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边穴不同角度刺法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临床疗效研究

时间:2022-06-13 04:50:22

秩边穴不同角度刺法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临床疗效研究

【摘要】

目的:探求秩边穴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最佳针刺角度;以秩边穴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为例,开创腧穴的针刺角度学说。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40例病例随机分成四组,治疗组60例,对照a组60例、b组60例、c组60例,分别采用向内5±1.1度斜刺、直刺、向外5±1.1度斜刺和假刺法。1月为1疗程,疗程期满,统计疗效。结果:一疗程后治疗组和对照a、b、c组疾病疗效比较:临床控制率分别为60.00%、35.00%、23.33%、0.00%;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80.00%、56.67%9、13.33%,治疗组临床控制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降低NIH-CPSI评分、EPS-卵磷脂小体的疗效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对照组间差异明显,但对EPS-WBC的疗效不明显,各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向内斜刺5±1.1度为秩边穴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最佳针刺角度,疗效确切;腧穴的针刺角度对治疗效果影响显著。

【关键词】针刺;秩边穴;刺法;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71-01

前列腺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错综复杂,目前还没有一种学说能科学地、完整地阐明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特别是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西医往往缺乏彻底有效的治疗药物,致使本病治愈率低,复发率高,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探求针灸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方法,我们对240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采用单一腧穴、不同角度刺法进行对照治疗,对疗效进行客观评价。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拟选2009年7月―2011年2月来我院针灸科就诊的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筛选,筛选出240例,年龄范围在25-60岁。治疗组60例,平均年龄43.2岁,病程1-3年;对照a组60例,平均年龄41.8岁,病程1-3年;、b组60例平均年龄42.1岁,病程1-3年;c组60例,平均年龄40.9岁,病程1-3年.

上述四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依据

1.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西医诊断标准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

穴方:双侧秩边穴

针具:华佗牌毫针规格0.30mm×65mm

操作:患者俯卧床上,充分暴露治疗部位,严格按照六版教材《腧穴学》中的“秩边穴”(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进行取穴,左右各一。局部常规消毒,右手持针快速刺入皮下,以床面为水平坐标,通过穴位的垂直线为纵坐标,针尖以垂直线为参数向内5±1.1度,针尖在水平线上。深度50±3mm。以针感传到小腹为宜。留针20分钟。

1.3.2对照a、b、c组

穴方:双侧秩边穴

治疗方法:详见表1

四组患者除使用针刺治疗外,均未接受其他治疗。

组别针刺方法秩边穴刺入深度

治疗组针尖以垂直线为参数向内5±1.1度,针尖在水平线上。以针感传到小腹为宜。50±3mm

对照a组针尖沿垂直线进入,以针感在局部酸胀为宜。50±3mm

对照b组针尖以垂直线为参数向外5±1.1度,针尖在水平线上,以针感向臀部及腿部传到为宜。50±3mm

对照c组垂直点刺,不刺入皮肤,以局部有针感为宜。――

1.3.3疗程:隔日1次,1月为1疗程。

2结果

经X2检验,治疗组临床控制率、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P

经t检验,治疗组治疗前症状评分和对照组比较*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差值比较ΔP

经X2检验结果显示,治疗前四组卵磷脂小体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对卵磷脂小体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经t检验结果显示,治疗前四组前列腺液镜检WBC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一疗程后四组对EPS-WBC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abacterialprostatitis,CNP)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临床特征是骨盆痛或会阴区痛、排尿刺激症以及不良。在小于50岁的男性泌尿科就诊患者,慢性前列腺炎最为常见[4]。在临床前列腺炎诊断中,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诊断超过90%-95%。此疾病对患者的健康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较为明显[5]。

前列腺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错综复杂,西医缺乏彻底有效的治疗药物,现代研究证明针灸某些穴位有抗炎和抗变态反应,镇静止痛,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作用,能较好地解除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引起的腺管梗阻,排除郁结的分泌物,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从而有效地控制和消除炎症,使前列腺逐步恢复正常。孙自学[6]等以芒针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63例。选取30号6寸芒针,刺秩边穴,进针5寸左右,以针感放射到少腹、会为佳,不留针;以3寸芒针刺气海、中级、水道(双)穴,以针感放射到尿道、会为度,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在以上主穴基础上根据患者症状辩证选配其他穴位。隔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结果患者疼痛不适评分、排尿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改善(p

现代研究证明针灸某些穴位有抗炎和抗变态反应,镇静止痛,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作用,能较好地解除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引起的腺管梗阻,排除郁结的分泌物,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从而有效地控制和消除炎症,使前列腺逐步恢复正常。秩边穴属膀胱经穴,位于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具有的清热利湿功能,对前列腺病有特殊疗效。针刺秩边穴可治疗泌尿和生殖系统各种病症:阳萎,早泻,泌尿系感染,尿失禁,尿闭,尿等待,尿不净等.针尖刺向水道穴就可治疗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而且疗效十分显著。前列腺病往往和泌尿系病同时存在,所以在临床治疗前列腺病时应控制针刺角度,以针感传到小腹会阴为宜。

4结论

总之,针刺秩边穴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疗效确切,但依针刺角度不同,疗效各异,据本组240例病例观察最佳针刺角度为向内斜刺5±1.1度,以针感传到小腹会阴为宜。

参考文献

[1]贾玉森。前列腺病临床荟萃[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10.

[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8-172.

[3]戴继灿.介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积分指数(NIH-CPSI)[J].中国男科学杂志,2000,14(1):62

[4]孙自学,吴宏东。芒针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年第21卷第1期,77-77页

上一篇:县级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体会 下一篇:环跳穴在中医减痛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