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已无杨德昌等

时间:2022-06-13 02:36:52

世间已无杨德昌

文/风月无边

不经意间,杨德昌先生便去了。网上关于杨先生逝世的报道铺天盖地,他生前未曾享受过如此荣光。但许多是大书特书他与蔡琴的情史,连搜狐头版的报道标题也赫然是“蔡琴前夫杨德昌逝世”,不禁让人感到悲凉。

杨德昌的离去,让华语影坛丧失了最锐利的都市生活的记录者、批判者。贾樟柯也许够锐利,不过似乎只在县城发生作用,对于城市生活,他还没找到自己的叙述方式。侯孝贤的目光越来越多投向城市,但他却流连在男女的世界里。何况,年近六十的他,也显出创作衰退的迹象了。陈果的《香港制造》一度让我惊喜,但后来的几部片子实在很一般,也许久没有新作问世了吧。

时至今日,在大陆,描述底层和乡村的电影算是不少了,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但审视城市生活的成功作品则屈指可数,我印象深刻的大概要追溯到黄建新的《脸对脸,背靠背》。

那些生活在城市的导演,为什么对自身的生存处境视而不见,反而一味到乡村和荒野中去追寻呢?或者说,为什么曾在乡村的导演,在进入城市后,仍只醉心于乡村经验呢?原因大概有几方面,一是青春记忆的难以抹杀;二是大部分青年导演的生存处境让他们不由自主关注底层;三是描述自己所处的地方,更近,也更难客观;四是或许还有一些隐忧。把镜头对准都市,对准自己所处的环境,意味着不仅要反思所身处的环境,以及在这个环境中生存的他人、朋友和自己,反思、批判自己和朋友实在是痛苦和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想想杨导电影中那些卑劣伪善的知识分子吧,这在电影圈也是种普遍的景象吧;五是底层的痛苦,那些满目创痍的景象更能在人们心中被无限地放大,更能获得理解和共鸣。这些影片的绝大部分观众也在城市,对遥远事物的悲悯总比看着自己被解剖开更容易接受。

正因为如此,杨德昌才显得如此卓尔不群,如此可贵。他的离去,意味着那只时时刺痛我们的牛氓不再挥舞他锐利的手术刀了。杨先生大概就是鲁迅所说的那种“无情地解剖他人,然而更无情地解剖自己”的人。

我想,缅怀杨先生的最好方式,就是时不时把那些会刺痛灵魂的电影翻出来,看一看,想一想,末了对生活有一点影响,对生命有一点触动,先生在天堂也就安慰了。

.cn/gaoyihang

艺术电影:小众甜品 大众鸡肋

文/韩浩月

一个月的时间里,世界影坛损失了三位大师级别的导演,台湾的杨德昌,瑞典的伯格曼,意大利的安东尼奥尼。三位大师的去世,抛开电影圈和媒体圈,没有多少人内心会为之生起波澜。处于人们视线中心的,是暑期上映的大片,是正在制作中让人期待的商业大片,人们津津乐道依靠技术手段制造出的震撼视觉和声效,讨论的是商业大片拍摄过程中的主演换角、男女明星的绯闻。如果说大师是巨匠,那么大片就是金刚,人们宁可去关注有着巨大身高的毛茸茸的动物,也不会关心大师苍老身躯背后的故事。电影娱乐被大片一统天下,大师的存在仿佛只是为了在他们去世时纪念一下,或者供人们在闲暇时忽然想起,原来电影也曾经是伟大的艺术而不是计算机生产出来的一次性消费品。

著名导演田壮壮说过一句话,“我的电影是拍给下一世纪的人看的”,这是一句得罪观众的话,但却切中了电影发展的要害。我们现在说起去世的三位导演的作品,大多是他们最辉煌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代表作,不知道再几十年或一百年过去,未来的观众说起现在的电影,会把大师的称谓放在谁的头上,哪些电影会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经典之作。如果他们的选择越过了当下,还是选择了杨德昌、伯格曼们,那说明我们现在的电影工业是有问题的,它创造了巨大的票房价值,却损伤了电影最富魅力的本质。如果他们选择了曾经被批判的体无完肤的一些大片,比如张艺谋、陈凯歌的一些作品,那才真的说明一个时代过去了,一个属于理想主义、属于批判和创造的时代落下了帷幕,迎来了属于消费主义和感官享受的时代。

对于三位导演的纪念,是精英媒体的纪念,是小众群体的纪念,我注意到,与少数精英媒体以几个版面作报道相比,一些市民媒体最多只给了一条几百字消息那么大的版面,这说明被电影迷备加推崇的这几位大导演,在大众心目中的知名度和号召力是多么无力。前不久凤凰卫视做了一期节目,著名导演何平认为“人类选择什么,什么就是对的。当人类不选择了,你别给我说你多深刻,你多有超前意识,没用。”我所理解何平的言下之意是,电影大师们的作品不能够获得更多人的认同,是和观众的选择分不开的,那么我们要怪大师电影的媚雅,还是怪大众的媚俗?

面对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愈加尖锐的矛盾,一些影迷提出,当下很多好电影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影迷也应负起责任。但影迷是影迷,观众是观众,前者代表的小众喜爱,永远取代不了后者的集体选择。很多导演在艺术和商业中间左右摇摆,两相迎合的结果造就了一批没有价值的电影。一些导演的名利双收思想太明显,脚踩艺术和票房两只船,最终可能两者皆失,只能寄希望于后人看走眼,送上一顶廉价的大师帽子。

.cn/hanhaoyue

雅趣的《吴清源》

文/清影像

终于买到了田壮壮的《吴清源》,有点舍不得的看完了。感觉很喜欢。

缺憾当然是有的,从头到尾都是。当然这个缺憾绝对不是“沉闷”、“无聊”――你怕闷看什么《吴清源》啊;也不是“没什么故事情节”,想看故事找故事会去,要不上网看看女性论坛;甚至都不是“不了解相关背景就看不懂”,对于某些艺术片,您还就得虚心一点,花十分钟找一些背景资料看看,就当温习下历史课。

自然,大多数电影都用不着做这么多准备,可总有些片子值得例外的。你要是不懂围棋,那开头的“布局”与最后一个镜头“天元”的完美呼应,就完全看不懂了。其实看《吴清源》,更多时候需要把自己放空去看,不要在脑子里预想什么“人物传记片”应有的形式,这样也许会感应到惊喜。

影片大概有两条线,一条是围棋,一条是信仰。两者交缠、争斗、支撑,最后和谐。让我拍案叫好的是,所有关于围棋的段落,拍得美丽异常――我没想到田壮壮能做到这一程度,很不容易。每一个围绕着下棋之前、之后的视听段落,都显出了导演、摄影、美工的一流技巧。各有雅趣,值得细品。可惜的是,所有关于信仰的段落,都像无本之木,徒具表相。

我觉得影片应该加强在围棋方面的内容,哪怕不拍棋局本身,光是对局者、光与声的环境、观棋人、时局与时间的痕迹,这些东西已经在影片里有着出色表达,并完全有可能深入一步,这样人物内心的戏才能完整被衬托起来――毕竟,吴清源不是哲学家、思想家,他是棋圣。没有了围棋的光彩,这整个人都缺乏了光彩。目前这条线的处理,不能说不好,只是说还不过瘾,导演的重心并没有放在这个地方,可以说减弱了这片本该更诱人的风景。

信仰那条线也同等重要,但相比之下,棋局戏份太少了,而信仰的段落又处理不当,大多数的人物行为与情绪都缺乏铺垫,较难产生共鸣――很大原因是剧本结构问题。就这么点场景内容,视听部分已经尽了足够多的力量了,可就是缺戏。

看片子还能感觉到很多问题,生硬感(估计是钱的关系导致战争场景的不可信)、跳跃感(只有片段没有整体,人物前后照顾不周),演员的设计(吴老都六十了,可张震的装与声音还停留在三十多岁的样子,与老头木谷实怎么也对应不起来)。有些问题可以改进,有些却很难改:换一个导演来拍,就能拍得好了吗?这个人物,这种题材,根本就是一道巨大的难题;而且还有一个前提,你不能轻易胡编乱造对话与场景,按田壮壮的说法是,人家吴老还活着呢,你在那里瞎编显得就相当不厚道了。

由《史瑞克3》的上映所联想到的

文/蕾姐

本人对美国动画片尤其偏爱,从当年的《狮子王》《阿拉丁神灯》,以及后来的《玩具总动员》《史瑞克》系列影片无一不是影院观赏加D9收藏。它们凭借着震撼的视觉效果、颠覆式的情节和有血有肉的人物性格为观众所喜爱。

但做此文的目的并不是为《史瑞克3》的上映欢呼雀跃,相反,却是要来泼冷水。

虽然此片在美国票房情况喜人,但我却仍敢说:《史瑞克3》的全国票房不会太高。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中国观众对动画片的守旧见解所导致的美国动画水土不服。

对于美国人来说,动画片绝不仅仅是给孩子提供娱乐的一种影视作品。也许只是因为动画这种表现形式相对特殊,卡通的造型更能吸引孩子罢了,但其表现的内容却不拘泥于其外在形式。许多成年人才能够理解的题材都可以通过动画片来表述,而这正是吸引成年人观看动画片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令动画片可以在美国大卖特卖,甚至超过由大明星主演的商业大片的原因。

在国内,“动画片是儿童的专利”这一观念根深蒂固,看客可以随便找个长辈来问问,“大人应该看动画片么?”我相信回答一定是否定的。不仅如此,很多年龄在20-30岁的年轻观众群体也似乎持有这样的观点。记得当年发行《史瑞克2》时,我在影院观察,家长带着孩子在影院流连,选择即将观看的影片时,父母最终放弃了《史瑞克》是本能的排斥动画片这一影片形式,认为自己是成年人,怎么能看动画片呢?而孩子却也最终放弃《史瑞克》,因为看不懂片中那极具颠覆性的情节和恶搞其他影片所制造的笑料。

因此,“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这句俗语最适合形容美国动画片在中国的尴尬境况。尤其是以《史瑞克》系列动画片为代表的“成年人动画”更是难以在国内取得观众认同。

当初的《史瑞克2》全国仅1000万出头的票房,这一次的第三集又能有多大作为呢?估计发行方已经认识到了此类型影片在国内的先天不足,因此决定用数字这种节约成本的方式来运作影片,最大限度的规避了发行风险。

在《蜘蛛侠》《变形金刚》等美国大片多重夹击下,我们的本土电影显得那样的无力和惨弱,但似乎动画片领域却因为"在某些问题上我们依旧顽固和落后的传统观念"而稍稍显出对美国货有那点微弱的抵抗力。虽然这抵抗力来的尴尬,却不失为我们民族电影开拓市场的一个良好机遇。说来也巧,6月份上映的国产动画片《宝葫芦的秘密》虽然在网上成为了众多影评爱好者的众矢之的,但2000多万的票房可以称得上叹为观止。

推而广之,希望国内那些用动辄千万甚至上亿的钞票砸出个古装大片的导演,以及那些获奖无数却票房惨淡的艺术导演们,也该换换思路了。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因素不仅仅局限在投资多少或奖杯的含金量,试着尝试换个思路,也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my/flicklover/

上一篇:小香玉:真实生活成就“金鸡” 下一篇:拼到最后拼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