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化痰祛浊法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40例观察

时间:2022-06-13 06:31:25

摘要:目的 探讨健脾化痰祛浊法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疗效及对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收集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诊断标准同时又符合脾虚痰滞证中医辨证标准者40例。结果 治疗后中医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明显下降。结论 健脾化痰祛浊法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脾虚痰滞;健脾化痰祛浊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即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组织对胰岛素生理作用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主要是指肝脏、肌肉、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生物学效应的反应性下降或缺失而导致的相关病理变化和表现,现泛指胰岛素在周的早期围组织摄取和清除葡萄糖的作用减低。笔者自2011年以来在基础治疗以外,应用健脾化痰法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内门诊或住院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患4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45~69岁。病程2~10年。

1.2诊断标准

1.2.1糖尿病诊断标准 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脾虚痰滞证的诊断标准,即主证:胸脘痞闷,食少纳呆,神疲乏力,周体困重;次证:少气懒言,口渴不欲饮,口中黏腻或有甜味;舌脉:舌体胖大有齿痕,苔厚腻,脉虚弱无力。具备主证2项,或主证1项加次证2项,参照舌脉即可诊断。

1.2.2胰岛素抵抗诊断标准 参考《胰岛素抵抗综合症》[3]中相关内容制定:即符合以上糖尿病诊断标准,对胰岛素治疗不敏感,血清空腹胰岛素浓度正常或增高者。

1.3纳入标准 凡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者。排除标准:①经确诊为1型糖尿病,其他类型糖尿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②存在糖尿病急性并发症③年龄在70岁,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④有严重心、肝、肾等大血管或微血管并发症或合并有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存在精神问题患者;⑤凡不符合纳入标准,资料来源不全的患者。

1.4方法 在基础治疗(非药物治疗,如戒烟、限酒、运动、低盐低脂低糖、良好生活习惯等)加上健脾化痰祛浊法,予黄芪30 g,白术、茯苓各15 g,葛根、丹参、鸡内金、藿香、佩兰、黄柏各12 g,苍术9 g,砂仁6 g,薏苡仁21 g,鸡血藤30 g。1剂/d,水煎分2次服。治疗12 w后观察疗效。

2治疗结果

40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40例患者治疗前平均空腹血糖(10.01±1.39)mmol/L,治疗后降至(6.10±1.10)mmol/L,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平均餐后血糖治疗前(15.97±3.97)mmol/l,与治疗后(7.37±2.83)mmol/L比较也有明显降低;平均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治疗前(32.33±5.93)mmol/L,治疗后降至(17.93±4.17)mmol/L,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的降低。

3体会

研究IR机理,总属过食肥甘厚腻,醇酒炙焯,困遏脾土,脾主运化功能失职,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水谷不归正化,湿浊内生,气机阻滞,久则成消渴之病。病源于湿浊阻滞,而非阴虚,治当芳香化浊,宣化祛湿,俾湿去则脾旺,水精四布,消渴自止。治疗上以健脾益气治其本,既可化痰除湿,又可防痰湿再生,从根本上杜绝生痰之源。其次应注重行气,因"痰随气消"加入行气之品可增强化痰之力,另外,痰湿易阻滞经脉致血行不畅而形成瘀血,致痰瘀互结,胶着不化,因此痰湿夹瘀者可适当加入活血祛瘀之品,增强祛痰化浊之力。再者痰湿阻滞日久湿热内蕴,必要时配以清热药。痰湿还会引起其他变证或与其他病耶兼夹致病,因此要兼顾调理其他脏腑功能,同时要辨证施治。

总之,痰湿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治疗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在健脾除湿化痰的基础上,兼顾行气、活血、清热及调理其他脏腑功能等治法,方能得到良效。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7-79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编.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1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5.

[3]李秀钧.胰岛素抵抗综合征[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24.

上一篇:10例婴儿捂热综合征的护理体会 下一篇: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患者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