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位下派:鸡肋?良方?

时间:2022-06-12 06:02:28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每年考核排名末位的教师下派到农村引起了教师的困惑和担忧。《中国教育报》刊登了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的部分中小学老师的来信内容,短短千字里流露出了教师的各种担忧。可谓“人心惶惶”。其实,六盘水市水城县实行末位教师下派农村,是“末位淘汰制”的另外一种形式,美其名曰“锻炼”。那么,这种“末位教师下派农村”制度的实行能给学校、教师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放弃式的激励,教学质量能否提高?

贵州市水城县实行“末位教师下派农村”制度,其本意上来讲,是一种激励制度,可以让教师紧抓教育教学,增强教师的危机意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但从本质上来讲,这种激励制度是一种放弃式的激励,也就是“末位淘汰”制度。

“末位淘汰制”是绩效考核的一种制度。是工作单位根据本单位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结合各个岗位的实际情况,设定一定的考核指标体系,以此指标体系为标准对员工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对得分靠后的员工进行淘汰的绩效管理制度。

“末位淘汰”最早是欧美某些学校考试时的一种学生评分体系,不管学生考分多少,都强制性地将一定比例的人选列为不及格。比如规定一个班级倒数5%的学生为不及格,即使这些学生分数均在85分以上,也属“不及格”。后来这种学生考评模式被企业界引入,形成了以所谓“强制淘汰曲线理论”、“老虎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较为完善的末位淘汰制度。

不可否认,末位淘汰制作为一种绩效管理制度,在适当条件和环境下有其积极意义。它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有利于精简机构,有利于“净化”员工队伍,建立精英团队等等。

有学者认为,在末位淘汰制背景下的教师大规模频繁流动,对于学校管理是弊大于利的。教育与其他的许多行业不同,有其特殊规律。良好的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长期的,甚至是一辈子的,其效果很难借助几次考试显现出来。因此,教育工作不是每位教师平均劳动数量和质量的简单总和,其收益是一个长期的、不确定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劳动成果是很难计量的。而“末位淘汰”考察的往往是一年两年的成效,这显然不符合教育规律。

其次,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末位淘汰制很难对其进行比较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实施末位淘汰的前提就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且标准一致的绩效评估体系。由于教育学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学生成绩的好坏与学生素质密切相关,因此,教师的劳动难以定量考核。如果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主要标准,结果势必造成教师采取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的方式,大搞应试教育。就像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部分中小学教师讲的那样:“这样的规定岂不是逼着老师违背职业道德?为了不被淘汰,为了生存,只有不择手段地去跟校长搞好关系,抢挖成绩拔尖的学生,不择手段地施加各种压力强迫学生抓学习,不择手段地赶走学习后进生,甚至放纵学生的作弊行为,为自己换来一份不至于末位的成绩!”。

虽说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此举是把末位的教师下放到农村,并没有让教师直接离开,但其效果和“末位淘汰”制度是一样的,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提高作用。

客观地讲,即使按较客观的“德”、“能”、“勤”、“绩”等指标,对教师进行全方位考核,但因教职工职位不同、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和工作量存在差异,衡量标准也难以统一。另外,末位淘汰对地区间和校际的平衡更难以顾及。因地区和校际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在一些学校里,有的教师在这所学校排在末位,在其他学校则可能排在首位。因此,许多教师认为,这种“末位不末”,对被淘汰的教师来说,有失公平。实际上,实施末位淘汰只是保护了部分“首位不首”的人,很难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变相式的竞争,教师发展重点应在哪里?

把“末位的教师下放到农村”,这种激励会让教师之间产生竞争,容易在教师之间产生猜疑和隔阂,致使部分教师热衷人际关系,逢迎拍马或投人所好。比起工作业绩来说,教师会更加关心自己的排名。如果学校主要领导的态度在打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某些教师可能采取阿谀逢迎之术,想方设法讨好领导;如果学生参与给教师的评价工作,某些教师可能取悦学生,迁就学生,不敢批评学生。虽然实行“末位的教师下放到农村”给了员工更大的工作压力,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效率,也处理了几个工作拖拉、责任心较差的员工。但是,这种淘汰制度却让大多数员工战战兢兢,人人自危,团队协作精神大大降低。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曾说:“我们的活力曲线之所以能够发生作用,是因为我们花了10年时间在通用电器公司建立起一种绩效文化。在这种文化里,人们可以在任何层次上进行坦率沟通和回馈。坦率和公开是这种文化的基石,我不会在一个并不具备这种文化基础的企业组织里强行使用这种活力曲线。”目前,我国部分中小学可能并不具备这种以“坦率和公开”为基石的组织文化。实行“末位的教师下放到农村”制度,完全可能演变为某些领导打击“异己”的堂而皇之的借口,甚至变成了某种内部利益交易。

学校绩效管理的重点是制定科学的绩效衡量标准,能够有效地界定教师的工作业绩;而职业发展计划重在强调对教师的胜任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区别教师的优势和劣势,能够对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意见。教师业绩不佳,有时并非其不努力工作,也可能是由于其自身的资格条件和工作不匹配,或者技能不足。中小学不分青红皂白,简单地依据绩效考核得分而淘汰教师显然是不可取的,这会极大挫伤教师的积极性,给教师造成太大的压力,更不利于新教师和年轻教师的成长。新教师和年轻教师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经验比较缺乏,需要得到资深教师的关心和帮助。实行这种末位淘汰制度时,他们肯定是弱势群体,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难以应对“末位淘汰制”的巨大压力,从而影响学校的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延伸阅读

水城县将排名末位教师下派农村红头文件让老师人人自危

我们是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的中小学老师。6月11日,校长发下来一份水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水城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其中第六页赫然写着:“县直属学校每年提供2名考评排名末位人员交县教育局统一安排到缺编乡镇学校交流锻炼学习一年,一年后乡镇配合县教育局组织考核,考核成绩进步视其情况再定是否‘回’还是‘留’的问题。学习期间不享受全额工资待遇,只发放当月基本生活费。”这让我们很悲哀、很伤心、很担忧。

按这个规定,岂不是即使你这个学校所有的老师都认真工作,都很优秀,每年也总得有2位排名末位的,也得下放到乡镇去锻炼学习?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推出已近两年的时候,在全国各地教育“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大形势下,这种“到缺编乡镇学校交流锻炼”的惩罚性规定明显表现出对乡镇学校的歧视,有利于城乡均衡发展吗?

作为普通老师,我们对这种行为深表遗憾。这几天大家人心惶惶,议论纷纷:这样的规定岂不是逼着老师违背职业道德?为了不被淘汰,为了生存,只有不择手段地去跟校长搞好关系,抢挖成绩拔尖的学生,不择手段地施加各种压力强迫学生抓学习,不择手段地赶走学习后进生,甚至放纵学生的作弊行为,为自己换来一份不至于末位的成绩!

这样的制度如果真的实行了,可以想象,老师们将人人自危,互相提防,都怕别人超过自己,人际关系好得了吗?师生关系不会被扭曲吗?开展教研活动的时候,谁还愿意拿出来自己好的教学方法、好的技能供大家共享,共同提高呢?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吗?

县政府发的这个文件,我们认为严重违反了国家的《义务教育法》,严重违反了贵州省有关教师绩效工资发放的有关规定。我们都知道义务教育应该“让每一个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义务教育法》第五章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贵州省《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各中小学校的考评方案(细则)必须在经过职代会或职工全会讨论通过(有半数以上的与会人员到会,且得到到会人员三分之二的多数人员同意)……不符合规定程序,在教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的,不予以审批”。

《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现在这个文件的考核总分中学生成绩占到一半,教师肯定要去逼学生,让学生只顾提高学习成绩,其他的素质教育就不可能实施。这不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吗?就算制定制度的领导不懂法,难道传达文件的校长们也不懂法吗?太可怕了!(据《中国教育报》)

上一篇:新任管理者的八项原则 下一篇:“末位淘汰”制推行情况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