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改十年 第6期

时间:2022-06-12 09:17:48

电力改革,对于连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有什么区别都分不太清楚的普通民众来讲,似乎有点过于遥远了,然而,淡季电荒,电价上涨,蜡烛售罄……电力改革一下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

序幕:公司化改组探索电力改革新路径

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开始于1997年。改革开放以来,原来由政府“独家办电”的体制显然已不适应时代的新局面。1997年1月,国家电力公司成立,电力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国家电力公司的成立是基于原电力部提出的“公司化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的改革方向。在以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运行一年之后,电力部正式撤消,国家电力公司正式继承了原电力部下属的五大区域集团公司、七个省公司和华能、葛洲坝两个直属集团,总资产达7582亿元,在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售电两块分别占据了45%和70%的份额。

除了按照原电力部部署的改革方向逐步完成公司化改制、实现政企分开,国电公司作为行业内最大的占据主体地位的公司和中国实行电力工业改革的阶段性产物,还承担了协助有关部门继续推进电力工业改革的重任,推出了以“政企分开、省为实体”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为主要思路的“四步走”改革方略。这一思路实施具体分为:1998年到2000年进行省为实体和公司制改组,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试点,到2000年国家电力公司系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2001年到2010年,基本完成跨大区联网,形成全国联合联网,统一调度;2010年以后,根据条件实行发、输、配三个环节分开,建立规范有序的电力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引入竞争机制。

1998年8月26日,国家电力总公司向国家经贸委上报了《实行网厂分开建立发电侧电力市场的实施方案框架(试行)》并获得通过。随后,“厂网分开、竞价上网”试点在上海、浙江、山东、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开始推行;同时,建立省级电力公司的工作即“省为实体”也全面铺开,东北三省率先成立了省级公司。

2000年上半年由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联合组成的“厂网分开、竞价上网试点工作小组”经过详细调查后认为,试点至今“没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也没有取得成功经验在其他省份推广”。就在同年的5月5日,《经济学消息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令人沮丧的电力改革》的文章,关于电力改革的大讨论由此开始。

200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电力工业体制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提出电力体制改革工作“由国家计委牵头,会同国家经贸委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组成电力体制改革协调领导小组负责”,而原本由国家电力公司提出的“厂网分开、竞价上网”试点工作不再扩大范围,除原有的企业公司化改制以外,国电公司省市一级体制改革工作就此宣告暂停。

奋进:市场化改革电力行业大发展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电力体制改革起步于2002年,这在业内是个共识。当年3月15日,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成立,具体负责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工作。

2002年2月10日,国务院了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即业内俗称的5号文件,明确指出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总体目标: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

随后,按照5号文件确定的“厂网分离”原则,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为五大发电集团、两大电网公司和四大电力辅业集团。

文件的另外一个重要改革方向是建立区域电力市场。文件明确,区域电网公司主要负责区域电网发展,培育区域电力市场,进行电力调度;国网公司负责各区域电网之间电力交易和调度,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相关的跨区域输变电和联网工程。

2003年3月25日,电监会正式挂牌后,国家电力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发改委转移到了电监会。电监会在积极推动电力体制改革的同时,逐步建立了现代电力监管体制,完善了电力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2003年8月,电监会制定并颁发了《关于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的指导意见》。在电监会主导下,国内先后成立了东北电力调度交易中心和华东电力调度交易中心两个电力交易试点。当时确定的体制框架下,国网公司管辖范围内设立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和西北五大区域电网;南方电网公司则在5省区域内将原省级电力公司改组为分公司或子公司。

2005年4月5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上网电价管理暂行办法》、《输配电价管理暂行办法》和《销售电价管理暂行办法》。按照规定,容量电价由政府来确定,电量电价由市场竞争形成。

电力改革在初期虽然尚存在种种问题,但是在当时国内整体经济高速发展的有利环境下,电力行业得到了爆发式的发展。

厂网分开后,电源投资主体猛增,从2002年至2006年,电源年投资额从747亿元,增加到3122亿元,平均增长高达43%。2003年中国新增装机3484万千瓦,2004年新增5100万千瓦,2005年新增容量在6000万-7300万千瓦之间。而截止到2006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62200万千瓦。

2006年,中国5大发电集团和地方各大发电企业创造了一个奇迹: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这被业内人士称作“疯狂的增长”。

停滞:矛盾重重电改艰难

改革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在经历了电改的黄金发展期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旧矛盾开始爆发。

2002年国务院公布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文件所确定下来的原则只有“厂网分离”得到比较顺利的推进,发电侧有了相对充分的竞争,但接下来的“主辅分离”、“主多分离”以及“输配分离”一直举步维艰,难有实质性进展。

与一般央企主辅分离不同的是,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更深远的影响是,它关系到整个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特别是对于垄断环节电网运营成本的核定,情况纷繁复杂,涉及多方多层次的利益。

2004年底,国家电力改革领导小组将第一份主辅分离改革方案上报决策层。2005年的时候,主辅分离的初步方案已近成稿。当时由国家发改委和电监会联合起草,然后再报给国资委等部门商讨。但是国资委认为这不是一份完全意义上的主辅分离方案,而是对国家电力公司分拆重组的继续。给予否决。随后几年,电改办牵头制订了多个版本的改革方案,都因阻力较大,部委之间意见未能统一等问题而搁浅。

2007年底,由国资委会同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及相关部委共同操刀的《电网主辅分离改革及电力设计、施工企业一体化重组方案》正式浮出水面,但是2008年,由于南方大面积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电力设备大量损坏,该方案再次被搁置。电力改革“主辅分离”的时间表一延再延,国家电网公司却在这期间茁壮成长,“差不多大到不能动的程度"2010年9月3日,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通过了国资委制订的“主辅分离”方案。11月,方案上报国务院,电力体制改革重新破冰。

今年初,国务院同意该方案,并明确由国资委负责组织实施,至此,从2002年国务院5号文启动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时断时续的电网主辅分离改革终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电改艰难,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管有多难,电力体制改革是必走之路,不然,电力领域的众多矛盾永远无法理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无法得到保证。主辅分离、输配分开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纲,纲举才能目张。只有这样,厂网分开的效果才会充分显现,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电力市场体系。

上一篇:解读电价 第6期 下一篇:“电荒可能史上最重”有夸大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