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歌唱发声的“松”与“紧”

时间:2022-06-12 03:36:54

摘要:如何处理好声乐教学中“松”与“紧”的关系是能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本文从科学的角度出发,阐释了“松”即“放松”的概念对于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并对声乐教学中如何消除紧张做了深度的分析和纠正。

关键词:“松”与“紧”;“呼”与“吸”;歌唱放松;自然放松;张弛

中图分类号:J616.1 文献标识码:A

声乐是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专业主要课程之一,是一门融语言、音乐和情感于一体得艺术,它用歌唱的语言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心声,以此达到愉悦人的心灵的效果,是一门很深奥的学科。其技法严格、技巧性强、技术门类复杂、应用水准较高。所以如何处理声乐教学中“松”与“紧”的关系,是能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把握好这两者的关系,就是我们要挖掘的课题。

松紧这个词好像很好理解,但涉及到专门的学科就有特定的含义,声乐中的松紧也是如此。无论是文字交流还是实地教学都需要运用概念语言。

“松”,即“放松”或“松开”,放松那些不需要的,那些对发音是阻力的、障碍的部分,决非“疲沓”或“松垮”。声乐教学中几乎所有声乐教师都对学生提出这个要求。有许多人谈论关于歌唱时如何放松的问题,尤其是初学者,在歌唱放松时往往会顾此失彼,要么就松懈了,要么就吊起来了,很难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状态。

歌唱放松是声乐教学中的技术手段之一,是一种精神和生理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全身性控制状态。那么,“放松”在歌唱放松中的机能与效用是什么呢?

声乐教学中的“放松”有三个层次:(1)松弛:手足平稳,全身舒适;(2)松开:放松的部位好像在松开,骨头好像在软化,似乎感到血液在流动;(3)松劲:全身似有溶化,悠然自在,飘然若仙之感。

“放松”在歌唱发声中应以“自然放松”为主。自然放松是一种美妙的舒适状态,可以用“惬意”这个词来形容它,在体会这种放松状态时,有一种满足感,这种感觉使你不会在放松的时候懈怠下去,从而保持歌唱需要的兴奋状态。

我们说,自然放松有三种状态或三个衡量的标准。

一、“放松”是自然的,自然也是放松的

许多杰出的声乐专家,他们有着自己经过实践的、独到的体验。意・特巴蒂说:“每天练声时,我既不是从强声,也不是从弱声开始,而是用最自然、各方面都不施加一点强力的声音开始的。”这种自然的状态,就是放松。但必须要懂得去意会这种放松的自然状态。

有一个学唱的女生,训练时间不短了,仍不知放松为何意。有一天老师再次提醒她放松,然而她不解地说:“唱歌怎么能放松呢?要保持紧张和亢奋的情绪。老让我放松,气都泄没了,人也软了,那还怎么唱?”实际上不单是她,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观点。我们只能把这类学习者归类为悟性较差,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摆对生活用力和歌唱用力的位置,至少他们没有真正懂得歌唱“放松”中的自然放松与精神放松的区别,更不是她自以为是的放松到安眠的状态。

其实,笔者也是喜欢在唱一首歌的高潮中,体会一种放松的自然,它就像是海浪击起后的回落,让一切都回到原始,两肩自然地下垂,面部肌肉松弛下来,仿佛你正要微笑,就这样放松着来迎接旋律中出现的高潮!在这样的感觉中唱出的声音就会飞出你的体外,仿佛声音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一般……这种自然的放松状态是相互的。因此,歌唱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放松”就是自然的,而自然便是放松的。

二、咽、喉、口是相互协调的。发音才是自然的

打开喉咙,让气息流畅地通过,咽、喉、口呈现一种自然、协调、和顺的状态。美国著名歌唱家伊丽莎白・舒曼说:“歌喉是一种脆弱的乐器,不应对它施加压力。”有的学唱者把最简单的张口也想得很复杂,造成了牙关发紧、舌部用力、软腭僵硬,整个口腔、咽喉被压制在一种强力状态下,甚至下巴都变形。他们以为声音又大又响才好听,殊不知这种状态直接破坏了喉头的弹性,同时也破坏了声波通路的畅通,只能使声带全部振动,而声音不能恰如其分的闭合。这种自我感觉大而响的声音,在别人听来憋闷、滞涩,苍白、刺耳,无情绪渲染,更无穿透力,令人压抑、紧迫、烦躁、难耐。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做提醒和引导。

著名音乐教师蒋英说:老师的课堂用语很重要,要简明、准确,还要积极。什么叫积极呢?比如他喉口很硬,你不要告他你喉口硬紧,你可以说松一点好,再松一点,用正面的信息刺激他,这样效果要好得多。……嗓子打开了,就像屋子里的窗子都打开。口腔里面是看不见的,只能感觉。你即使把帕瓦罗蒂的嗓子研究透了,你唱时还是不知道嗓子里面怎么运动,只能凭耳朵听。

另外一个就是最容易干扰正确歌唱发生的舌头,舌头直接连接的就是喉头和下颌,它的紧张誓必破坏喉头的稳定,造成喉部、口腔的紧张。故而,舌头的松软、灵活是保证喉部放松、自然、协调的关键,也是咽、喉、口三者协调一致的自然的理想状态。诚如大歌唱家艾密・台司婷说得,“当我歌唱的时候,我感到没有喉咙一样”。要达到这个状态,就只有掌握自然的发声方法,并且通过意念指挥来发声。

三、“呼”与“吸”是均匀的,发音才是自然的

“气息是发声的动力。”均匀的呼吸,发声才能自然、正常。有许多学唱者以为呼吸的关键是吸气越多越好,于是,有意识的大量吸气,使歌唱过程中的人双肩与背部耸起,胸部和两肋不自然的用力支撑,在发声前全身已经处于一种紧张而僵硬的状态,这样在呼气发声时就失去了控制的力量,大量的气流快速、猛烈地冲击声门,无端的破坏了声带的振动节奏,同时造成了歌唱者胸闷、气短的不适状态,如此恶性循环的呼吸,使歌唱者一直处于痛苦中,甚至造成声嘶力竭的嗥叫状态。

我有一个这样的试验,就是让从未学习过声乐的人做深呼吸,结果全都是端在胸部;然后让他们发出赞叹的声音:啊――!就在这种状态下唱:ah……结果有的人睁大了眼睛,惊讶自己居然能发出如此响亮的声音!其实在积极放松状态下的感叹中发声,就很容易落到横膈膜的支点上,使声音很快找到依托。

生活中的用力,如提重物,是猛吸一口气,横膈膜上提,小腹紧收,气一下憋在胸口造成喉门紧闭,全身肌肉紧张;而歌唱中的力恰恰基本与之相反:吸气要均匀有序,横膈膜下沉、小腹放松凸起,气流不可阻断地在通道中运行,喉门要打开,声带周边的肌肉不得紧张,身体各部肌肉尤其是喉部、颈部肌肉群都要放松,腰腹不可僵硬,臀部不能僵直。人们在歌唱时一旦失去了这些状态就容易回到生活用力的惯性上去,于是出现演唱时提胸、踮脚、攥拳、甩胯、面部扭曲、脖筋绽出等现象。

要明确“歌唱锻炼呼吸”,而不是“呼吸锻炼歌唱”,同时要遵循“用最少的力量,达到最大效果”的呼吸原则,让歌唱在发声器官和呼吸器官互相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呼吸均匀,发音准确、和美、悠扬,达到歌唱自然的目的。

声乐教学中,只有达到歌唱时感到全身舒适、轻松、自如、 爽悦,进入自我飘逸、毫不费力的歌唱状态,做到真正的松弛即“放松”状态。

歌唱中的张弛关系是很微妙的,张弛即松紧。那么在歌唱中与放松相对的什么呢?就是“紧张”,指吸气肌肉、语言肌肉、嗓子等的共鸣腔体要积极参与歌唱。紧张和放松是相对的、自然的、辩证的、和谐统一的矛盾,就像呼与吸一样,呼是放松,吸是紧张,缺少哪一个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紧”理解为供气的推进过程。它绝不是紧紧张张、慌里慌张的那种呼吸过程,而是在歌唱状态下进行均匀、沉稳、源源不断的供气过程。气是歌唱之本,对它一点不能松懈。歌唱还是靠气息,靠训练有素的、富有弹性的横膈膜通过开放的喉门,上下推动自如;声音上了头腔,人们便有了鼻窦受到冲击的感觉而不由自主地想去控制它以保持头声,这仍是气息的作用,而不是靠肌肉用力的结果。因此,中外声乐界在“以气托声”这个见解上都是一致的。我前面讲的那个女生以为放松就是平常意义上的懒散、松懈,好象是瘫在地上的一堆烂泥,没有放松状态下的适度紧张。她所做出的放松状恰恰是失去了气息的放松,与神经紧张、精神紧张相混淆,一种对歌唱放松中的张弛有度的错误理解。其实,我们前边提到的“自然放松”中,已经很清楚的把“松”与“紧”的关系,以张弛的方式恰到好处的谈开来。即“紧”有两个概念意义。一种对歌唱有害的紧张,与懒散、松懈无关的生活化的“紧”,这种“紧”在后边做专门性的分析,下边要提到的“紧”,是歌唱状态下的良性的、必要的“紧”。

笔者以为这“紧”主要有两方面的体现。一个是歌唱的情绪状态。这要求训练和演唱时都要专注,不能懈怠;另一个则是气息的支撑能力。气息训练欠缺,即便表演上乘,手舞足蹈,声音效果也难美妙。

声乐教学中,歌唱的声音不能像锤子敲打石头那样,僵硬而没有弹力,也不能像棉花那样松软而没有张力,它应该像弹簧那样富有弹性,即所谓放松问题,是力与松的辩证统一关系,就是松而不懈,是运动中的放松,不是惰性的放松,是缓解已经用过的力量。这个力必须要用的得当,因为在任何一个发声过程中,有许多相应肌肉的紧张与放松,没有一定的紧张是发不出悦耳的声音的,也就是说在放松问题上要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即松中有紧,紧中有松。

在教师的常规声乐训练和歌曲练唱中,必须要求学生放松、放松、再放松,这实际上是针对学生在歌唱发声中所发生的一切没必要的、有害的、过分的紧张状态,为消除这种紧张状态而提出的,但决不是不紧张。

一般情况下,声乐教学中的“紧张”,是由两个方面造成的:

一、生理上的“紧张”。

(一)声乐教学中由于歌唱姿势不良而形成的“紧张”。在对歌曲没有正确的理解,歌唱的要领和基本方法没有掌握好,使歌者扬头、抬胸、捂肚子、打拍子,甚至气憋上胸、嘶吼,造成下巴、脖子、上胸等部位一度紧张,面部肌肉痉挛、表情痛苦状。另一种表现就是声带疲劳、损伤,甚至造成“职业病”。要使歌者有一个良好的姿势,首先要采用正确的、良好的教学方法,同时要利用自身的条件,发挥嗓子的独特魅力,达到其最佳的效果。一方面,常常纠正自己的错误唱法的同时,克服有害的紧张;另一方面,要求发声器官与身体各部位做到放松与紧张的协调配合。一般地,上胸是舒展的,不要前挺,更不能紧张,姿势要优雅、漂亮,克服心理障碍。

(二)多余运动的“紧张”。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常看到歌者打开喉咙张口时,喉头上提,压迫颈肌,这种不正常的压力会影响正常活动,也会影响呼吸和共呼的调节,使声音发干、发白,音量不大,但如果喉头降低过度,声门闭合的张力又会减弱,从而使音乐的金属色彩减少,声音变空、变闷,甚至漏气。另一种情况是打开喉咙时下巴下拉,这样会使颌关节僵硬,下巴和舌的动作不灵活,这样的结果既影响音质,又影响咬字,使吐字不清。使歌者正确打开喉头的办法,一种是自然的、松弛的放下下巴,放松咬肌,松开牙关,打开颌关节;一种是抬起笑肌、颧骨,擎起上牙床,拱起软腭,颌关节自然松开,这样整个面部肌肉、关节,多余的劲相对地减少了。

(三)声音未出立即放松而“紧张”。要想发出使人听起来舒服、轻松、悦耳的歌声,主要是放松各部位的肌肉紧张,依靠弹性的气息和打开喉咙把声音送出来,要做到声音有呼吸支持,有穿透力,有集中的效果,能传得很远。我们必须要在练气的过程中,先在很慢的速度下练,锻炼呼吸的支持力。声乐中有句行语:“欲快先慢,欲强先弱”,必须依靠深度的气息,锻炼小腹和横隔膜对抗的力量,呼吸自然下沉,喉头也就相对稳定,多余的嗓子劲慢慢减少,再加上合理去调动歌唱利用的全部肌肉,同时又排除那些障碍、干扰运动的肌肉活动。

二、心理上的“紧张”。

(一)歌唱技巧不成熟造成的心理“紧张”。由于歌唱技巧不成熟、状态不稳定,过早的登台演出、参赛,唱一些不适合自己能力的作品,这样誓必会造成声音的紧张,技巧的倒退,感觉会越唱越差,甚至把原来较平稳的一段声音也丢失了。久而久之,在歌唱时就会增加心理负担和思想压力,恐惧舞台,甚至不能较完整地表达声乐作品。我们必须克服心里紧张,培养自信心,避免浮躁,达到“艺高人胆大”的效果,同时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感情。

(二)因怯场造成的心理“紧张”。考试或演出前,有人用种种方式消除紧张,但仍会出现呼吸频率加快、肌肉痉挛、浑身出汗、坐卧不安,甚至脑子一片空白,这些异常反应导致水平不能正常发挥,另外,还因思想紧张,不能集中于所要表达的曲目,思绪纷乱、庞杂,结果歌唱失败。这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也是由歌者心境、情境所决定。我们必须把歌唱技巧和心理因素结合起来,在出台前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避免临时抱“佛脚”,同时要控制兴奋状态,这也是由恐惧造成的。在心绪上,不要把结果想得过分重要,只要尽力了、发挥到极致为最佳,能和观众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作为声乐教师,我们要引导得当,使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参与,懂得思考、体会,做到举一反三是我们的目标。这样对于“松”、“紧”的适度掌握,也就达到了一种随意应用的地步,各部位肌肉、器官的配合相得益彰,产生具有吸引力、穿透力、磁性的美妙、动听之音,广出人才、出奇才,使我们的教学方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我们做教师的理想。

上一篇: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构建 下一篇:音乐与诗、词之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