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剑,御风当歌

时间:2022-06-12 09:31:55

张俊浩

浙江龙源风力发电公司金塘风电场项目经理。多次参加专业技术培训,苏州龙源白鹭风电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外聘讲师,接受过其培训的学员达1000多人次。同时担任国电龙源风力发电职业技能鉴定站的考评员。通过业余时间完成了专科、本科的课程学习。

1999年张俊浩毕业于杭州电力学校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同年就业于浙江临海括苍山风电场,现为浙江龙源风电公司金塘风电项目经理。从值班员、检修正值、安全技术专职到项目经理,他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凭着对工作的热爱和坚守及工作中勇于承担急、难、重的任务,连续2次被评为中国国电集团公司“168技能人才”,连续8次被浙江龙源风电公司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获“国电集团优秀技术能手”,“电力行业技能人才”,龙源集团“十大技能人才”等称号,2012年被国务院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技术能手”,2012年度电力教育培训新星特等奖。

如海绵一般吸取水分,在点滴中积累

1999年中专毕业后,怀着对风力发电的无比好奇和满腔的热忱张俊浩来到了浙江龙源公司临海括苍山风电场,风场建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远离市区,山上多雾、雷击、冰冻天气,工作的环境是如此的偏僻和恶劣,却没有阻挡他前进的步伐。风电机涉及到液压、机械、通讯等多个专业,对他来说都很陌生,却也很新鲜。在最初质保期内丹麦风电维护专业人员在场指导的情况下,让他学到很多,特别是Micon600kW风电机齿轮箱出现设计缺陷需要全部进行更换的大修作业,在检修工作过程中,张俊浩跟着外方人员很早出发,午饭送到45米高的机舱里也只能草草地吃上几口,每天都连续工作十个多小时,忙碌中经常一个多月都回不了一趟家,就这样白天不知疲倦地跟着学习检修技术,晚上记录和整理学习到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张俊浩跟随着国外检修专家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着风电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国外检修专家们那种认真、细致、极其严谨的工作作风也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让他在工作的最初阶段,便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当公司决定成立检修班组时,张俊浩主动要求来到检修班组,检修班只有4人,需承担起50台风电机组的定期维护、检修和技改等任务,工作难度和强度都很高。夏日里在塔筒内、机舱里、轮毂里汗流浃背,皮肤晒得像黑碳,冬日里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依然忙碌在检修现场,有时一个多月难得下一趟山,他开玩笑说:“我们又要回到人间啦!”

有一次,在巡查时张俊浩发现,F23发电机运行时有轻微的异响,通过对声音的判断,确认是发电机轴承异常引起。由于山上天气多变,为防止打开的发电机受潮,他带领同事承担起轴承更换检修的任务,在45米高的机舱上他们忘我地工作着,当终于完成工作回到地面时已是凌晨。检修工作经常就是这样冒着严寒酷暑、早出晚归,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活又脏又累,但张俊浩却因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并不在意,并乐此不疲。在工作中他抱着十年磨一剑的心态,从点滴做起,虚心请教,不仅对Micon600kW风电机的图纸、技术参数、维护检修要求烂熟于胸,甚至对风电机每个部位的螺栓规格、强度、数量都如数家珍。对每一件工具他都视若珍宝,每个环部件他都会仔细研究一番,对主要的检修技术都会把检修流程写下来,遇到不同的情况便及时进行修补完善。就这样,多年检修工作让他得到了快速的成长,积累了很多宝贵的检修经验,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改进项目十余项,他也从一个刚涉足风电行业的一个新手,成长为风电检修能手。

攻坚克难,多项检修技能获推广

括苍山风电场的Micon600kW风电机主轴承、叶片加长段螺栓、齿轮箱、发电机相继出现了故障,此时已过了质保期。最直接、最经济的方法是自己承担起大型吊装检修的工作。张俊浩认真钻研解决方案,一方面详细地制定大修计划,一方面针对大修作业面广、吊装单位等参与人多的现状,在作业前对人员分工、工作内容、危险点防范等进行了预演,作业前对流程进行演示,让全体工作人员充分了解大修作业内容和职责分工,对检修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核对检查。考虑到租用的200吨吊机要2万多元一个台班,为了让每台风电机的检修在一天之内完成,各环节都安排得非常紧凑。他每天从早上5点多便开始忙碌,从吊机的就位,风轮的拆卸,加长段螺栓的更换,再到风轮重新吊装就位,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午饭也常常是用吊机直接送到机舱上解决。多次大修作业主持让他在处理机械方面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获得了省公司机械高工的高度评价:“虽不是机械专业毕业,但他能举一反三,在实际应用中做得很好。”

由于核心技术掌握在厂家手中,以往当叶尖液压站内部出现渗漏故障时,只能送到厂家维修,为了节约资金,只能凭经验对相关的部件进行更换,却无法对更换效果进行功能性测试。面对困难,张俊浩通过自学液压方面的相关知识,虚心向人请教,分析液压站的原理结构,结合实际情况,自行设计了模拟风电机工况的叶尖液压系统测试平台,解决了液压站测试的难题,先后修复液压站十几台,降低生产成本约几十万元,并在现场得到推广应用。

攻克Micon600kW叶尖钢丝绳更换技术难关。对风电场来说一旦钢丝绳故障不仅损失发电量,而且因为厂家的路途时间和天气原因还很容易造成设备的一类障碍考核。张俊浩通过几次厂家人员到现场进行检修作业时细节观察,和同事们一起对叶尖导向机构的每一个部件进行原理分析,讨论更换的方法,最后大胆地尝试更换并取得了成功,解决了无法自行更换的技术难点,受到公司和风场领导的充分肯定。

败而不馁,失败中汲取成功的养分

2010年,经过浙江龙源公司的技能选拔,张俊浩代表公司参加了国电集团举办的技能竞赛,在团体理论成绩第二的情况下,由于实际操作环节中的风电机型从未接触过,他们团队的总体成绩只排在第十名,是公司参加历届比赛以来的最差成绩。那次大赛之后,他痛定思痛,默默总结教训,查找自身的不足,一头钻入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中。2011年,机会再一次来到了他的面前,在经过浙江龙源公司的层层选拔后,他再一次成为参加龙源技能竞赛的选手。接到参赛通知时,离比赛日期只有20天,在这20天内不仅要完成五大本风电理论的学习,更要熟练掌握UP1500kW风电机设备的结构原理、故障分析和排查,而这种机型整个浙江龙源公司都没有。面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挑战,他没有退缩,而是视作机会的再次青睐。在总结了上次失败的经验后,张俊浩拟定了一个清晰的复习计划,心无旁骛地带领队员开始了封闭式集训。他把艰巨的任务分解成每天的工作量来完成,为了能给后面的备战留出更多的时间,他自我加压加量,每天从早上5点钟开始一直复习到凌晨。理论复习上每天测试当天学习的内容,实操上将UP1500kW风电机各个部件的照片放大,贴在床头,逐一对应。困了、累了喝点水,讲几个笑话提提神。在机组适应性训练的现场,张俊浩和队员们带着整理出来的问题,从机舱到轮毂,甚至不放过备件的库房角落,一一核对、确认风机部件的结构和细节,寻找厂家的人员细细请教。他笔记本上的问题从第一天的几十个到十几个再到几个,问题一个个的被解决,队员们参赛的信心也随之增加。在随后龙源集团的激烈角逐中,他们发挥出色,取得了团体第三名,他个人也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创造了现场没有比赛机型的情况下,在大赛中也能取得好成绩的突破。短暂的喜悦之后,他又带领队员投入到代表龙源公司参加国电集团技能竞赛的两点一线“魔鬼式”的紧张复习中,以更加娴熟的技能和坚定的信心,最终夺得国电集团团体第二名、个人第二名的好成绩,同时也荣获国电二级奖章、“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称号。

“问题”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坚持自身学习、多交流、勤做笔记是技术积累的源泉。刚参加工作时张俊浩认识到自身的技术理论水平不足,于是业余时间他积极自我充电,先后完成了专科、本科的深造学习,同时还自学了风力发电相关知识和理论,理论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工作中他还有个爱记笔记和拍照的习惯,他的电脑里装满了各种检修过程的照片,他笑称这是他工作多年攒下的宝库。同时,他还会把日常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检修方法详细地记录下来,对没有弄明白的问题,主动向身边的同事学习、请教,遇到新的想法他会主动找人交流、探讨,就这样点滴地积累着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在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的过程中,张俊浩也总是个“问题”学生,他把每一次的培训内容与自身的实际工作情况结合起来,提出很多实际性的问题。在被选送到德国参加DEWIND公司的风电机运行检修培训中,他感受到了德国人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维护和故障处理过程一丝不苟,更深刻体会到这更像是工作中的一种文化。在参加中国-丹麦政府合作风能开发项目的中、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培训、V80风电机变速恒频系统原理和故障处理等各种培训中,带着问题参加培训的他解决了心中的很多疑问,“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通过培训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解决了许多平时工作中的困惑,同时也拓宽了知识面。”他感慨到。

培训效果最为明显的是在公司选派他去苏州参加德国国际合作组织(GIZ)组织的德国职业教学理论的培训,时任苏州龙源白鹭风电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外聘讲师的他,对培训中有关成人教学中的行为导向法和启发示教学法,让他收获很大,也启发了他的思考。如今他正是灵活地运用培训所学和大家共同分享自己工作中的经验和技能,学员们在听完他的课后,一致评价受益匪浅。培训中心的多位老师也称赞道:“你是外聘讲师中,将德国的成人教学法运用得最好的一位,课堂效果非常好”。

作为一名参加工作十多年的老职工,张俊浩的成长历程诠释了实干出真知的典型性,他用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以及对风电事业的无比热爱和执着追求,十年磨剑,御风当歌,用青春和汗水,谱写着风电人的动人乐章。

上一篇:柔性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下一篇:轮岗记:融入企业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