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读后感

时间:2022-06-13 06:15:18

我记得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没有畅销小说热火朝天的宣传,反而平平静静地被出版再出版。我是艰难才向同学借到这本书的,那个书荒的高中时代,能够存一本小说是一件艰难的事情。

苦于对老一辈缺乏了解,第一次读这本书印象仅限于一位有趣的老人养有一头名叫“福贵”的老牛,在一个祥和的下午和一位知青讲述了他所经历过的岁月。后来知识不断积累,再读这本书的时候竟然会替这位老人落泪。某种隐约的情感在心底萦绕,特别是看到这位老人的名字也叫福贵的时候。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福贵的地主儿子,在父亲的庇护下享受着骄奢淫逸,纸醉金迷的生活,但因为游手好闲而染上了赌的嗜好,因此输掉了家里的一百多亩地,家族由胜转衰,也拉开了福贵艰苦的生活历程。当家人因为各种疾病、意外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抱怨的话。这样一种活着的态度让我倍感崇敬,像余华所说的那样“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是经典作品才能给人一种情感上的回味。

和《平凡的世界》里所诉说的主线相同,《活着》里面的人物就是经历了一个历史时期内既定人物群与时代交锋的一个缩影。福贵的“生活”遭遇不同形态的“政治”时所受到的种种压迫,使得他的人物形象变得丰满。作者又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去描绘福贵的一生,给人倾听故事的直观感受,没有华丽的辞藻,朴实粗砺,直抵人心。福贵所经历的内战、三反五反、、等社会变革,恰好反映了中国旧时代下农民阶级生活的悲惨图景,当这部小说以沉重的结尾画上了句号,我更能从中感受到这是一次残忍的阅读,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能理解的是,在身边的至亲一个个地离开自己,福贵是怎么撑起自己的精神世界。死亡重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第一个就是他的父亲先他而去。福贵的父亲虽然是地主,腰缠万贯,可在自己儿子的眼里依然是贫农一个,因为他“跟牲畜似的喜欢到野地里拉屎”,他的命也是因为在粪坑上站不稳摔下来而结束。父亲死了,加上自己败家,娘家人把他怀孕的妻子家珍接回家去,当时还在父亲坟前哭丧的他,面对娘家人的落井下石却无能为力。儿子半岁时,家珍才携儿子从娘家逃了回来,可惜好景不长,福贵母亲大病一场,福贵到城里找郎中给母亲治病被拉去做了壮丁,几年后回家,母亲已去世,女儿因为发高烧变成了聋哑人。为了让长大的儿子读书,福贵迫不得已把凤霞送人。1958年化运动开始,大炼钢运动时家里的铁锅、炉具都被拿去炼铁,家里仅有的五亩良田和儿子心喜的两只羊羔归所有。在最艰难的慌灾时期,自然灾害把福贵一家推上了绝路,水稻失收,吃饭只能掺着南瓜叶、树皮和着野菜一起吃。接着儿子有庆因为在校长生孩子大出血需要献血的时候,被无良医生抽血抽干而死。妻子家珍知道消息大病一场,身体大不如以前,女儿凤霞忍不住对父母亲的思念,从养父母那里连夜跑了回来,不久后,家珍给她找了个歪头的搬运工做丈夫。

这时候也开始了,战友春生因为是旧县长在城里被认为是走资派,每天被吊起来毒打,实在忍受不住,来跟福贵永别,两个月后福贵听说春生在县长大楼里上吊自杀。然后凤霞生孩子大出血死了,家珍给孩子取名“苦根”,三个月后家珍也因为身体不适而离别了福贵。苦根在他爹和福贵的拉扯下不断长大,可悲的是苦根四岁,他爹在建筑工地被两排水泥板夹死,他死的时候脖子突然伸直了,嘴巴张的很大,那是在喊他的儿子。没多久苦根因为生病,福贵给他煮了难得吃上一次的豆子,苦根嘴馋,吃太多撑死了。往后的日子只能是福贵自己一个人过,他去菜市场看到快要被屠宰的老牛在落泪,于是买了它下来,给它取了名字叫做“福贵”。

由父亲到自己的孙子的相继离去,福贵在故事的结尾表现的还是很淡然,我当然知道那是作者在写这个故事,但是故事里的福贵要是真的经历了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灾难也必然是坦然的心态。如小说结尾所说“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女儿,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一切都回归到了自然的状态,感觉什么都么有发生,却眼看着很残忍的事在福贵身上发生了一遍。“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看到这句话时我内心的难以平静就像听了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不希望讲述着拍拍屁股走人,可福贵还是会走的,因为他是属于旧时代的缩影。或许正是因为他太平静,太冷静,所说的语言对于他来说似乎都是无关痛痒的才会让人难以置信,从而思考为何面对如此坎坷的一生,老人却能如此淡定?是麻木,抑或是其他?我想应该是坚忍。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福贵也说:“做人还是平常一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福贵传达的是一种没有权欲,与世无争的生活观念,这可能和大时代的我们所理解的活着有南辕北辙的意思。但是作者正是想通过对福贵的生活进行抽丝剥茧,打破我们对日常生活的习惯思维,描绘农民阶层面对现实压迫所表现出来的无奈,让我们从中得到思考。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道理我都懂,可是做起来却很难。平平淡淡才是真是很多人都懂的道理,但是没有多少人能够去放下物质上的享受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能够做到物质和精神同样富足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黄灯教授在《一个农村儿媳的乡村图景》一文中深刻揭示了当代农村的生活和人们思维的状况,“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引发了无数人的思考。这种“活着”与福贵的已经有大不同的含义,我们现在是在活着找出出路,找到自己的活法,在这个时代更替的步伐中忍受现实的残酷,并不断斗争。

上一篇:区百企联村活动典型经验材料 下一篇:《教海漫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