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魅力

时间:2022-06-13 04:08:59

张扬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魅力

(江苏省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江海222345)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海洋。高中教材选取的古诗词内容极为丰富,艺术感染力极强,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人文底蕴、思想品德的极好材料。

然而教学现状是教师在备课时花大量时间弄清每个字、词,深入分析所用的艺术手法和蕴含的思想内涵,精心设计巩固训练的习题……课上面面俱到、挥汗如雨,学生拼命记录,费力理解。结果学生反应冷淡,气氛沉闷,知识点也没有真正吃透、领悟,连最简单的背诵任务都不能完成,诗词鉴赏更是一塌糊涂。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新课标指出: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因此,诵读在诗歌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只有用心去认识、巧妙地运用诵读教学,才可以调动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古诗文教学中诵读具有独特优势

1.诵读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领悟

古诗文课堂教学始于背诵、朗读,要让其为鉴赏、写作作铺垫,在熟读背诗之余,引导学生对名诗名句进行赏析,从中领悟诗的意境和内涵。作者把自己感受到的景、物、情、理通过传神的语言准确地呈现给读者。古诗文的学习讲究体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作者创作的动机、立意、内涵等一股脑儿地全盘端出来,让学生囫囵吞枣地接受,而必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将自身先前的独特体验融注到古诗文中,并对文本作出自己的阐释,这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我完成生动、具体、独特的个人阅读感受,真切领悟作者创作的动机,与作者心灵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得到深刻的启迪。

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长诗,学生课前自学时觉得诗意难懂,更别提全文背诵了。通过课上的亲身示范,让学生先从模仿入手,先在组内展示,然后学生进行配乐朗诵,大家点评得失,积极参与诵读体悟,在一些重要处我会询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学生就会结合对诗意的理解说出自己的理由,不知不觉中,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也越来越透彻,无形中代替了传统的枯燥的讲解、翻译或学生直接照搬参考资料的机械复述,对诗歌的全方位鉴赏已经在学生的热切参与中完成了大半,也在不知不觉中基本完成了背诵任务。在背景音乐的伴奏下,学生一时兴起,有的当堂脱稿即兴朗诵,也激起了其他表演同学的兴趣。

2.诵读促进了学生的素质培养

长期进行诗词朗读,学生被诗词优美的韵律节奏、丰富的情感内涵以及细腻多彩的手法所吸引,深深地陶醉在诗词之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如讲授岳飞的《满江红》时,教学重点应放在诵读上,多手段结合,务必要让学生读出词中蕴含的喷薄激烈的爱国热情,在诵读体悟、交流展示中,学生们接受了一次无形却更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诗歌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质。

二、古诗文教学中诵读要有技巧

首先,诵读教学要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这种读不是盲目的,要对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指导,激发起学生美读的兴趣。

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普遍十分薄弱,在开始实施的阶段,应先做好铺垫工作。每首诗词在课前都要求借助工具书先解决文意,并且坚持自己写出翻译,课上分小组交流,每组推荐优秀者展示,大家一起评价。安排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先弄懂文意,理解有助于诵读时感情的处理。在课上穿插的一些对重点句子的诵读、品味和整体赏析完成后的专项诵读、展示,学生的诵读技巧、兴趣已经初步培养出来了。

其次,要抓住诵读的一些最基本的要素: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自我完成。

2.读准节奏。古诗文节奏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古诗文是语言的仓库,佳词美句特别多,认真诵读,受益匪浅。但有些古诗文,句子深奥一点。可先自读,后出示无标点的原文,让学生揣摩句读再读。这种读已从文字层面上升到意义层面,在读中自然而然理解了文意。

3.读出语势。学生对诗文的抑扬顿挫地朗读,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意境和气势。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梦游的部分,随着场景的变换,语气也要随之变换,尤其是中间“惊梦”的部分,描写的场景阴森恐怖,语气、语调也要随之深沉、缓慢,能随文意的变化调整语气、语调,把诗词饱含的丰富情感表现出来,也就读懂了文章。

4.读懂读透。读懂读透就是能领悟诗歌的情感、艺术表现技巧。我们常说诗情画意。其实,许多诗词意味深长,诗中有画。而许多名画又配以诗词,又为画中有诗。在诗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诗歌自身美的特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

再次,要采取多种诵读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分出学习小组很必要。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展示,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组与组之间还可以开展竞赛,让课堂更加鲜活起来。

2.指导诵读的手段要多样。范读的材料可以来源于高质量的名家配乐朗读,要经过严格的筛选,这对学生的诵读训练有直接的示范指导作用。但是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范读,调动起学生的朗读愿望,然后通过领读、分组读、交叉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诵读,这样更容易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中,感悟诗词的韵味。

如教学柳永的《雨铃霖》时,教师先范读,然后让学生指出教师的处理方法,再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读,再让学生朗诵,学生很快就会悟到词中的几种意象,明白众多意象构成旅行之人孤独、寂寞、凄凉的意境,从而理解词的思想内容。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

为便于学生记忆领悟,还可以将名词、名曲或唱吟古曲,或配乐朗诵,或古词配新曲,让学生配乐诵读,似吟似歌,古意盎然。

总之,在诗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诗歌自身美的特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诵读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上一篇: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启发性思维训练 下一篇:量身定制 妙用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