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村”里的不和谐

时间:2022-06-12 07:55:07

“地球村”里的不和谐

数字化生存、信息高速公路、网络世界、虚拟世界、电脑空间――印证了麦克卢汉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关于“媒介即信息”的经典名言。全球一体、重新部落化──今天社会发展的脚步,也印证了他当年的呼声。但在麦氏的后现代思维中,有一点他没有料到――技术的发展,也给“地球村”带来了不和谐的一面。

网上银行遭盗窃

吉林市永吉县的郭先生由于工作的关系,经常要通过自己的网上银行账户上进行一些交易。不久前他发现自己卡上有5000元钱莫名其妙地失踪了。郭先生仔细回想一下是不是自己在转账的时候操作失误了,在取钱时周围是否有可疑人员,银行卡是不是被别人借用过,这些都被他一一否认了。郭先生立即向当地警方报了案。经警方调查发现,这是一起典型的网上银行盗窃案。犯罪嫌疑人李立波,21岁,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人,精通计算机。他在一网站上搜集到郭先生注册的银行卡账号信息,然后利用自己编辑的黑客软件,以管理员的身份进入网站管理系统,获取郭先生登陆密码,他有一次在网上购物时验证发现郭先生的登陆密码居然和银行卡密码是一致的。尝到甜头的李立波在网上搜集了大量的网民银行信息,制造假身份证,找陌生人代办银行卡后,利用晚上到自动提款机上取钱,盗窃他人存款共记50余万元。

分析:近几年来,我国有关网上银行安全的事故和危及网上银行安全的隐患被发现的事情并不鲜见。从犯罪案件来看,首先网民要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特别是在设置自己的网上账号密码时应尽量复杂一些,除了数字字母外,最好加上一些特殊符号组合,所有卡也不要通用一个密码,以防止一个破译了,其他卡都泄密了。其次,网上银行应加强安全防范技术措施,网站之所以被破译,是因为他本身存在着网络漏洞,网上技术安全有保障了,才能吸引更多的银行客户。同时,金融单位要在行政监管方面加强力度,提高网络银行进入市场的门槛,建立、健全信用评估和认证体系。而除

聊天内容被监视

曾经有段时间,一种可以随意监视聊天记录的软件在网络上异常火暴。“只要装个软件,谁都可以看到你在MSN上和什么人在聊天,聊什么内容,都一目了然,根本就不需要管理员身份。”这种软件被人私底下叫做MSN聊天监视和嗅探器,专门用来偷窥MSN聊天记录的。“以前只有网络管理员才能看到局域网中MSN的聊天记录,而现在使用这种软件后,任何一个没有专业技术技能的普通人都可以看到局域网内部所有使用MSN人的MSN地址,更厉害的是能全部看到其中的聊天内容。整个过程无需任何帮助,只需花几分钟在自己的机器里装上这个软件就行了。”有报纸曾报道过这样的事件,上海一女白领由于在MSN上与暗恋的有妇之夫的照片被网络管理人员泄露曝光后,毅然辞职离开公司。“不会吧,简直太可怕了!”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很多人知道这种软件后的第一反应是,“就像自己裸地站在别人面前,自己还不知道”。

分析:

网络技术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往前发展。在以前,有部分人认为,别人在网上无法用眼睛看到自己、用耳朵听到自己,就无法获得自己的任何信息,以为自己在此之外,网络银行盗窃引发更多的关于法律、伦理方面的思考。网络银行盗窃,有跨时空的特点,犯罪证据也稍纵即逝,立案侦察的难度比较大,有的犯罪分子抱着侥幸或相信自己的技术可能消灭证据的想法,实际上事实与其想法相差很远。

网络上的活动永远不会被别人知道,在网上言无不尽,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另外一个思维,这是对网络缺乏基本了解的网民。随着信息化普及的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网民意识到网络上其实长满了无数眼睛。有数不清的免费软件和技术,可以在你没有一点感觉的情况下,神不知鬼不觉地获取关于你的所有信息,而这些软件和技术操作简单,任何菜鸟都可以在几分种内完全掌握,成为“窥探”别人隐私的高手。且不说这些技术从法律角度就在什么场合、什么目的下使用,比如说是公司正当的监管范围内,不属于侵犯隐私的范围,但从这些技术软件使用的廉价性和简单化,很容易导致使用的泛滥。有社会专家认为,这种技术软件的使用,有可能带来社会道德问题。

软件源码遇盗版

轶新软件公司是国内煤矿通风、输配电系统等专业软件开发的领先企业,但是他们新推进到市场的升级软件却反响冷淡,有三四家老客户明确地说不会买他们公司的软件,因为另外一家叫杰特威公司的软件功能和他们公司的是一样的,但价格却比他们便宜很多。轶新软件公司设法弄到客户所说的那套软件,发现该套软件的功能模块、包括界面跟自己公司的一模一样。轶新软件公司很快意识到,花了十几年心血和数百万元开发的软件可能被人盗版了。后来根据公安机关调查发现,轶新软件公司负责研发的核心技术员工赵虎,在开发本公司的升级软件的同时,另外组织了一批人员,利用轶新软件公司的专项研发升级经费为杰特威公司做软件升级研发工作。而后,赵虎只是把轶新公司的软件系统的源代码进行了一些小的修改,然后以杰特威公司的名义注册了版权。

分析:

软件盗版是大家关注已久的一个问题,关于软件知识产权的问题在我国的变化是很明显的。最早大家讨论盗版问题的时候无所谓,或者是盗版没关系。现在大家意识到用盗版软件实际上是有问题的,这个观念上的转变是值得肯定的。但实际的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解决使用盗版软件的问题。很多人会继而发出这样的声音:为什么多个电脑不能共用一个软件?我们不能承受正版软件的价格怎么办?如果买了正版的软件服务还没有盗版的好怎么办?为什么发展中国家软件的价格和发达国家的价格是一样的?目前,监管部门希望借《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来规范这一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才是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使然。除了建立健全法律监管之外,恐怕我们在观念上需要有进一步的更新。

病毒肆虐互联网

自2006年12月起,一个名为“熊猫烧香”的计算机病毒开始在我国互联网上大规模爆发。该病毒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被感染的用户系统中所有.exe可执行文件全部被篡改,图标是一只可爱的熊猫,双手合十拿着三根香,两眼微闭,一脸虔诚。同时该病毒还具有盗取用户游戏账号、QQ账号等功能。该病毒传播速度快,危害范围广,截至今年2月14日病毒作者李俊等人被公安机关抓获时止,已有上百万个人用户、网吧及企业局域网用户遭受感染和破坏,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瑞星2006安全报告》将其列为十大病毒之首,在《2006年度中国大陆地区电脑病毒疫情和互联网安全报告》的十大病毒排行中一举成为“毒王”。

分析:

在中国全功能联入国际互联网已经十余年的今天,我们对“黑客”、“病毒”等词汇已经不再陌生。前几年病毒作者制造传播病毒,主要是为了自己出名,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技术,然而自从2005年以来,计算机病毒作者获取经济利益的目标已经十

分明确。近两年横行互联网的木马病毒充分证实了这一点,网银大盗、证券大盗、游戏大盗、QQ大盗都是典型的病毒。然而,虚拟世界不是网络犯罪分子的庇护所,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也掩盖不了其非法牟利的犯罪事实:2006年5月,窃取股民股票账户、密码,盗买、盗卖股票价值1千余万元“证券大盗”木马病毒作者一审被判无期徒刑;2006年11月,深圳警方查获一起利用木马病毒盗取QQ案,案发时已查明盗销Q币70多万元之巨;如今等待“熊猫烧香”病毒作者李俊的也必将是法律的严惩。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我们在声讨病毒作者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积极为那些“网络高手”提供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凭借自己的智慧实现自我价值。

垃圾邮件惹人厌

2006年8月,基于用户的举报,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对一些涉嫌群发垃圾邮件的公司展开了调查,并查实深圳市合生智慧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从2006年1月起通过软件从互联网上收集电子邮件地址,在未经接收者同意的前提下,大量群发包含商业广告内容的电子邮件。广东省通信管理局认为,该行为违反了《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之规定,对该公司作出行政处罚,责令其停止发送垃圾电子邮件,并罚款5000元。这是国内第一次公开处罚垃圾邮件的发送者。根据2006年3月30日出台的《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违反规定随意发送垃圾邮件者的处罚分为罚款和警告两种处分,其中对于一般的违规行为可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而对于有商业目的并可从垃圾邮件中获得违法收入的,则可最高处以3万元的罚款。

分析:

《中国互联网协会2006第三次反垃圾邮件调查报告》显示,从2006年6月到10月,中国互联网用户收到的垃圾邮件所占比例由61.99%下降到59.49%。用户平均每周收到垃圾邮件数量为18.96封,用户每周收到的正常邮件(不包括垃圾邮件)为12.94封,每周发送的电子邮件数量为11.45封,两者基本持平。从以上几组数据可以看出,近一年来,我国对垃圾邮件的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信息产业部开展的集中治理垃圾邮件行动产生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颁发的《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对于垃圾邮件的发送者起到了威慑作用。然而要想解决垃圾邮件的治理这一全球公认的难题,法律的实施只是基础,着力发展反垃圾邮件技术,积极提高电子邮件人工管理的水平等措施都是必不可少的。此外,网民也可以通过避免在公共场所或在网上向陌生人公开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将垃圾邮件发送人地址加入拒收邮件清单等自我防范措施远离垃圾邮件的困扰。

唯信息技术论带来的后遗症

在曾经畅想美好无比的“数字地球村”里,湛蓝的天空飘来了乌云,茂密的森林遭到了砍伐,清澈的河流泛起了沉渣,呼吸的空气也令人窒息……生活在这里的精灵,开始逃窜,开始惊慌。这一切都是因为乌邦托似的“地球村”,出现了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制作、传播网络病毒,传播垃圾邮件,聊天室谩骂,网络欺诈,网络色情聊天,偷窥、传播他人隐私,盗用他人网络账号,强制广告,下载、炒作低俗内容等不文明行为层出不穷,甚至接二连三地出现了一些犯罪行为。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地球村”,顿时缺乏了应有的宁静,这是谁的错?

诞生时,就先天不足

这并不是互联网本身的错,错就错在:互联网建立之初,设计者与决策者在推动技术的发展中,没有充分考虑对技术必要的人文关怀。从1957年美国军方组建阿帕网(互联网的前身),到现在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几十年间的技术发展中,人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些网络信息伦理的因素,而是以技术来推动互联网的发展;结果导致了现在诸多的伦理问题、法律问题等社会问题。这在互联网技术领域尤为突出。

庆幸这不是在生物克隆技术领域,否则会被克隆出无数个自己、无数个爸妈、无数个亲朋好友等,就会衍生出无穷的伦理、法律等社会问题。当然,这也许是因为我们自身也是生命个体,或许是在目前克隆技术没有像通讯技术那样对人类生活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这个领域的伦理问题在绵羊羊多利出生后,科技工作者与决策者层就给可能造成风险的技术进行了急刹车。否则,现在可能还会增加一个“生物伦理”问题。

这正所谓,“技术决不仅仅意味着由所谓科学真理决定的正确无误的应用,科技的发展使风险内在于现代技术的构成要素。”这种风险也包括对伦理道德所造成的解构与重构。在网络通讯发展之初,网络技术的风险就存在了,忽略了技术的人文关怀;导致了网络技术先天性不足,那就是一切“数字化”了,而且这些数字化后的符号与人真实的身份、特质、形象可能不对等。尽管这达到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绝对“自由、平等”,但它却把你引入了一个如宇宙般的渺茫世界,甚至都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在这样一个虚拟的环境中,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道德伦理、法律法规的约束一下全无,人性就会暴露出来,其中恶的一面也表现出来了。尽管在现实中,人可以揭去面纱,比较真实地去教堂中向神父忏悔,但那只表现出曾经的恶,更多的是善的一面,更多人性中本来有的却不会全部表露出来。网络“地球村”尽管给了人类这样一个理想国;但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网下与网上之间,没有新的道德伦理规范之前,人可以为所欲为,充分释放个性。

其实,“地球村”的文明,也就是人现实生活中的文明;只不过是网络技术设计的失误暂时给了人类本恶的释放空间。新的信息文明没有完整建立之前,我们只能看到工业文明的无效和腐败,它的衰败也意味着新的文明在孕育。

正如西奥多・罗斯扎克在《信息崇拜》里所说:“法律试图跟上技术的发展,而结果总是技术走在前头,这几乎是一个永恒的规律!……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信息传递技术的发展规模如此之大又如此活跃,法律无力也不宜对之加以严密的规范。”当法律没法具体约束人的行为时,伦理是最好的补充。

长大后,又发育不良

自从1988年莫立斯蠕虫的蔓延,到现在的各种黑客攻击、网络病毒等,造成的损失不计其数,而且网络文明问题还将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愈发突出。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网络仍然在运行,“数字地球村”依然存在,各类伦理问题、法律问题还在不断涌现。尽管全人类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谁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对于一些非道德的行为约束,尽管有不少是“地球村民”的进行了自发维护,但有些却有悖于现有的法律精神和道德标准。

如曾经有网络用户有意用电子邮件做广告,向很多电子邮件的用户连续发送广告邮件,结果引起了众用户的不满与愤恨。这些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自发地一起反其道而行之,向这位“不速之客”发起了“围攻”,几分钟之内就使其信箱膨涨,最终崩溃,而且几天内不让其恢复正常工作。还有一些黑客有意攻击一些政府的公益

网站,结果一些“红客联盟”自发组织起来攻击黑客,进行一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行为。

网络上还有很多这样的自发行为,在道义上我们一般倾向于这些“自主、自觉地充当起了网络管理者”,但有些行为却造成了网下的法律犯罪。如“防卫过当”,不断给“作恶者”发送大量的数据包,结果导致大型服务器瘫痪,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在浩瀚的网络世界里,这种自发的道义维护行为,难以解决“地球村”秩序的根本性问题,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如当大量的网民为了获取一些免费的资源时,可能会导致网络的堵塞,这个谁能自发地维护,谁能充当“地球村”的交通警察。同时,网络没有空间限制,“地球村民”也不受控制,可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任何一名“村民”只要做出极端行为,就可能造成网络的“不愉快”。这种随机的行为,一旦扎堆就会出现异化。如现在全世界有几亿“村民”,如果非恶意地同时登陆某一网站,就会导致世界任何一个网站交通不畅,甚至瘫痪。

在信息是一种战略性资源的时代里,信息也成为了国家之间的竞争焦点。很多发达国家率先进入网络社会,并处于支配和统治地位,发展中国家对他们过分依赖。在信息网络上,发达国家的信息输出已接近于文化侵略,并将其“道德标准”强加于人,这无疑也给网络伦理问题的解决设置了障碍。除非谁能主导制定一个符合“世界公民”的网络伦理和法律法规。

抚养者,心无且力不足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问题?我们追索事物发展的本源就会明白。

有的学者指出:“电子信息网络的出现将改变现有的社会分层,未来社会将出现两大相互对抗的新的阶级或阶层,即掌握可控制信息的群体和不占有信息的群体。前者是网络中的技术强者,而后者为弱者。”

实际上,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一直是技术推动发展占主导地位,而掌握网络控制技术的是一群“技术精英”。他们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当网络加速人际关系的弱化时,人类的生存方式将受制于网络技术。那“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交流过多,也会导致网下人情的冷淡,会出现更多的社会新问题。“技术精英”实际上就成为了“无形的社会主导者”;但可悲的是这群精英却是一群平庸的社会管理者,他们根本没有能力胜任如此重要的角色。

所以,他们先天能力不足,也无法阻止网络社会的异化,有时他们还是互联网异化力量的帮凶或者化身,成为阻碍和破坏人类朝人性化方向发展的力量。比如一些类似于“9・11”恐怖事件、“非典”事件、“禽流感”事件等社会恐慌,网络不仅没有疏导公众的情绪,反而推波助澜地大肆传播,影响着大众意识与判断。虽然它给了公众更多的知情权,但这从另一个层面看,网络控制着大众的意志比非网络媒体强。

当然,网络也在创造着一个多元的社会形态,也同样导致了多元化的社会问题。只有一个被全球都认可的价值伦理观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才可以真正消除现在“地球村”的异端等不和谐。尽管这不符合现实社会的“一个世界,多种声音”,但是在崇尚“个性、自由”的虚拟网络世界里,确实需要一个所有“村民”遵守的道德准则或信仰。否则,一旦出现跨国界的不道德网络行为,甚至违法的网络行为,那就没办法追究或制裁。想营造宁静与和谐,也将永远是一句口号。

总之,如果“地球村”的“村民”都要为我们共同的“地球村和谐”而努力,让现实社会中的国家与政府都联合起来,让能够管理“地球村”的社会管理者参与到网络设计中来,给予人类更多的人文关怀,那么我们的家园才会更加美好和谐。

链接

高层的声音

总书记2007年1月23日下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07年1月14日,人民网召开创建10周年座谈会。李长春同志指出,互联网对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引导社会舆论、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阵地。要按照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积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不文明行为,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明新风。

07年1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指出,网络媒体界要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增强建设和谐网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网络媒体是新时期传播先进文化的新渠道,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影响力大,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网络媒体要大力推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和谐网络建设,使广大网民共享和谐网络、和谐文化,团结和激励广大网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上一篇:政府网站:从管理到服务 下一篇:李树斌:变化的路,执着的心