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明威《老人与海》的隐喻意义

时间:2022-06-12 07:58:46

论海明威《老人与海》的隐喻意义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是美国现代小说家,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生于美国的伊利诺伊州,他短暂的一生充满了非常传奇的色彩,比如他参加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爱好打猎、拳击、捕鱼、斗牛等各种体育活动。他早期的小说创作多以反战、厌战的思想为主题,《太阳照常升起》就代表着“迷惘的一代”,表现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经过战争后的迷惘心情,后期的作品则克服了早期的迷惘心情,作品中的人物也坚强起来。

另外,海明威的文笔以简洁、明快著称,他爱用日常语言,不用或少用形容词,从而创造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海明威式”文学风格,被人称之为“电报式文体”。这种风格在他的短篇小说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一批批作家。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后期代表作,获得过当年美国的新闻普利策奖。

关于《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很多评论家都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这是写基督的受难,老人像基督一样历尽苦难;也有人说,作者正是用西方古典悲剧中的命运观来阐释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老人是悲剧性的命运;还有人说,老人是作家,大鱼是他的作品,而鲨鱼是批评家,任何作品让批评家一批就完蛋。

总之,绝大多数学者们都认为,这个捕鱼的故事背后肯定有隐喻意味的。但是海明威自己则说:“没有什么象征主义。老人就是老人,海就是海,孩子就是孩子,鲨鱼就是鲨鱼,不好也不坏。”他曾说过他同意伯・贝瑞孙对《老人与海》的评价和解释。艺术史家贝瑞孙说:“《老人与海》好比出自荷马的手笔;行文像荷马史诗一样平静。真正的艺术家既不寓言化,也不象征化,但是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散发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这一部短小但并不渺小的杰作也是如此。而海明威则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

本文主要从《老人与海》这部伟大的小说的隐喻意义层面去分析这部小说,正如作家自己所说:“冰山的八分之七是藏在水面下的,露出水面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那么,《老人与海》背后的隐喻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的出发点是结合海明威的生平和一贯的写作主题来研究这部小说的隐喻意义。

海明威母亲热爱音乐,海明威是六个孩子中的第二个。父亲既是个打猎和钓鱼的能手,又是一位杰出的医生。受到父亲的影响,海明威终生充满了对狩猎和捕鱼的热爱。拳击是海明威最热爱的运动,他14岁时在父亲支持下学习拳击。对拳击的热爱伴随他终生。海明威中学毕业后,离家来到堪萨斯城,并且在《堪萨斯明星报》做了一名见习记者。正是在记者生涯中,海明威掌握了新闻写作的独特技巧,并形成了自己卓越的文学风格。

海明威1918年5月加入了美国红十字战地服务队并来到意大利战场。7月初,海明威的一个膝盖被打碎,身上的机枪弹头和炮弹片多达237块,有些弹片没有取出来,到死都留在了他的体内。他在医院里躺了3个多月,接受了意大利政府颁发的勇敢勋章和十字军功勋章,这时候他的年龄才只有19岁。29岁时,海明威挚爱的父亲因为经济困难和糖尿病用手枪自杀了,这件事情深深地影响着海明威日后的思想和情绪的发展。随后,海明威在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望山庄”动笔写《老人与海》,前后仅8周时间,海明威这位世界文豪写出了“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1961年7月2日清晨,海明威在他的“望山庄”把自己最心爱的猎枪放进口中,扣响了他人生中最后的一枪。

1954年,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在当代风格中所产生的影响,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这部作品说的是一个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84天没有打到鱼的故事,第85天,老人独自一人出海打鱼。这一次,经过三天三夜的搏斗,老人终于捕到了一条非常大的马林鱼,并且把它绑在船边的栏杆上,但是在返回的途中,一群鲨鱼游来咬掉了大马林鱼的鱼肉,最后大马林鱼只剩下了“又粗又长的白色脊骨”,引来围观众人的指指点点。

接下来本文主要从细节分析海明威如何在文章中体现其“硬汉精神”的隐喻意义。关于小说中的隐喻意义,海明威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没有什么象征主义。老人就是老人,海就是海,孩子就是孩子,鲨鱼就是鲨鱼,不好也不坏。”但是他又说:“我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男孩、一片真正的海、一条真正的鱼和真正的鲨鱼。如果我能把他们描写得足够真,他们会意味着许多东西。”从上面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老人与海》的背后是有很丰富的隐喻意义的。

首先是大海。大海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种伟大的母性。老人对海既有依赖性,又有一种征服的欲望。大海是老人抗拒命运的角斗场,也是老人生存的环境,老人的故事正是发生在大海这个背景之中,在这片大海里,老人与大马林鱼展开了搏斗。

例如其中关于大马林鱼的描写,是晚年的海明威给予怀疑他写作能力的人的最有力的反击。因为后来海明威已经写不出什么公认的杰作了,尤其是1950年后,长篇小说《过河人林》的发表让很多人都大失所望,大家都认为海明威的写作才华已经消失殆尽。然而,海明威在重压之下没有屈服, 1952年,《老人与海》的横空出世就向世人证明了这一点。海明威在文坛上的这段经历与《老人与海》中老人桑地亚哥很多天捕鱼不获终于收获一条硕大无比的马林鱼的经历非常相似。显然,作品中的大马林鱼象征了海明威心中的那个宏伟的目标,甚至是创作的巅峰。

如果说大马林鱼是海明威心中那个宏大的写作目标,那么鲨鱼就是通往目标途中我们没法避免的磨难与厄运。鲨鱼代表一切忽视、蔑视以及失望悲观的破坏性力量。同时在文中可以看出,老人对鲨鱼的看法是有区别的。他最痛恨的是那“食腐肉”的鲨鱼,因为它们“朝鱼身上被咬过的地方咬”,而对首先来袭的那条大灰鲭鲨,却说它“生就一副好体格,能游得跟海里的最快的鱼一样快,周身的一切都很美”。

文章中的孩子则让本来压抑的场景变得无比温馨。孩子是作者苦心经营的一个人物形象,在孩子这个形象里,作者寄予了自己的深切希望。孩子总是一如既往地站在老人的身边,无论外界怎么怀疑老人的捕鱼能力,他就像老人最忠实的臂膀一样支持和关心着老人。“他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妇女们,不再梦见伟大的事件,不再梦见大鱼,不再梦见打架,不再梦见角力,不再梦见他的妻子。他如今只梦见一些海滩上的狮子。它们在暮色中像小猫一般嬉耍着,他爱它们,如同爱这孩子一样。他从没梦见过这孩子。”

很显然,在这里,孩子被作者寄予了一种希望的象征,他是老人新的生命的延续,就像那在海滩上玩耍的狮子。在小说中,作者非常偏爱狮子,“狮子”在作品中是权力、强盛和力量的象征,更是男性的象征。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海明威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肉体的伤害创痛日甚一日地折磨他,使他患上了精神抑郁症,这一切都在梦境回忆中的狮子身上得到了慰藉。

最后就是老渔夫桑地亚哥了。老渔夫桑地亚哥象征着一种硬汉精神,一种压倒命运的战斗的力量。老渔夫桑地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一位悲剧式的战斗英雄,他代表着海明威这一生追求的硬汉风格。

在老渔夫桑地亚哥身上体现着人类面对困境和死亡时表现出来的高贵品质。值得一提的是,《老人与海》的原型古巴渔夫富恩特斯是海明威的好朋友。1930年,海明威乘坐的船在暴风雨中遇难被他搭救,从此两人结成了深厚的友谊。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老人代表了整个人类面对挫折面对厄运时的不屈精神。《老人与海》是一部海明威对待人生的宣战书,是人在这个充满了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对这个冷酷的世界做出的最伟大的呐喊与斗争。也正是这种呐喊与斗争,使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启发着人们的细细思索。

另外,小说还有很多地方暗示着耶稣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场景,例如其中的一句,当桑提亚哥看到星鲨时,他的喊叫就像“一个人感到钉子穿过他的双手钉进木头里而不由自主发出的喊叫声”。这里的场景明显就是暗示耶稣基督为人类的苦难受难的思想。“他扛着桅杆坐在那儿” “两条胳膊直直地伸在外面,两只手心朝上,就这样瞅着了”这些带有非常明显的描写的语句在很大程度上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的一种无言的倾向,正是这种无言的倾向表达了作品背后那隐喻性的意义。而海明威也正是以这种无言的、隐晦的方式向他的同胞、向世人传递他对现实的莫大悲哀和他的复杂心情。

在《老人与海》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句经典的话,老渔夫在同鲨鱼搏杀的时候,他说:“那你尽可以去毁灭一个人,但不能打败一个人。”这句话流传甚广,众人皆知,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座右铭。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老人与海》就是一首英雄主义的赞歌,全文也是围绕着这样一首英雄主义的赞歌组织起来的,这也正是这部小说最高意义上的隐喻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海明威.老人与海[M].余光中,译.台北:重光文艺出版社,1970.

[2] [美]海明威.老人与海[M].张爱玲,译.香港: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9.

[3] [美]海明威.老人与海[M].吴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 [美]海明威.老人与海[M].董衡巽,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

[5] [美]董衡巽,编选.海明威谈创作[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5.

[6] 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7] 丘平壤.海明威研究在中国[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

[8] 吴然.海明威评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9] 杨仁敬,编著.海明威在中国[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10] 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岳锦秀(1968― ),男,江苏丹阳人,江苏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上一篇:论海明威小说中的矛盾精神 下一篇:新课标农村初中语文课外阅读训练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