步简直是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拥抱生活,有多少生动的场景、感人的场面和可歌可泣的人物可以拍摄和报道啊,用得着去作假吗?面对火热的生活、动人的场景、时刻都在发生着的新闻,如果捕捉不到精彩的瞬间,那是我们摄影记者的失职。

新闻评奖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我们就是要通过评奖活动,促使新闻从业人员进行反思:什么是好新闻。具体到新闻摄影来说,就是什么是好照片。上述观点,好像都是常识,但问题是,我们往往会忘记常识。那么,让我们从常识出发,练就基本功,用我们真诚的心灵去拥抱生活、反映生活吧!

(作者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心理契约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 下一篇:“交叉捐肾救亲人”:丰盛的爱心报道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