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生母之谜

时间:2022-06-12 04:14:45

明成祖朱棣(以下简称成祖),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不同于多数封建王朝“父死子继”的继位传统,这位大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并不是“皇三代”,而是“皇二代”。成祖是明太祖的第四个儿子,他的皇位,是从比他低一辈的侄儿建文皇帝手里夺来的。成祖采用“非常手段”夺得帝位,残忍地杀害了不为己用的方孝孺(“诛十族”),并创建了臭名昭著的宦官机构“东厂”等,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是很好。但在他的治下,营建北京,疏浚运河,亲征漠北,南下安南,三次派陈诚通好西域,四次派亦失哈巡视黑龙江流域,六次派郑和南下西洋(第七次是宣德皇帝派的),并组织编纂了《永乐大典》,又足以向世人证明他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经过他这一代的治理,大明皇朝真正地稳定了下来,并进入了长达二百多年的“盛世”。正如明末李贽所说:“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即姚广孝,帮成祖夺得帝位的主要谋士――引者)之力也。”

这位本来就颇有争议的皇帝,他的亲生母亲是谁?也是个谜。

朱棣生母不是马皇后

一般来说,《明实录》是研究明代历史特别是“皇帝家史”最重要的史料之一。根据记载太祖事迹的《明太祖实录》和记载成祖事迹的《明太宗实录》(朱棣庙号初为太宗,嘉靖时改为成祖――引者注),成祖是太祖发妻马皇后所生(也就是所谓“嫡出”),排行老四,且朱棣的前面三个哥哥朱标(懿文太子,即建文帝的父亲,明太祖在世时就已经去世)、朱荆ㄇ赝酰、朱(晋王)和五弟朱(周王)也都是马皇后所生。

但问题是,后来人们能看到的《明太祖实录》是成祖篡位后修改的,而《明太宗实录》又是成祖的嫡系子孙让人编纂的,其可信度并不高。

根据有关记载,建文帝,也就是明太祖的孙子、明成祖的侄儿继位后,遵循中国历代王朝的修史传统,于建文三年初步修成了第一版《明太祖实录》。当然,这一版《明太祖实录》的原貌,后人是看不到的,因为成祖从建文手里夺得皇位后,不可能让它原原本本地流传下去,而是要对它进行一番精心的修改:凡是对自己不利的东西,都要尽可能地删除或者修改;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则要尽可能地“发扬光大”;对与自己无关的东西,就让它保持原样好了,“以存其真”(当然这不是成祖的“独创”,历朝历代大抵如此)。对于成祖这样一位“得位不正”的皇帝来说,做这项“工作”,尤其必要。

史载,成祖占领南京后不久,即建文四年十月(建文四年在史书上常写作洪武三十五年,这是因为成祖夺位后将建文年号也给抹掉了,把建文元年改成洪武三十二年,建文二年改成洪武三十三年……建文四年改成洪武三十五年,而实际上,“洪武”本来只有三十一年――引者注),成祖令有“大明第一才子”之称的解缙主持重修《明太祖实录》,同时重修专门记载朱明皇家血脉传承的《玉牒》。据说,在悉心领会了成祖的“指示精神”后,《玉牒》和第二版《明太祖实录》里出现了这样的文字:“皇长子朱标、皇次子朱竞突嗜子朱都是明太祖嫔妃所生(庶出),只有皇四子朱棣和皇五子朱是马皇后所生(嫡出)。”(大意)

乍一看,这样的修改“正合朕意”――既然成祖是太祖两个嫡子中的嫡长子,按照中国立嫡立长的传统,他毫无疑问是太祖唯一正统的皇位继承人。但是仔细一想,这么改大成问题!皇长子朱标以嫡长子的身份而被立为太子早已是天下皆知的事,现在突然说朱标不是马皇后亲生的,岂不是在骂老皇帝当时立朱标为太子是“老糊涂”吗?不知是成祖自己看出了问题,还是身边亲近的人提醒了他,最终心里有鬼但又不便明说的成祖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将解缙发配到广西去了(也有人怀疑解缙是故意露出破绽给天下人看的,如果真是这样,解缙没掉脑袋就不错了),重新任命姚广孝、夏原吉和杨士奇等人,二修《明太祖实录》。经过姚广孝等人的“巧妙安排”,在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这版《明太祖实录》里,太祖和马皇后总共“生”了五个儿子,也就是五个“嫡子”,即太子朱标、秦王朱尽⒔王朱、燕王朱棣和周王朱。这样一来,当年老皇帝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当然是英明合法的选择。而后来,前三个“嫡子”朱标、朱尽⒅相继去世,朱棣这个“嫡四子”就变成了“嫡长子”,“理应”继任为新皇帝。据说,成祖看了新一稿《明太祖实录》后,“披阅良久,嘉奖再四,曰:‘庶几小副朕心’”,“遂为定本”。

这种根据皇帝的“需要”而修改的史料当然是不可靠的。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明史专家吴晗等人就已考证出,马皇后并没有生子,朱标、朱尽⒅、朱棣和朱都不是她亲生的,而是太祖的妃子所生、被马皇后领养为儿子的。朱标、朱尽⒅的生母是谁,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而成祖和朱为同一母所生,大概也没有什么疑问。那么,成祖和朱的生母到底是谁?编纂于明末的《南京太常寺志》,向人们透露出了真实的历史信息。

朱棣真正的生母

《南京太常寺志》为明末沈若霖所撰,现已佚失,但该书中有关成祖生母的记载,曾被明清两代的著名文人反复引用(那时《南京太常寺志》还在,他们都亲眼见过),所以保留在很多的材料中。

比如,何乔远的《名山藏》载:“成祖文皇帝讳棣,太祖第四子也。注:臣于南京见《太常志》云帝为b(gōng)妃所诞生,而《玉牒》则高后第四子。《玉牒》出当日史臣所纂既无可疑,南太常职掌相沿,又未知其据。臣谨备载之以俟后人博考。”

再如,谈迁《枣林杂俎》记载:“孝陵(明太祖陵――引者注)享殿,太祖高皇帝高皇后南向。左淑妃李氏,生懿文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b妃生成祖文皇帝,独西列。见《南京太常寺志》。孝陵阉人俱云孝慈高皇后无子,具如《志》中……享殿配位出自宸断,相传必有确据,故《志》之不少讳,而微与《玉牒》龟酰诚不知其解。”后来谈迁又把这一记载写入明代编年史著作《国榷》中,并肯定地写道:“文皇帝御讳棣,太祖高皇帝第四子也,母b妃。《玉牒》云,高皇后第四子。盖史臣因帝自称嫡,沿之耳。今南京太常寺志载孝陵y享,b妃穆位第一,可据也。”

潘柽章在《国史考异》中也说:“《南京太常寺志》所载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b妃,生成祖文皇帝,是皆享于陵殿,掌于祠官,三百年来未之有改者,而《实录》顾阙不载何耶……间尝质之中宫故老,皆言孝慈皇后无嫡子,初养南昌王文正、歧阳王文忠等为子,厥后诸妃有子则自子之,恩同己出,故中外无间言。”

参与《明史》编撰的清初学者朱彝尊在《跋南京太常寺志》中肯定了谈迁等人的说法。自明末以来,还有人亲自进入孝陵,证明《南京太常寺志》所言不虚。如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载:“壬午(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朱兆宣簿太常,中元祭期,岱观之。飨殿深穆,暖阁去殿三尺,黄龙幔幔之。列二交椅,褥以黄锦,孔雀翎织正面龙,甚华重。席地以毡,走其上必去媲嶂骸…近阁下一座,稍前,为b妃,是成祖生母。成祖生,孝慈皇后妊为己子,事甚秘。”

李清在《三垣笔记》里也说:“予阅《南(京)太常寺志》载懿文皇太子及秦、晋二王均李妃生,成祖则b妃生,讶之。时钱宗伯谦益有博物称,亦不能决。后以弘光元旦谒孝陵,予语谦益曰:‘此事与《实录》、《玉牒》左,何征?但本《志》所载,东侧列妃嫔二十余,而西侧止b妃,然否?曷不启寝殿验之?’及入视,果然,乃知李(妃)b(妃)之言有以也。惟周王不载所出。”

熟悉南京典故的陈作霖(晚清时人)在《养和轩随笔》中则记载了自己小时候在游南京大报恩寺时的所见所闻:“予幼时游城南大报恩寺(大报恩寺在太平天国时被毁,陈作霖幼时该寺尚存――引者注)见正门内大殿封闭不开。问诸父老云:此成祖生母b妃殿也。妃,本高丽人,生燕王,高后养为己子,遂赐死,有铁裙之刑,故永乐间建寺塔以报母恩。与史志所载皆不合,疑为谰言,后阅朱竹坨(彝尊)《跋南京太常寺志》云:长陵系b妃所生,见于谈迁《枣林杂俎》,中述孝慈高皇后无子,即懿文太子,及秦晋二王,亦李淑妃产也,乃叹齐东之语,不尽无稽也。”

由此可见,《南京太常寺志》说朱棣是b妃所生,明清两代学者基本上还是比较认可的。民国学者傅斯年、吴晗、李晋华、王崇武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也作了充分的论证、补证,可参见傅斯年《明成祖生母记疑》《跋〈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并答朱希祖先生》;吴晗《明成祖生母考》;李晋华《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王崇武《论皇明祖训与明成祖继统》等。朱棣生母为b妃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b妃到底是谁?

b妃到底是谁?

b妃的“b”是生僻字,为汉族“百家姓”中所无。因此,一般人都认为b妃不大可能是汉人,而可能是高丽人或蒙古人。

b妃是高丽人的说法最早出自朱彝尊的《跋南京太常寺志》,其“根据”是谈迁的《枣林杂俎》,但《枣林杂俎》并没有说b妃是高丽人,且高丽史或朝鲜史均没有关于b妃的任何记载(如果b妃是高丽人的话,高丽史或朝鲜史恐怕要大书特书了),不知道是朱彝尊的误记还是有别的根据,可能是由明朝皇帝偏爱朝鲜妃嫔这一史实衍生而来,不可为据。

有专家指出,b妃这一称呼,有可能是由蒙古史书里记载的“弘吉喇氏”而来,“弘吉喇氏”也有写成“洪吉喇氏”的,而“b”和“弘吉喇氏”的略称“弘”在古蒙文中的字形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成祖的生母有可能是蒙古人。成祖的亲弟弟周王朱,也是这位蒙古女子所生。

成书于明末的蒙古编年史著作《诸汗源流黄金史纲》(简称《黄金史纲》)有如下记载:“当彼之帝位被夺之际,乌哈噶图可汗(元顺帝)的弘吉刺哈屯(“哈屯”在蒙古语里为“夫人”之意)已怀孕三月,那哈屯以匿于瓮中而落下了……为汉人朱洪武皇帝所收纳。哈屯心想:‘如分娩于七月之后,必以敌人之子而被加害,若分娩在十月之后,当视作己子而免于难,愿天父怜悯,再添三个月,凑足十个月吧!’如此祈祷度日,上苍垂恩,于十三个月上,生下一子。洪武皇帝的汉后也诞育了一个儿子。此时,洪武皇帝曾梦见二龙搏斗而西龙乃为东龙所胜,敕令筮者卜其吉凶。筮者说:‘此非二龙,而为君之二子。居西者,属汉后之子;其东者,则蒙古哈屯之子,将继君之宝座而享天命。’对筮者的话,洪武皇帝不加辨别,以为‘虽系后嗣,但母为敌人之后妃,此人生下的孩子,如即我位,显然不好’。于是驱逐出宫,在长城外面替他修造了库克和坦(库克和坦为蒙古语“青色的城池”之意,当指燕王的封地北京)住了下来。洪武皇帝在位三十一年而殂。汉地之君,第一代即洪武皇帝,其子建文皇帝(建文应为洪武之孙,作者搞错了――引者注),在位四年之后,弘吉剌哈屯之子永乐皇帝统率自己少数护卫与山阳之六千兀者人(指蒙古兀良哈三卫,靖难之役时,燕王曾向兀良哈借过骑兵)、水滨之三万女真人以及黑城的汉人整兵来伐,擒获汉家洪武皇帝之子建文皇帝,捺银印于颈而废逐之。于是,乌哈噶图可汗之子永乐皇帝为君,而汉家却认为‘真正吾皇之子作了皇帝’,号曰永乐大明。”

成书略晚于《黄金史纲》的《蒙古源流》也有这样的记载:“先是,蒙古托衮特穆尔・乌哈噶图汗(元顺帝)岁次戊申,汉人朱葛诺延(朱元璋)年二十五岁,袭取大都城,即汗位,称为大明朱洪武汗。其乌哈葛图汗之第三福晋,系洪吉喇特托克托太师之女,名格・勒德哈屯,怀孕七月,洪武汗纳之。越三月,是岁戊申,生一男。朱洪武降旨曰,从前我汗曾有大恩于我,此乃伊子也。其恩应报,可为我子,尔等勿以为非,遂养为己子,与汉福晋所生之子朱代共二子。朱洪武在位三十年,岁次戊寅,五十五岁卒。大小官员相议,以为蒙古福晋之子虽为兄,长成不免与汉人为仇。汉福晋之子虽为弟,乃嫡子,应奉以为汗。朱代庚戌年生,岁次戊寅年二十九岁即位,在位四越月十八日即卒。于是年无子,其蒙古福晋所生之子,于己卯年三十二岁即位……在位二十二年,岁次庚子年五十岁卒。”

在蒙古民间流传的口头故事集《鄂尔多斯口头故事集》里,也有一则《大元太子和真太子》故事,关于成祖出生的故事是这样描述的:

朱洪武攻入元大都后,妥欢帖睦尔(元顺帝)带上大皇后和玺印从地道里逃跑了。朱洪武进入皇宫。小皇后见了朱洪武,便行大礼,非常柔顺娇媚。朱洪武见她长得美,就决定娶她……此时小皇后已怀孕两个月了,朱洪武并不知道。到了十二个月头上,小皇后生了一个儿子。朱洪武请算命先生给这个孩子取名字,算命先生说:“这个孩子命大!”给他起名叫“元太子”。又过了两年,那个小皇后又生了一个儿子。算命先生说:“这孩子的命比不上他哥哥!”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真太子”……一天夜间,朱洪武做了个梦:一条白花蛇同一条黑花蛇在打架,白花蛇差一点咬死黑花蛇。之后,两条蛇不再斗,来到他跟前。白花蛇靠着他右膝盖,黑花蛇靠着他左膝盖,向他告状……第二天,朱洪武把梦里的情形告诉了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说:“皇上,你不必问我,一会儿你就会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过了一会儿,两个太子果然打起架来,你拉我我拉你来到皇帝跟前。大儿子靠住右膝,小儿子靠住左膝,两人都向父亲告对方不对(大意)。

这里打架的“两兄弟”显然系指成祖和建文。成祖和建文应为叔侄关系,蒙古人搞错了,把他们说成是兄弟关系。故事虽然引人入胜,但离历史真实实在太远,我们且不必论。即使是那两种被认作是“正史”的蒙古史著作《黄金史纲》《蒙古源流》,有关情节也是非常不靠谱的:现实中,哪有怀胎十三个月才生子的?且明军攻入元大都赶走元顺帝是1368年的事,那时朱棣已经9岁(虚岁)了,怎么可能还在娘胎里呆着?“洪武汗”明明有二十几个儿子,怎么说只有两个?继承“洪武汗”大位的明明是孙子,怎么是儿子?其他几项,名字、生卒年岁、即位年龄等等,也统统都是错的,其可靠性可想而知。而把成祖说成是元顺帝的“遗腹子”,就如宋亡后流传元顺帝是宋恭帝之子、明亡后流传乾隆帝是海宁陈氏之子一样,都是失国者在丢失江山后的一种“精神胜利法”。

不过,成祖不是元顺帝的“遗腹子”,不等于说成祖的生母不是蒙古人。因为太祖灭元之前,很可能已经纳了某位蒙古女子(但不是元顺帝妃子)为妾(妃),成祖和周王朱有可能就是太祖和这位神秘的蒙古女子所生。汉人著作里广泛记载的成祖生母是b妃的说法,有可能是受蒙古史书的影响,把元顺帝妃子“弘(洪)吉刺氏”移花接木成太祖的蒙古族妃子“b”氏(也有写成“翁氏”、“翁吉刺氏”的)。b氏既是敌国女子,且成祖为了夺位的需要又口口声声说自己是马皇后亲生,这位可怜的蒙古女子只好被淹没在历史的迷雾之中。不过,成祖毕竟还是怀念母亲的,因此以特殊的设位方式将她偷偷地供奉在孝陵和大报恩寺里。

上一篇:蜀锦与世界:一场华丽的对话 下一篇: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大肠肿瘤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