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驰 一匹被速度击垮的黑马

时间:2022-06-12 11:27:28

引文 当一个大企业的危机爆发的时候,首先表现为细节上的失误,继而内外交困,烦恼频至。从2004年秋天开始,时运不济的顺驰集团董事长孙宏斌便陷入到了这样的泥潭里。

1994年3月,孙宏斌怀揣着柳传志借给他的50万元,离开北京来到了天津。他租了一个临街的小院子,办起了一家小小的房地产销售公司,并给公司起名叫“顺驰”。

顺驰主要的业务是做房产中介。跟那些小打小闹的公司不同,孙宏斌总是怂恿开发商大量投放广告。他聘用的销售人员也全部是大学本科毕业生,一拉到市场上,就显得非常的与众不同。

1998年,国家停止福利分房政策,接着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取消了以往对个人住房信贷的多种限制,并允许多家商业银行进入住宅抵押贷款市场。由此,中国房地产业开始爆发式的成长。这一年,孙宏斌拿到了一个建筑面积为14万平方米的成片项目。据称,他获得了200%的投资回报率。

2000年8月,天津市举办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土地招标会,顺驰击败众多参与投标的国有房产公司,以1.72亿元的价格一举拿下3个地块中的2块,轰动一时。根据规定,顺驰要在1个月内缴足这1亿多元的款项,当时房产界很多人均认为,“小孙”根本不可能拿得出那么多的钱。可是,他日夜奔波、四处游说,竟准时上缴了资金。在庆祝会上,他数度哽咽,激动得泪流满面。

属于孙宏斌的梦幻时刻终于开始了。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里,顺驰在天津攻城略地,叱咤风云。孙宏斌坚持中介和房产开发两条腿快跑的策略,在天津第一个大规模地创办中介连锁店,从2000年到2003年,相继开出了60家连锁店,几乎覆盖了整个天津市场。

在房地产开发上,孙宏斌则表现得异常的彪悍。中国的房地产业是一个充斥着灰色交易的行业,在许多地块的背后都有一个让人厌恶的博弈故事,各种利益环节纠缠不清,房地产企业的总经理们主要的工作就是在这个肮脏的漩涡中摆平关系,互博套利。孙宏斌似乎没有掉进这个游戏里,他的土地大多数是通过合作开发和公开竞标获得的。在竞标会上,他拿地以“出手凶狠、不肯退让”著称。尽管拿地成本稍高,可是顺驰的项目总是靠推广炒作而搞得风生水起。

到2002年底,快速成长中的顺驰在天津累计开发了30个项目,建筑面积达数百万平方米,占到天津全市房产开发总量的20%。

孙宏斌真的登上了事业的一个巅峰。不过在他的眼中,天津显然不是他梦想的全部。他把目光瞄准了一个更大的天地:全中国。

孙宏斌出征全国,第一个大的战役就选在了北京。

2003年12月8日,北京市首次拍卖大宗国有土地――大兴区黄村卫星城北区一号地。共有10家房地产商报名竞买,其中有“华润”、“住总”等著名大佬,顺驰在一开始时并不太起眼。但竞拍会结束,顺驰以高出起拍价1倍多的9.05亿元拿下了这块地。顺驰的出价让业内人士大呼难以想象。根据他们的测算,该项目的房价将达6300元/平方米,高出同一区域的项目约2000元。

就在北京拍卖会的同时,顺驰的十几支调研小组已经在全国各地四处寻地。

从2003年9月到2004年8月间,全国各地的开发商都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顺驰风暴”。在石家庄,顺驰以5.97亿元拿下一块起拍价为2.04亿元的地块;在上海青浦以1.2亿元拿下130亩土地;在南京,以6.53亿元拍得河西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地块;在苏州,更是出价27.2亿元吃进苏州工业园区地块。在根据地天津,顺驰花了17.515亿元买进奥林匹克中心配套项目,创下该市土地公开交易史的纪录。顺驰参拍的土地基本上都成了当地最贵的地块,因此它得到了一个“天价制造者”的雅号。

到2004年8月,顺驰旋风般地跑马全国,共购进10多块土地,建筑面积将近1000万平方米,其中长三角地区就占了400万平方米。在短短的1年时间里,顺驰从一家地方性公司变成了全国性公司,企业员工从几百人陡增到近万人。孙宏斌所取得的业绩似乎也很让人服气。2003年,顺驰的销售额如他所预言的达到了45亿元,而当年“万科”的销售额为63亿元。在外界看来,年轻的顺驰或许真的能在未来的一两年内超越行业的“大哥大”万科。

在中国企业史上,我们已经目睹了太多让人热血沸腾的战略计划,这一次,顺驰能“意外”成功吗?

王石曾经替孙宏斌算过一笔账:顺驰通过高地价的投标策略攻城略地,截至2003年底,顺驰预缴地价的资金在70亿元人民币以上,进入2004年第一季度,预付资金规模已经超过100亿元。顺驰到底靠什么在维持紧绷的资金链呢?

正当顺驰在各地疯狂“吃”地的同时,全国的房地产市场已呈现出过热现象。2004年,由于全国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东部沿海主要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升温,房价不断上涨,造成大量普通居民买不起房,上涨过快的房价成为千夫所指。

在这种形势下,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已势在必行。2004年3月到5月之间,国家推出了一系列严厉的调控措施。与此同时,国内各大报刊纷纷发表言论,对房地产业的过热进行反思,甚至出现情绪化的猛烈声讨……

房地产业的冬天突然降临了。在所有受到冲击的开发商中,正阔步急奔在扩张道路上的顺驰无疑是受创最大的一家。从5月开始,北京、苏州等地的银行开始对顺驰出现了惜贷,放款速度明显减慢。5月3日,顺驰召开领导团队会议,紧急下令停止拿地。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孙宏斌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寻找资金当中。

孙宏斌接待了由汇丰银行、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史密夫律师行、西盟斯律师行等著名中介组成的顺驰上市中介团。这些人考察了顺驰总部和开发的楼盘,并拜会了天津市有关政府部门,看上去对顺驰在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上市信心满满。可是,在他们回去之后,就再无音讯。据称,上市搁浅的原因是“顺驰2004年发展速度很快,手里有35个项目,但当年的利润体现不出来”。

香港上市无望后,孙宏斌迅即与美国投资银行摩根洽谈私募事宜。摩根提出了一份带有“对赌”性质的协议。跟投资银行的洽谈持续了将近1年,孙宏斌几乎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次谈判上。可是,到2005年10月,孙宏斌最终认为摩根提出的条件太苛刻,谈判流产。

当上市和私募均不顺利之后,孙宏斌能腾挪的空间已经很狭小了。在这期间,顺驰在各地房地产项目的销售仍然没有起色,因资金断流而诱发的种种危机开始四处爆发。在北京,顺驰的“领海后期项目”因为没有上缴土地出让金,一直没有获得土地证;在天津,“太阳城二期”因出规划红线未获得土地证,项目其他部分则停工达半年之久;在苏州,占地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凤凰城,其中2块地被政府认定为闲置土地而被收回;在石家庄,2个项目被整体转出;顺驰的南京公司和华东公司相继被出售。2005年底,顺驰进行大规模的人员调整,裁员20%。2006年初,孙宏斌承认,顺驰在全国16个城市有房地产业务,进入的城市太多,收缩到10个城市将更为合适。有媒体曝光说,顺驰拖欠的土地费用加上银行贷款余额,总数估计高达46亿元。

顺驰的快速建房模式也暴露出了后遗症。房地产业向来有“百年大计,赶工为祸”的原则,顺驰快马加鞭地赶项目,免不了在质量和信用等方面遗留瑕疵。据《中国产经新闻》报道,自2004年底以来,天津太阳城的业主就频频向各部门投诉,声称他们花几十万元甚至近百万元买来的太阳城房子竟然是“劣质房”,建造商顺驰公司单方面改变规划,侵犯广大业益。

当一个大企业的危机爆发的时候,首先表现为细节上的失误,继而内外交困,烦恼频至。从2004年秋天开始,时运不济的孙宏斌便陷入到了这样的泥潭里。

2006年7月,孙宏斌向心腹部下交底:他已经将家里的存款都陆续垫进了公司。公司资金的刚性缺口达5亿到6亿元,负债高达30多亿元。仅就根据地天津市场而言,所有可售房屋已经全部售罄,但手中剩余的项目却迟迟没有能力启动,有些甚至连拆迁都没钱做。事实上,顺驰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

9月5日,孙宏斌与香港路劲基建公司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孙宏斌以12.8亿元的代价,出让了55%的股权,并基本失去了对顺驰的控制权,这是一个相当低廉的出让价格和苛刻的付款条件。而3年前,仅仅北京大兴地块,顺驰一出手就是9.05亿元。在正式签署协议的仪式上,孙宏斌对满脸笑容的路劲基建董事局主席单伟豹淡淡地说了一句:“你买了个便宜货。”

(摘自浙江人民出版社《大败局Ⅱ》 作者:吴晓波)

上一篇:姚水娟:越剧的“开山者” 下一篇:深情的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