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需构建市地以下地方储备粮体系

时间:2022-06-12 08:24:15

亟需构建市地以下地方储备粮体系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对粮食生产、储备在政策措施上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 《纲要》详细介绍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六大主要任务,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完善粮食储备体系; 《纲要》还列举了拟编制的10大重点专项规划,包括粮食储备体系建设规划。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常抓不懈。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建立粮食储备,确保粮食安全也有明确要求。从调查的情况看,省级储备比较充足,市地以下储备一般都达不到合理储存规模,特别是县一级粮食储备,更是差强人意,达不到国务院关于建立“产区保持三个月销量,销区保持六个月销量”的粮食储备要求,有的县(市、区)单纯强调财政困难,根本没有建立地方粮油储备。应对通胀预期,保持粮油价格的基本稳定,以及适应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需要,迫切要求增加地方粮食储备规模,确保地方粮食宏观调控需要。

一、重新核定市地及以下地方粮油储备规模

目前地方粮食储备规模是在2004年粮食实行“三放开”时建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粮食形势的变化,主要是城镇居民的大量增加,现在看地方粮食储备规模严重不足,况且建立之初有的地方或是规模不足,或是落实不到位。当前增加地方储备粮规模十分迫切和必要,一是从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看,粮食连续七年丰收,有增加地方储备粮规模的物质基础,同时产销出现了新的平衡,也需要充实粮食储备。二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库存锐减以及社会存粮大幅下降,进一步凸显地方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2004年以前,地方粮食购销企业常年保持较高的库存,成为政府调剂粮食余缺,稳定粮食市场,应付特殊需求的重要物质基础。2004年粮食收购放开后,原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了改革改制,多数农村粮管所实行了兼并、破产、重组等民营化改革,少数粮库按照中央和省市政府要求继续实行国有独资或控股。粮食市场化后,多元收购主体入市收购,实行公平竞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除承担地方粮食储备任务外,基本不存粮食。三是农民生活方式和存粮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民售粮的意愿不强烈。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等劳务渠道的增多,家庭收入多样化,大多数农民不以售粮收入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待价而沽的现象十分普遍,如遇特殊情况,靠社会粮食存粮难以满足市场需要,必须依靠适度规模的地方储备来加以补充和调控。四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业结构调整,加剧了粮食供需矛盾。城镇居民逐年增加,增长幅度很大,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也逐年增加。只有建立合理、充足的市地及以下粮食储备,才能保一方应急供应,确保区域粮食平衡。应按照国务院“产区保持三个月销量,销区保持六个月销量”的要求,对目前地方储备粮的储备规模重新测算,不足部分,尽快建立,储存到位;没有建立的,要立即落实规模,充实到位。同时根据居民对成品粮油的需求,测算城镇居民的成品粮、食用油的应急需求量,部分改变地方储备粮的存储形态。对成品粮油(可以是小包装粮油)的存储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保持常态下的存储数量,并及时进行轮换,既要保证应急的需要,又要使成品粮油有序流动起来,减少费用成本支出。

二、要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

目前粮食风险基金建立于90年代,一般基数比较低,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是粮食生产大县,也是财政贫困县,按中央和地方1:1.5比例配套资金,配套部分一般不能到位,粮食风险基金缺口较大,满足不了需求,特别是2004年以来,除了用于粮食直补外,所剩无几。要根据有关政策的要求,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部分,建议地方结余资金首先用于提高粮食风险基金包干基数,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向主产区倾斜,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和粮食产业化项目扶持力度,加快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力增强相协调。尽快建立健全适度增加粮食主产区的地方储备粮规模,确保储备粮油利息、费用有来源,在粮食风险基金中足额支出。

三、要实现地方储备粮集并管理

为确保地方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需要时调的动,用得上,要加大投入,建设和维修仓房,并加强规范化管理。

市地以下粮食部门要投资建设一批高标准仓房。从调查的大量情况看,中央储备利用国债建设了大规模现代化的粮库,上收了一大批地方储备粮库,省级储备也比较充裕,目前可以说是新旧两重天,中央、省级粮食储备库高大平,标准化粮仓,现代化储粮设施设备一应俱全,人员相对较少,而为确保军需民食贡献了半个多世纪的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仓房陈旧失修,规模不足,现代科技储粮条件很差,人员众多,这显然不符合粮食安全的要求,也不利于与国际粮食资本渗透抗衡所需能力的需求,无需危言耸听,以益海嘉里为代表的国外粮食商也正在加紧收购改制后的地方粮食购销企业,插手市场粮油收购,以大豆、豆油为主的话语权拱手让给国外粮食财团就是一个佐证,这也恰恰印证了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一味一改了之,忽视粮食流通网络建设、忽视地方粮食储存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惨痛教训。阵地不存,何以谈争夺战。而市(地)以下储备一般都达不到合理储存规模,特别是县一级粮食储备,更是不尽人意,达不到国务院关于建立“产区保持三个月销量,销区保持六个月销量”的储备要求,有的县(市、区)单纯强调财政困难,吃饭财政,根本没有建立地方粮油储备规模。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流通,确保粮食市场、价格和供给稳定的今天,这显然不符合政策措施要求,不符合市场宏观调控的要求。从确保粮食宏观调控角度讲,大中城市、工矿区集中的县(市、区)是人口密集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大多是农村人口聚集区域,粮食主销区是城镇人口密集区,也是粮食宏观调控的重点区域,理应建立充足的粮油储备,以备不时和应急之需。

近年来,国家对中储粮系统仓房建设力度相当大,而市以下粮食部门的仓房相比之下,年久失修的多,仓容也不足,特别是县级粮食部门的粮所、粮站仓容条件十分不理想,由于财政在这方面资金有限或者没有,县(市、区)粮食局始终也没有在仓容建设上有很大投入。根据新的形势和新任务,建议国家财政每年要将粮库建设维修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各级财政增加财政预算,逐年建设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粮库(粮仓),对现有粮仓进行维修改造,以改变当前的现状。

实行市以下地方储备粮全面集并管理,并狠抓规范化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和储备粮安全管理制度,普遍建立安全管理档案,并不断充实完善相关内容。为确保地方储备粮的储存安全,实行集并管理,改变多头储存,不利于规范和安全

管理的状况。当前,市以下粮食部门已部分建立了食用油储备制度,为规范地方储备油管理,要参照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相应制度地方储备油管理办法。地方储备粮承储单位要按照规范化管理的各项要求,落实储备粮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储备粮管理的账、表、卡及检查记录,规范地方储备粮管理制度。各储粮企业要严格执行“一三七”查仓制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处理,确保“一符四无”粮仓率保持在100%。

扩大收购主体范围,突出抓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要真正把地方粮食购销企业纳入托市收购的主体,不再搞委托收购和延伸收购,解决收购网络和资金问题。2010年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增加了中粮和华粮为托市收购企业,要求地方粮食部门在县一级设立委托收储库点,在产粮区每个乡镇设立延伸库点,这是质的变化,先前仅仅依靠中储粮一家收购的局面被打破,代之而来的是4个方面一起托市,这样就很好的整合收购资源,避免中储粮重复建仓买库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但美中不足的是仍然没有把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纳入托市收购的主体,仅作为委托收储库点和延伸库点,虽然网点布局增加,但仍然是委托和延伸收购,这不利于挖掘地方国有粮食收购资源,利用好现有仓储和人员优势,避免中储粮搞重复建设,买地或租地建仓,而原粮管所的仓房、设备和保管人员闲置的局面的出现,成功搭建起纵横交织的托市收购网络,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增加国家和企业利益。把地方粮食购销企业纳入托市收购主体,与中储粮企业同贷款、同收储、同竞销,结成利益共同体,不能再人为地搞成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造成人为浪费资源,竞相争抢粮源,不协调的格局。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支农惠农的政策,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可以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要毫不含糊地、不折不扣地执行,严格执行价格,严格执行收购质量标准,及时兑付农民售粮价款,严禁一切形式的随意扩大收购价格范围,搞转圈粮等不正当的行为,一经查实,要严肃处理,保护好种粮农民的利益。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中储粮省公司的粮食监督检查和粮食行政执法,市级及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中储粮各地直属库的在地监督检查,规范其轮换、托市收购行为,督促检查其严格执行托市收购政策,并检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执行托市收购的情况。同时,要加快粮食立法进程,用法律的形式把收购主体、职责范围、质量标准、价格形成机制、竞价拍卖销售的办法,以及监督检查的主体和执法内容固定下来,依法维护种粮农民和粮食收购主体的合法权益。

推广科学储粮示范户工程,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目前,国家实行的科学储粮示范户工程已取得初步成效。从今年起,要在各地全面推开,力争用2 3年的时间,使农户全部用上科学示范仓。各级财政要舍得拿钱,粮食部门要全力工作,制作高标准农户示范仓,并提供科学储粮技术,确保农户储粮减少损失。

上一篇:严格落实粮食购销政策 促进种粮农民增产增收 下一篇:陈锡文:工业化城镇化推进中的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