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时代的英雄

时间:2022-06-13 03:52:48

再现时代的英雄

影片开场,伴着激越的音乐和渐次出现的古旧却寒光不减的兵器,营造了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氛,预示着一场大战的临近,不禁让人想起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本片的成功之处,就是磨去了兵器的千年锈痕,鲜活再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

本片的妙处不是对历史做了一次纪录片式的拍摄,也不是对小说《三国演义》进行一次电影的翻版,而是从历史与小说中提炼出了“赤壁”这个深入人心的名词,通过人物的重新塑造,在部分地还原了历史的精神的同时又巧妙地体现了现代的价值观,可以说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对赤壁之战做出的又一次颇有意味的诠释与反思。

一、想当年,三国周郎赤壁

说到部分地还原了历史,就不得不谈到片中周瑜的形象。

在大家熟悉的小说《三国演义》中,周瑜是那个“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愚蠢将军,是那个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吐血而死的气量狭小之人。可是在坡的诗中,周瑜还有另一种面貌“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两个形象哪个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呢?

史载周瑜确实是少年英雄,威震江东,是孙策最为倚重和信任的知己,孙策曾说过“吾得卿,谐也”。赤壁一役,完全由他独自指挥。战役发生之时,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并不高,正在后方为刘备准备粮草,相对于大都督周瑜来说,几乎是个无名小卒,二人既不曾相见相识,又何来斗气之说呢?且周瑜素有“雅量高志”的美名。周瑜的部下程普曾经因为年长的原因不愿屈居周郎之下,多次表示不满,而周瑜就像蔺相如对廉颇一样,对程普处处谦让,终于使东吴军中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后来,程普对别人感叹说: “跟周公瑾相交,好比饮味道浓厚的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电影中吴军吃汤圆时,甘兴、鲁肃、黄盖乃至孙权等人纷纷从自己碗里拿出一个汤圆放到周瑜碗中,也是周瑜对上拥有主公的绝对信任,对下获得众将归心的真实写照。

本片正是通过梁朝伟版周瑜还原了“三国周郎赤壁”中那位真正的周公瑾。赤壁的练兵场上,兵士们个个虎虎生威,整齐划一地随着主将羽扇的挥动进退得法,能够训练出如此威武之师而又能够端坐高堂,指挥若定的将军,其勇武有谋,深谙兵法之妙可见一斑。继而笛声响起,万籁俱静,声如松涛,犹如白云翻滚,只是音律上犹欠一份精准。这时,作为主将的周瑜停止练兵,亲自为小牧童指点,可见其气度。这个场景,或许是取意于“曲有误,周郎顾”的民谚。以此作为周瑜的出场,耐人寻味,未见其人,先见其阵,先感其气(质),面对这个威武而亲切的将军,小说中周瑜狭隘的形象已然烟消云散。

在本片中,将军的形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儒将。如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另一种是武功盖世,冲锋陷阵的豪杰。如戏文中唱到的“青龙偃月神鬼皆愁”的关云长;“当阳桥前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的张翼德,“长阪坡,救阿斗,杀的曹兵个个愁”的赵子龙,而本片中的周瑜形象,正是这两种形象的结合。一个颇有诗意的场景是,小乔端坐在茶桌旁文火煮茶,周瑜身穿一袭白衣仗剑而舞。小乔随着剑的起伏不时评论着,“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不动如山。”剑法的精湛与评价的精彩相得益彰,这便显示出了周瑜剑道的精进。较关张等人来说对“武”的演绎少了一份嗜血的野蛮,多了一份赏心悦目。

在战场上,当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诸葛亮所设的八卦连环阵中交战正酣时,作为主将的周瑜也不再满足于摇扇观战,而是直接杀入阵中,横扫千军。这比作为谋士的诸葛亮又多了一丝英武之气。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本片的另一个精彩之处体现在重建周瑜与诸葛亮的关系上。

前面说到,从史实的角度看,赤壁之战发生时,诸葛亮并未起到明显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对战争可有可无的角色。同时,诸葛亮与周瑜在性格和风度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的形象特征几乎是重叠的。

小说《三国演义》之所以把周郎塑造成气量狭小之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突出诸葛亮足智多谋和避免人物形象重复。在本片中,如果去掉诸葛亮无疑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和精彩程度,还会冒违反观众经验的风险,如果留下诸葛亮,又该如何使这一形象从冗余变得有新意呢?本片中,诸葛亮作为周瑜的知己形象出现,一方面还原了周瑜诸葛亮雅量的风度,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当代社会的审美理想,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少一份嫉妒,多一份欣赏。

上部中周瑜与诸葛亮在初次见面时,两人通过琴的合奏,在对曹作战的态度上达到了默契。把一个关乎国家生死的决策放在宴席之上、琴歌之间作出,一方面表现了二人举重若轻的气度,另一方面,让人想起到了高山流水识知音。这不再是“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而是一种相见恨晚的欣喜,惺惺相惜的欣赏,珠联璧合的合作。

虽然在一些场景和对话中暗含了二人的比试,和将来反目的可能,但二人之间的对立,始终把握一个度,任何一方都没有狭隘的嫉妒,而是上升为一种更高的境界。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嫉妒应像一位高贵的勇士蹙眉叹息,而不是一群烂兵丁的深夜混斗,像两座雪山的千年对峙,而不是一树乱缠藤绕树干。她曾是两位孤独诗人一辈子的相互探寻,它曾是无数贵族青年决斗前的默默托付。”这样的感情高贵而动人。

三、谁言女子不如男

本片的时代气息,更鲜明地体现在了片中的两位女性――孙尚香和小乔的形象中。

孙尚香不再是戏中那个任人摆布的贵族女子,而成了一个红衣飘飘,勇敢而机灵的女中豪杰,像一团火般热情艳丽,可爱无比。他和曹军士兵叔材的一段相遇让人在快乐的笑声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不仁,生出反战之思。

和热烈如火的尚香相比,小乔是温柔如水的,然而,她为了深爱的家乡和亲人,却敢于以身犯险,去拖延曹兵的进攻,为自己的家乡负起责任。正如“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她成功了!她的功劳不是可以和周瑜诸葛亮相比肩吗?

虽然这不是历史的真实,但却是善和美的,两位女性所表现出的热爱和平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国家兴亡,匹女有责”也正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可以说以上这些形象的塑造都是非常成功的。

然而本片也有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对曹操的塑造。片中的曹操显得奸之有余,雄之不足,且残暴专横。这绝不是具有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大海般恢弘的胸襟,大海般宏伟的气魄,大海般壮丽的人生的曹丞相。曹操在乱世中追求理想百折不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样的人,不是更该令人肃然起敬吗?另外,片中把曹操对东吴的进攻归因于小乔,显然受到“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影响。实际上,“二乔”确指两座桥,代表着江东的土地,代表着统一的决心,把它当成二人,其实是一种冤枉和贬低。

当然曹操的反面形象可能是受传统拥刘贬曹思想的影响,在片中以反面形象出现的曹操也符合国人善恶分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欣赏习惯。可如果能够进一步表现出曹操统一动机的合理性,是否冲突会显得更加深刻?例如《王者之心》取材于中世纪骑士传奇特里斯坦与伊瑟,原本残忍的马克王在片中变得宽容仁厚,反而使二人之间的爱情更加矛盾,使观者更加为之动容。又如新编京剧《曹操与杨修》中一个珍惜人才的曹操比一个冷面冷心的曹操更令人难忘。这也是尚长荣老先生在排演时主张把曹操脸谱中原来的冷白换做暖白的原因。因此我想,当我们再次审视《赤壁》时,不妨同时展示曹操的英雄气度,刘备的宽厚仁慈,孙权的意气风发,把对错是非的评价权留给观众吧。

上一篇:浅谈广播语言与修辞学的关联 下一篇:在裂变中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