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庭园经济的启示

时间:2022-06-13 01:31:30

苍溪庭园经济的启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如何让农民吃饱肚子又怀揣票子,苍溪县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了成功探索,创造出了庭园经济。一度时期庭园经济收入占苍溪县农业收入的60%以上,农民的纯收入由占农业收入的5.8%上升到58%。苍溪的庭园经济引起了国务院研究室、农业部的高度关注,曾冠以“苍溪经验”向全国推广。

苍溪是山区丘陵县,农户庭院周围有相当数量的非耕地,土地承包经营后,农民的生产自得到了承认。最初,农民利用庭院地理及空间优势养鸡鸭、栽果树,以满足自身需求的“养鸡买点盐、养猪过个年、产果弄点钱”的简单经济行为就是庭院经济的雏型。农民的生产激情迸发后,小果园、小桑园、小鱼塘、小药园、小茶园等庭院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岳东镇农民卢履芳家的小果园年收入达两万元,先前跑运输的丈夫自愧不如,自觉到妻子的果园中帮工。在改革开放前,龙山镇农民私下办庭院苗木园、药材园,背地里寻找增收的门道,虽遭禁止,但屡禁屡办。当年庭院里的能人,如今个个都成了发展农村经济的带头人。

庭院经济不需要大量集中的资本,而是在较小资金支持下滚动发展,仅仅局限在房前屋后是不行的,经济园要由点到线再到面,实现全面综合发展。2000年初,经专家论证,庭院经济更名为庭园经济。

苍溪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根据本地情况,做好发展庭园经济的规划,做到发展项目宜果则果、宜禽则禽,宜什么发展什么;发展形式既可搞种养加(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也可搞运管服(流通运输、管理服务)。不主观臆断,不搞“一刀切”,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些农户居住在大杂院,发展受制约,苍溪县就把农户住宅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既有利于发展庭园经济,又有利于国土保护。远山镇宝明村村民罗时光,原来住在大院中间,没有发展庭园经济的条件,家境一直在温饱线以下。后来村上动员他搬到荒坡上居住。房子建好后,他带领全家苦战4年,在房前屋后的荒坡上,开发出了12级、面积达6亩的台地,种植果树300多株,既绿化了荒山又建成了一个有稳定收入的果园。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苍溪县85%的农户建了生态经济园,为增收打下了长远又坚实的基础。

如今,苍溪庭园经济正以“户办工程建家、三村建设连片”的生态小康新农村模式蓬勃发展。审视庭园经济的发展历程,无不包含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首先引导农民科学规划、长远发展。在不破坏生态植被、不侵占良田沃土、不违法经营的原则下,政府出台了发展庭园经济比较灵活的政策及奖励办法。正如县上当年所倡导的“清屋后、理房前,三规四改建庭园;畜满栏、果满园,园养猪、猪养园,鱼塘沼气好循环”,这就是一幅庭园经济科学规划图。其次是尊重农民意愿在发展中创新。自2004年农业部、九三学社中央和四川省政府在苍溪举行全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高层专家论坛后,在农民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苍溪提出了庭园经济“六个一”的标准,即每户有一个经济园、一眼卫生井、一个蓄水池、一口沼气池、一条硬化路、一套卫生舒适的生态农居。生态庭园经济“六个一”建设,构造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果桑园套种蔬菜饲料,喂养畜禽,厩肥发展沼气,沼液沼渣作肥料;蓄水池既保证了庭园灌溉,又可搞水产养殖;卫生井、生态农居和硬化路改善农民水产、生活环境,提升了生活质量。

20多年来,苍溪县庭园改土、开发非耕地和中低产田土4万多亩,把300多平方公里荒山坡改造成了经济园,森林覆盖率比上世纪80年代初提高25个百分点。现在的庭园经济已开始由产业化经营向现代农业迈进。庭园经济不失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功路子,必将为我国新农村建设起到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上一篇:承包地和建筑物恢复重建有了政策依据 下一篇:架起群众生命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