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是门学问

时间:2022-06-13 12:40:49

近日美国心理学会会刊的一项研究表明,安慰是门学问,能让受伤的心快速愈合,还能给自己带来心灵慰藉,更是拉近人与人关系的“催化剂”。

超半数人不会安慰人

2012年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54%的受访者自称不太会安慰人,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46%的人有过“越安慰越糟糕”的经历。

从心理学角度看,首先,假如自身不够坚强,那么别人的痛苦往往令我们想起自己的痛苦,进而心慌意乱。其次,如果父母不善于安慰他人或相互安慰,孩子长大后就不太会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更不知道如何安慰别人。最后,还有一些人曾经笨拙地尝试去安慰别人,但别人不仅不领情,甚至还产生误解,导致他们认定自己天生就没有安慰人的能力。

悲哀的是,不少现代人在物欲横流的快节奏生活中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愿意安慰别人,林语堂先生分析说,中国人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主要与缺乏保障有关。

安慰要对症下药

安慰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和睿智的语言。那些忍受痛苦的人需要一个愿意听自己讲故事的人、一个愿意在自己心情低落时相伴左右的人。这是感性的需求,无需理性的分析和评判。

具体做起来,第一,尝试理解倾诉者的痛楚,花点时间陪他。与其用诸如“如果我是你”、“多大点事”、“你要坚强”、“早就跟你说了”之类的话,强迫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或用一些笨拙的建议让对方不知所从,还不如充当一双耐心的耳朵。鼓励对方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会有助于他自己把事情弄清楚,有助于分担其痛苦,甚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某些行为和举动更能平息对方的情绪,比如看着对方的眼睛微笑、陪对方四处奔走打听消息等。这样做是为了让对方明白,尽管你什么也没有说,但他完全可以指望你。

第三,适当的言语沟通也很重要。安慰其实是种分享,只需要向对方显示自己的存在和陪伴,敢于说出自己面对别人痛苦时的感受。可以分享自己类似的感受:“我丢工作那段时间也很难过,当时我告诉自己不能被打倒。”这样的话语才是安慰人最好的“箴言”。还告诉对方:“只要你需要我的陪伴,就可以打电话给我。”

第四,安慰人要对症下药。容易自卑的人会抗拒朋友对他的正面评价,并拒绝接受鼓励的言辞。安慰这样的朋友时,包容和理解胜过鼓励的话语。

(摘自39健康)

上一篇:获益终生的标准答案 下一篇:为他守口如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